APP下载

傅抱石艺术遗产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传承应用研究

2021-02-14张培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傅抱石

张培

摘  要:“抱石文化”是当前文化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抱石文化”及其艺术遗产在当今社会发展和文艺发展中有着相当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对“抱石文化”进行挖掘并将其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对“抱石文化”艺术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我国艺术人才培养均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从分析傅抱石艺术遗产的特点及内涵等方面出发,探究傅抱石艺术遗产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传承与应用策略。

关键词:傅抱石;艺术遗产;艺术设计教学;传承应用

中图分类号:J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7-0135-03

一、傅抱石艺术遗产主要形式和特点

傅抱石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艺术家,在缺少资源的年代,傅抱石通过自学掌握了绘画、书法、篆刻三种艺术创作形式,后来在徐悲鸿的帮助下留学日本攻读美术史,学成回国后致力于我国文化事业建设和艺术创作活动,毕生著述200余万字,艺术作品不胜枚举,仅绘画作品就留存2000余幅,是我国近现代的艺术大家。

傅抱石并非单纯的艺术创作者,他在绘画、书法、篆刻的创作中有意识地将其文艺史研究内容和艺术创作相结合,将古典文学融入艺术创作之中,更将民族情结与思想创新倾注在作品中[1]。其作品类型多样,创作风格多变,但无一例外地均展现了艺术作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用天马行空的方式将艺术家的创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傅抱石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现实或文学作品,因此傅抱石的艺术作品既是艺术也是文学,更是记录社会变迁、人文风貌的史书。

二、傅抱石艺术及其遗产的内涵

傅抱石艺术及遗产被赋予了多重意义,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这与傅抱石艺术创作的特点有关,其是以艺术史学研究为基础、文学或现实生活为题材、天马行空的思维与理念为创作形式的综合性文化艺术。

傅抱石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國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改革和创新工作,敢于探索、敢于创新,以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创造推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转变和发展,加速了古典文艺和现代文艺在中华大地上的融合与创新。

傅抱石艺术及其遗产的内涵与傅抱石本人的创作理念和创作习惯密切相关,可细分为人文性、创新性、民族性、历史性、学术性以及哲学性六个层面。

(一)人文性

人文性是傅抱石艺术遗产的一大特征,这与傅抱石幼年和青年时的经历有关。傅抱石早年在瓷器店当学徒时就专注于雕刻和书画的学习,进入江西师范后开始专注于美术创作和美术史学研究,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傅抱石长期受到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后来在《新青年》《向导》等进步杂志的影响下参与了社会政治活动,因而深深地受到新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形成了“以人为本”的艺术创作风格[2]。

(二)民族性

傅抱石的艺术作品有很强的民族性特征。很多人认为傅抱石是一个保守的传统主义者,但实际上傅抱石并未在中西融合的问题上过多纠结,更多的是将超然的艺术精神融入个人创作中,不拘泥于本土艺术,也不盲目追求西方艺术,而是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中的“人品”“学问”“才能”三个要素表现得淋漓尽致[3]。傅抱石艺术的民族性特征也源自于此,其创作不拘泥于艺术形式,重视对传统文艺的继承与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创新性

“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是傅抱石的口头禅,而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傅抱石以个人自学经历、留洋学习经历以及后期寄居时研究成果为基础致力于推进我国艺术创作与创新。傅抱石艺术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遗产离不开傅抱石的大胆创新,也正是傅抱石的大胆创新才推进了中西方艺术的融合,开创了新的艺术流派。

(四)历史性

傅抱石的艺术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美术史研究以及生活经历,创作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很多作品直接再现了历史上的某一事件或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将现实和艺术结合在一起,记录生活的过往与历史的感悟。因此,傅抱石艺术具有极强的历史性,有些作品甚至和文学史料一样具有记录效果和纪念价值。

