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

2021-02-14杨建弘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主题词荷塘月色编者

杨建弘

仔细研究高中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其中的不少文本都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关照。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具体该如何实施,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为了让语文课不再枯燥,笔者创设了如下任务情境:

某出版社决定出版“名家散文”系列丛书,语文教材中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三篇文章入选,现在请你阅读这些文章,参与到丛书的设计活动中去,拟定主题词,为其配上合适的插图,并撰写编者语。

教师在此背景下组织学生开展“三读”活动,以此来进行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活动一:读“文本”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文本”的活动,让他们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为它们拟定主题词。

主题词又称叙词,是在标引和检索中用以展现作品主题的词组或短语,具有概念化和规范化的特征,以便读者检索之用,在文集中一般会起到引领篇章的作用。即使明白了什么是主题词,一些学生仍然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选播语言文化类节目《朗读者》,让学生仔细品味其中几期的主题词,如“遇见”“泪水”“勇气”等,让他们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并尝试模仿。

读完三篇文章后,不少学生拟出了主题词,如“自然与人生”,在阐述理由时提到“大自然孕育了无数的生命”“人类身处其中,要尊重自然,从中获取力量” 等。教师可以先不作评价,而是引导他们思考:如果主题词是“自然与人生”,那么语文教材中苏轼的《赤壁赋》、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不是也可以入选?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是主题词太过宽泛,导致其普适性过强、针对性太弱。教师可以提醒他们继续阅读文本,深入探寻这三篇文章的共性,也可以抓住自己感兴趣的意象或者语句,以点带面阅读。

有一名学生拟的主题词为“秋天的悲吟”,立刻就有其他学生表示反对:《荷塘月色》写的是夏夜的景色,创作日期为1927年7月。但是这名学生依旧固执己见,认为朱自清的内心早已进入了“秋天”。为了打破这一僵局,教师提问:“这三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不是都是“悲伤”的呢?”鼓励学生仔细阅读并讨论。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他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有的学生认为《故都的秋》“悲而不哀”,比如“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静对的蓝朵”“牵牛花底下长着的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仔细体会,我们能从这些残败的景象中发现一丝生机,产生一种闲适之感。

也有学生拟的主题词为“生命的回响”,他认为《荷塘月色》的首尾两段遥相呼应:以“心里不平静”,顿觉人间嘈杂而打算独自“逃离”开篇;以热闹无我,周遭悄无声息推门回家收束结尾。原因不过是作者“惦着江南了”。学生认为这是旧知识分子在人生困境中的一种自我解脱。学生的见解很独特,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

还有的学生拟了“生命场”这一主题词。他认为, 《我与地坛(节选)》里的地坛就是一个“生命场”,文中的“我”日日对地坛倾诉,和它一起见证着盛与衰、荣与枯、生与死的轮回演变。无论是《故都的秋》中的故都,还是《荷塘月色》中的江南,亦或是《我与地坛(节 选)》中的地坛,都是作者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生命场”。

最终,学生推选出的比较好的主题词有“生命场” “行吟于生命之畔”和“生命的回响”。教师认为学生能拟定并推选出这三个主题词,说明他们读懂了文章,体会到了其中的思想感情。他们能联想到“生命”这一古老而永恒的主题,又以散文化的笔法连字成词,为三篇文章留下如此好的注脚,展现了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二:读“作者”

插图是插在文本中间的图画,有的能展现文本中的情节,有的能展现文本中的物象,有的能展现文本中的景色……不过,插图这一重要的学习资源常常会被学生忽视。因此,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设计插图的任务,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走进作者,获得更为独特的感悟。

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提及自己在南方的秋天时常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有的学生认为,以上意象都是北平秋天较具代表性的景色,教材中所配的那幅《北京西山秋景》非常合适,不如用《北京西山秋景》来当《故都的秋》的插图。这一提议马上就被其他学生否定了,他们认为作者并不是因为“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才喜爱、思念故都的,作者写这些只是为了突出北方之秋与南方之秋的不同。通过品读文章,一名学生从“碧绿”“蓝白”等清雅之色,“泡浓茶”“听鸽声”等闲适之举中,发现作者真正喜爱的是寻常人家的日常生活。作者用这种看似随意的笔调描写故都的秋景,使得整篇文章的语言非常自然,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因此,插图里可以有一个破而不败的院子,墙角有杂草,大门半开着,大树下还有一把半旧的躺椅,上面躺着人正在酣睡……

教师表扬了该生,却也不由地提出问题:“如此安逸的生活、惬意的状态,真的是作者当时最真实的生活的写照吗?”课堂氛围顿时从之前的热闹转为沉寂,学生有些茫然无措。有的学生也发现文中写枣子的那些句子给人一种轻快活泼之感,和文章“悲秋”的基调不相符合。此时,教师为学生补充介绍了作者郁达夫的相关资料:1926 年 6 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显得越来越衰老、颓败。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中国内忧外患,传统文人在山河飘摇之时品尝到了别样的“秋味”。学生认为插图里可以有一个四合院,院中有一棵枣树,穿着长衫的父亲带着小孩儿在用竹竿打枣子。树下还零散掉落着几颗枣子,天空中有鸽群排队飞向远方……师生一致认为这种插图非常合适,图中既有“秋”的元素,又有父子互动的温馨场面,应该是最能打动郁达夫的图片。

由此,学生明白了要先了解作者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为文本设计出合适的插图。教师提醒他们:“为一篇文章配插图并不难,难的是如何通过阅读文章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所配的图画既要符合文本的内容、风格,又要避免大、全、空,要尽可能地展现作者的审美品味和文人情趣。”

活动三:读“自己”

如果说卷首语是最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语句,那么编者语就是最能体现编撰者阅读品味和审美趣味的语句。教师提醒学生以丛书编者的身份写编者语,不必拘泥于形式,要尽量避免夸大其詞或者宣讲说教,应侧重展示个性化的见解和感悟。

有的学生以“身处南方,却深知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身在清华园的荷塘,却想起江南采莲的有趣来;身已残疾,却日复一日地在地坛直面苦难、自我疗伤”,来概括三篇文章的内容。又分别用“回不去的精神故都”“到不了的梦里江南”“无处告别的青春美好”,来点明不同作者笔下的“心上之秋”。其他学生认为,这则编者语很出彩,语言优美,见解独到,以排比铺陈的形式展现了编者具有个性化的见解,还化用文章中的原句来佐证、说明,对文章的主题把握得比较到位。

在写编者语的过程中,学生领悟到:人生无常才是生命的常态。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要从容,要冷静。因为生命虽然脆弱,却也可以走向伟大。坦然地面对人生中的得与失,才能拓宽生命的宽度,让自己活得更加精彩。

总之,教师借助语文教材中的《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开展生命教育,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这样做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培养其阅读能力,而且也能让他们借此机会了解作者的经历,体会作者的情感,获得更为丰富的生命体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本文系泰兴市教研课题“统编版新教材融合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txjyj202015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主题词荷塘月色编者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取消公文主题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公文主题词消失的原因浅析
对公文中主题词标引的思考
Happiness Is Some Little Things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