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多元化评价的应用
2021-02-14张豫
张豫
【摘 要】本文论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应用,提出明确评价目标、分析评价主体、拓展评价标准、优化评价方法、细化评价维度等教学建议,以期为素质教育开辟更宽广的道路。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多元化评价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8-0123-02
多元化评价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重视所有评价环节的多元性,而不是单一的“以考定教”,它与传统评价方式有本质区別。对高中信息技术而言,多元化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评估,更是对其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运用多元化评价有利于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信息技术人才。
一、明确评价目标,激发信息意识
明确评价目标,是开展多元化评价的基础。目前教师通用的评价目标存在些许缺陷,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偏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并且整体较为抽象、模糊。而对评价目标进行改进,首先要明确评价的具体目标,让每名学生都形成评价目标的概念;其次要以激发学生的信息意识为主导来设计评价目标,有效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及其信息获取能力。信息意识是信息技术学科必备的基础素养,而多元化评价能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信息意识,并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评价目标可以分为情感型、技能型、知识型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评价目标进行细分,根据细分的种类分别进行评价,并对学情进行适当考查,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目标的组分,从而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评价。例如,进行《信息及其特征》教学时,由于该课是基础课,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师将该课的评价目标设定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评价,二是情感评价。要求每名学生掌握本节课所有课时内容的识记,并且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知。而学生这时刚开始接触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其信息技术水平还有待提升。为了检测学生的学情,教师让学生利用自学时间完成测验卷,并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来明确评价目标。经过测验,教师发现学生的实际学情超出预期,于是确定直接以自学为主、讲授为辅,让学生互相抽查学习情况并进行评价,快速达成评价目标。教师根据课时特征,了解学情,明确评价目标,灵活设置课堂任务,以自由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信息意识,为信息技术学习奠定基础。
二、分析评价主体,强化成就体验
多元化评价的主体自然是学生,只有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为学生提供更多评价机会,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推行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评价的评价模式,让学生可以大胆地表达想法。在对比和整合评价结果的过程中,学生能吸纳不同的意见,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知。根据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教师可以进一步做出总结性评价,为学生提供改进思路,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长远提升。
每个评价主体所给出的评价不一定具有同等水平的参考价值,而这点也是需要教师进行权衡的。教师要对每个评价主体的比例和权重进行调整,总结出更具有参考价值的综合评价结果。如教学《数字化图像的设计与加工》时,教师先带领学生了解图像加工的基本操作方法,并且对教材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进行赏析,观察此图像是如何制作成的。教师让学生讨论设计图像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构图、创意、色彩、制作工具、图像目标人群等。随后,教师让学生结合所学,利用flash自由设计并制作七巧板,待完成后教师展开评价。教师先让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再让台下的学生进行投票评价并发表评价观点;最后,教师进行专业评价,并对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内容进行总结,根据5∶3∶2的比例进行评价的整合,尽量突出正面评价,使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对自己的图像制作水平有更深刻的认知。教师组织学生自由完成课堂任务,先安排多个评价主体对其作品进行评价,再进行总结,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促使学生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强化学生的成就体验。
三、拓展评价标准,适应教学理念
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呈现多元化,因此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可以以此来区分学生的智能特点。多元化评价也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因此教师可以对评价标准进行灵活的调整。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既要考虑如何激发潜能生的学生动力,又要考虑拓展优等生的学习空间。在学生层次差异明显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注重发挥评价标准的正向激励作用,结合每名学生的层次进行评价标准的拓展,加强对学生的纵向评价,衡量学生的进步幅度,让评价标准更合情合理。
教师应当制作一套完整、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评价量表,依照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几个模块顺序进行具体标准的细分。如《信息加工概述》一节涉及计算机信息加工,后期将会深入信息的编程加工,属于从易到难的形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每组学生的学习水平基本处于同一层级。对在潜能生小组的学生,教师进行直接干预;而对在优等生小组的学生,教师则给出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独立探究。教师为每个小组设定的评价标准和布置的教学任务均有区别。例如,对优等生小组,教师让学生自学,总结出信息加工过程,理解计算机信息加工的形态特征,再发送微课添加部分信息编程加工课程的学习,其评价标准较高、容错率较低;对潜能生小组,教师先带领学生梳理一遍信息加工的概念,再简单介绍信息编程的基本知识,其评价标准较低、容错率较高。教师为不同层级的学生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对优等生要求更严格,而对潜能生给予更多帮助,这样符合多元智能理论中迎合学生认知的理念,使每名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学习体验。
四、优化评价方法,促进动态发展
多元化评价更看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动态评价,强调学生的动态发展。要实现动态评价,就需要教师对现有的评价方法进行优化。现有的评价方法多是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比较缺乏人文关怀,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多元化评价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可以将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同时定期对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促进学生的动态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信心。
为了便于多元化评价,教师可以建立“学生档案袋”,对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和资料积累,以便让教师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构建和完善自身的信息知识体系。例如,教学《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时,教师采取了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首先,教师先让学生用笔和纸写下自己的生活规律,随机抽取几名学生并将其生活规律的文本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给学生做出示范。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对结构化表达的描述方式进行讨论,看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在台下巡视,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讨论过后,教师组织学生随意写出一段文字描述,用word尝试实际操作,同时教师进行观察和监督,对学生的制作过程做好记录。最后,教师根据讨论和实践的观察结果,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课堂作业的成绩评定相结合,给出全面的评价。课后,教师将本次课时所有的教学内容存档放入每名学生的学习档案袋,为学生的综合评价做好准备。教师先后两次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和实践,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作业情况来进行教学评价,使学生的评价呈现多元化,有利于学生的动态发展。
五、细化评价维度,提升综合素养
在信息技术的日常教学中,教学评价维度划分不够细化,经常漏掉部分细节。为了提高评价维度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应该以知识技能领域和情感道德领域为基础来细化评价指标。教师应从理论评价开始,依次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评价、情感态度评价、社会责任评价并进一步剖析和细分,避免产生疏漏。此外,对于学生呈交的信息技术作品,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评价,还要对其社会性和人文性做出适当的评价,确保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面对繁杂的信息时具有分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如今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自媒体盛行,信息管控难度加大,因而学生虽然能轻易获取信息,但难以分辨信息的真伪。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分辨能力,并且将信息分辨能力纳入教学评价维度,体现多元化评价的实际效用。如在教学《因特网信息的查找》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来搜集有用的信息,并且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处理。教师为学生布置任务,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利用不同的网络信息搜集方法来查询答案,查到就立马举手示意,汇报查询结果。其中有几名学生总是搜索到错误的答案,教师检查他们的电脑,指出其逻辑符号和关键词的选择存在问题,并且搜索引擎太老旧。教师由此引出话题——引导学生对因特网信息的认知展开调查。教师设计了一套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遇见问题时进行干预,及时纠正学生对网络的错误认知,并教导学生上网时要注意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养成健康上网的习惯等。通过一系列教学,教师再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形成完整的评价架构。教师通过课堂的问答互动,引出新的教学主题,将教学内容过渡到信息素养的专题教学,并且也增添了与此相关的评价维度,推动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多元化評价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并且适应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学科教学才赋予了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更大的现实意义。多元化评价在培养学生综合信息素养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不断对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学评价之间的关联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方法,为素质教育开辟更宽广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凤坚.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研究[J].求知导刊,2021(28).
[2]张晓红.依托信息技术改进高中英语作业评价和反馈[J].上海教育,2021(Z1).
[3]管泽峰.多元化评价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
【作者简介】张 豫(1976— ),男,四川新都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江苏省邗江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与校园信息化研究。
(责编 唐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