(五)学术性

傅抱石不仅仅是艺术大家,更是一名学者。傅抱石的创作与其学术研究密不可分,在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研究与创作下,傅抱石实现了学术和艺术的融合,在学术中研究艺术、在艺术中研究学术。

(六)哲学性

傅抱石艺术作品的创作时期主要集中于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这一阶段是我国社会动荡和思想解放的关键时期,傅抱石受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积极响应新的文艺思潮,在对新社会进行审视后再进行艺术创作,践行了“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的理念,这些思想是傅抱石价值观的直接体现,也是傅抱石在艺术创作中的哲学观念。

三、傅抱石艺术遗产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传承与应用策略

傅抱石艺术遗产包含了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两个层面,有形遗产指的是留存下来的傅抱石创作的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作品,无形遗产则是傅抱石在艺术作品中倾注的情感、审美、哲学、价值观念等,这些均可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4]。下面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出发,简要分析和探索傅抱石艺术遗产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与传承。

(一)加强教学资源开发与教材编写

推进各类艺术遗产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的传承应用是艺术类学科建设与课程探索的重要课题。现代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应当倡导大众化、简洁化、统一化的设计方法和教育理念,将服务精神融入艺术设计教学,使艺术设计产品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众审美发生了改变,在保证产品实用性、功能性的前提之下,群众对艺术设计产品的艺术性、独特性、差异性有个了更高的、更加个性化的需求,这是各类艺术遗产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契机。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将传统文化、民间文艺、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融入教学的天然土壤。比如,传统手工业中的艺术手法可以在当代艺术设计中进行再现,艺术遗产中的情感、哲学观念可以在艺术设计中实现移植和转化。傅抱石艺术遗产具有相应的高度和深度,融合了哲学、文学、史学、美学等知识,内容包含了人文、社会、历史、自然等多个领域,具有多而广、简而明、杂而深的特点,和当代高校艺术教学的耦合点更多,这也意味着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能够从傅抱石艺术遗产中吸收、借鉴和引用的东西较多。实践也证明了传统文艺、艺术遗产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生命力和活力,如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云纱染整工艺”项目中,香云纱工艺和现代品牌服装设计制造结合后形成了“诺菲妮”的时尚品牌,实现了艺术遗产和现代艺术设计产业的结合。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引入傅抱石艺术遗产,要想实现对傅抱石艺术遗产的传承和应用,应植根于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从市场需求和艺术人才培养需要出发,将傅抱石艺术遗产转化为艺术设计教学资源,从而实现傅抱石艺术遗产的转化、传承和应用。首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当加强学科建设与课程探索,从傅抱石艺术遗产中找到其与当代艺术设计的共通之处,进行加工和改造,将其转化为可以应用于教学的资源。如可直接采用鉴赏课的形式将傅抱石艺术遗产引入教学,让学生在鉴赏中感受傅抱石艺术遗产的魅力、学习傅抱石艺术创作的技巧,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创作能力;也可以将傅抱石艺术遗产进行分解,将其分为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等不同模块,对这些内容进行引申、加工、改造和借鉴,形成全新的艺术设计教学内容,这是对傅抱石艺术遗产的间接传承和应用。其次,教师应当加快教材的开发与编写,将傅抱石艺术遗产编入教材,让学生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领略傅抱石艺术遗产的魅力,感受傅抱石在艺术作品中倾注的情感、贯彻的理念以及隐含的哲学观念,以教材为载体让学生“走傅抱石走过的路”,将学生培养为下一个“傅抱石”。

(二)建设艺术设计专业艺术遗产传承空间模式

任何艺术遗产的传承需要一定的空间架构与支持,比如可以直接将其引入课程教学完成传承与应用,也可以将其作为一种已经固化的艺术形式通过展览、鉴赏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根据艺术遗产传承过程的特点,可以构建两种不同的傅抱石艺术遗产传承空间模式,分别是静态传承模式和动态传承模式。

