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问遂与周虎臣的笔墨情缘

2021-02-14唐吉慧

检察风云 2021年24期
关键词:沈尹默胡先生笔力

唐吉慧

二十多年前,我刚对书法产生兴趣,除了临摹字帖,也很留意街头形形色色的店招,上面的字有电脑体、有书写体,我最喜欢的是胡问遂先生题的字,端庄浑厚又不失典雅洒脱的正文,配上“胡问遂”三个牵连飞舞在一起的行草书落款,末尾方方正正的一枚“胡问遂印”。那时候我总赞叹他的字为何写得如此好,后来知道他是沈尹默的学生,不仅是海派书法艺术的传承者,更与沈尹默等友人一起筹建了新中国第一个书法机构——“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为书法艺术的振兴、普及做了许多工作。

曾有书法爱好者请益胡问遂先生,怎样才能使写出的字笔力充盈?如“万岁枯藤”、如“百钧弩发”、如“崩浪雷奔”、如“高峰坠石”……胡先生答:“一言以蔽之,曰笔力。”接着解释道:“关于笔力的强弱,是人所有目共鉴的,但是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字笔力充盈,却是初学所十分关心,但又感到求之无术的问题。笔力,本源于人体,形成于锋颖,而达之于纸上。”

如胡先生所说,笔力本源于人体,形成于锋颖,那么锋颖的优劣,除去人的因素,必然又与优质的选材、优质的制笔工艺紧密相连,并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

周虎臣笔庄是海派制笔名店,数百年来与书画家们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张大千、赵朴初、沈尹默……其中自然少不了胡问遂先生。胡先生除了擅于书法实践、书法理论,对制笔工艺同样有着独到的理解。笔庄有款深受书写者钟爱的“豹狼毫”大中小系列,皆由胡先生协助试制成功,他曾致函笔庄评价豹狼毫笔:“弹性适中,使用时圆转如意,有得心应手之妙,诚为笔中佳品。”

199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为满足群众学习书法的需求,约请胡先生写一本行书字帖,胡先生慨然应允。为了写好这本字帖,选择几支称手的毛笔成了他的心事,于是他与周虎臣笔庄进行了相商,笔庄根据字帖字体的大小、胡先生用笔的习惯,将羊毫与狼毫的比例、配方,以及笔头的圆径、出锋、笔杆做了反复的研究、不断地调整,直至他试用满意为止。借助这款毛笔,胡先生圆满写完了字帖,之后这款笔被正式命名为“胡问遂选颖”。

1980年胡问遂为周虎臣笔庄题字

1995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胡问遂行书字帖》

胡问遂先生

这本字帖的名称是《胡问遂行书字帖》,全帖930字,字字飘逸、动静相宜,出版后不知潤泽了多少书法爱好者,即便在新媒体发展迅猛的当下,这本字帖仍由诸多网站转载刊发,有着极高的阅读量,网友们毫不吝啬他们的语言,将它称为“最漂亮的行书字帖”“字实在太美太美,至今难以逾越”……这不仅是胡先生的成功,同样是周虎臣的荣耀。

当年胡先生有位学生远赴海外留学,临别之际胡先生赠予他两支“胡问遂选颖”。历经数十年寒暑,这位学生搬了数次家,一切能简则简之余,始终珍藏着这两支笔、这份师生之间珍贵的纪念,哪怕这两支笔的笔管部分早已发黄、笔毛部分早已稀疏,他使用这两支笔书写的机会越来越少。

2007年, “上海笔墨博物馆”筹建之初,博物馆工作人员曾向诸多书坛名家征集文房用品,其时胡先生已于1999年过世,周虎臣便派人登门拜访了胡问遂夫人。老人特地找出一支楂笔,对工作人员说,胡老的这枝楂笔是周虎臣制作的:“当年,胡老的擘窠行书大家都喜欢,上海的许多商店招牌都是他拿这支楂笔写就的。”

最终,老人将这支有着深远意义的楂笔捐赠于上海笔墨博物馆,随即被陈列摆放在博物馆“名人名笔”展区。楂笔,又称斗笔,通常由马鬃、猪鬃制成,锋毛粗硬,木质笔杆,适合书写榜书大字。这支楂笔的笔身镌刻着“顶号黑棕楂笔——老周虎臣自制”几个小字,格外引人注目。今天走在街头,胡先生书写的店招依然雄伟堂皇地竖立在城市许多街头,每每看到这些字,就让人想到笔墨博物馆里这支犹如老松古柏一般清劲苍郁的楂笔。

早在2018年,适逢胡问遂100周年诞辰,上海中华艺术宫推出了“正大气象——纪念胡问遂100周年诞辰国际书法大展”。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与上海中国书法院为展览定制了笔和墨。毛笔为周虎臣制作的狼毫、羊毫对笔,墨有两锭,两锭墨的一面皆为“正大气象”,另一面分别为胡先生的书法作品,“和合乾坤春不老,平分昼夜日初长。写将浑厚华滋意,民物欣欣见阜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纪念笔、墨的相得益彰,无疑延续了老字号与胡先生数十年的笔墨情缘。

投稿邮箱:haichenwowo@163.com

猜你喜欢

沈尹默胡先生笔力
入木三分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胡先生
胡先生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提高科技报道工作水平——人民日报如何做好科技报道
花呗明明已还清,芝麻信用却变差?
沈尹默的独特“拜师”法
此公字很值钱
虚心受“骂”的书法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