静态传承模式在当代社会中较为常见,比如将艺术遗产陈列于收藏场馆中进行展览,让大众能够见到这种艺术遗产、自主感受艺术遗产的魅力,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这种传承模式就是典型的静态传承模式[5]。高校可以以“傅抱石艺术遗产”为主题,组织傅抱石艺术作品展览与评鉴活动,搭配图文的形式对傅抱石作品的历史背景、创作过程、思想情感进行讲解,让学生进行系统学习。这种静态传承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被动传承,傅抱石艺术遗产的存在形式未发生改变,具体来说就是依赖于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缺少目的性和针对性,但在傅抱石艺术遗产保护与传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保障傅抱石艺术遗产不被掩埋在历史长河之中。

动态传承模式则是以艺术设计教学为核心的艺术遗产传承与应用模式,講究的是对艺术遗产的现代价值的挖掘和运用。艺术设计专业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傅抱石艺术遗产”专项学习活动来进行傅抱石艺术遗产的传承应用。如组织学生对傅抱石画作临摹、组织学生对傅抱石篆刻进行拓印、组织学生系统学习傅抱石人物经历与艺术创作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让傅抱石艺术遗产以“技术”“工艺”“理念”的形式活在学生脑海里,傅抱石艺术遗产的存在形式已发生改变。动态传承模式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但可以有效传承傅抱石艺术遗产背后所蕴含的美学理念、审美思维、哲学观念、思想情感等,能够创造“人人都是傅抱石”的可能。

(三)善于挖掘傅抱石艺术遗产背后的内涵

艺术遗产的传承应用有三个层面,分别是“知其形”“明其形”和“达其意”。“知其形”是最浅显的传承效果,指通过展览、鉴赏等形式让学生知道傅抱石艺术遗产的存在,如傅抱石的代表作品有哪些;“明其形”是指在“知其形”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结果,学生能够明确傅抱石作品的内容、风格、创作方法、工艺流程等,能够以自身技能为基础完成傅抱石作品的临摹、借鉴与再创作;“达其意”则是以艺术遗产传承的终极目标,学生能够挖掘到傅抱石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信息、思维理念、哲学观念等,能够将其转化为自身经验、自身技能并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赋予傅抱石艺术遗产新的时代精神抑或者是受到傅抱石艺术遗产的启发完成创作或创新[6]。

正如傅抱石所说,“思想变了,笔墨不能不变”,傅抱石艺术遗产的存在形式虽然是固定的,作品的内容、形式可能已经过时,但其创新精神、学术精神、哲学观念在当代仍有借鉴价值,高校要善于挖掘傅抱石艺术遗产背后的内涵,以“达其意”为传承目标,实现“人人都是傅抱石”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鹏. “遗民”想象:抗战时期傅抱石的石涛题材故实画考释[J]. 美术观察,2020(07):47-52.

[2] 欧阳摩壹. 傅抱石款题与书法分期探析[J]. 中国书法,2020(08):22-35.

[3] 石宇轩. 傅抱石笔下的情与怨[J]. 书画世界,2021(01):82-83.

[4] 郭泽晓,徐文生. 傅抱石山水画风格探析[J]. 美与时代(中旬刊). 美术学刊,2021(02):54-55.

[5] 宋永忠. 傅抱石诗意山水画的现代性转换[J].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1,36(02):24-30.

[6] 胡志亮. 傅抱石在南昌的艺术追求和奋斗[J].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1,36(01):27-33.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傅抱石
傅抱石和罗时慧:天作之“荷”
傅抱石和罗时慧:天作之“荷”情定一生
傅抱石和罗时慧:天作之“荷”情定一生
大化惊高风:傅抱石作品展
往事如昨——傅抱石先生故居史料展获得全国青年策展人计划十佳项目
美人如画
傅抱石“养”画
傅抱石:一生爱她“灵秀慧”
傅抱石国画艺术思想之流变
傅抱石“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