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家庭性教育现状及启示
2021-02-13唐丹
唐 丹
(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 四川乐山 614000)
特殊儿童从狭义的角度主要指残疾儿童,包括智力障碍、聋、盲、自闭症等。家长在养育过程中多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忽视他们性生理、性心理的成长,多数特殊儿童对性知识知之甚少,也缺乏相应的学习,常有不当的性问题行为也容易遭受性侵犯。父母应该对他们进行性教育,帮助其获得科学的性知识和技巧,培养良好的性意识,因为性既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生理现象,也是需要引导的社会责任。个体性生理的良好发育为繁衍做好准备,健康的性心理、性道德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及健康性行为的产生,强烈的性安全意识保障着个体不受他人的侵害。基于此,本文拟从特殊儿童家庭性教育的现状、必要性、需要的支持、可尝试的方法、可能遇到的困难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为特殊儿童家庭性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特殊儿童家庭性教育现状
(一)特殊儿童家庭性教育研究较少。通过中文数据库检索发现,目前国内关于特殊儿童家庭性教育的文献有11篇,主要针对培智儿童(8篇)、特殊儿童(2篇)、残障青少年(1篇),研究以现状调查居多(9篇),主要了解家长性教育态度、看法及开展情况。时间跨度从2003年到2020年,在此期间有两个高峰段,一是2003年到2007年共有2篇,主要是对智力障碍儿童家庭性教育的现状调查;二是2016年至今共有9篇,除对智力障碍儿童家庭性教育深入外开始扩展到其他类型的特殊儿童并出现干预类研究。整体而言,特殊儿童家庭性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虽然进入到新时期后逐渐认识到家庭性教育的重要性,但相关研究仍较少且多是现状了解鲜有干预、案例类研究;研究对象也以智力障碍儿童为主,盲、聋、自闭症等儿童的家庭性教育关注不足。
(二)家长性教育意识与行动不匹配。
1.家长性教育意识整体较好。除极少数父母认为没有必要在家开展性教育以外,绝大多数家长对开展性教育具有正向的认识。卞蓉(2018)提到,特殊儿童的家长对孩子接受性教育的态度和意义表示肯定,认为性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还能让孩子学会正确处理青春期性问题避免不当行为的发生[1]。王欢(2020)调查显示,智力障碍儿童的家长全都认为性教育对孩子十分必要。黄华权(2020)、赖振爱(2020)指出,城市特殊儿童家长具备较好的性意识,态度更开明更关心孩子的性教育也普遍支持性教育的开展[2-3]。涂晓雯(2018)强调,参与访谈的所有城市父母及72%的农村家长都认为对残障孩子开展性教育很有必要[4]。Sorah Stein(2018)强调,家长对于孩子性行为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其受性教育的程度,有远见开明的父母更有可能提供高质量的性教育[5]。
2.家庭性教育匮乏。与较好的性教育意识相反,实际开展性教育的家长并不多,普遍认为学校是性教育的主体。王雁(2003)指出,只有极少数培智儿童家长会主动对孩子进行性知识的讲解[6]。王欢(2020)的研究表明,仅有19.6%的培智儿童家长会经常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其余为偶尔或从未开展过,84%的家长认为教师是开展性教育的最佳人选[7]。卞蓉(2018)、涂晓雯(2018)也发现,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大部分残障青少年的家长未曾对孩子进行过性教育并且认为教师应是性教育实施的主体,因为学校的性教育比家庭性教育更专业更有效[1][4]。赖振爱(2020)强调,目前特殊儿童家长性教育的能力排在性知识、性态度之后,性教育行动是比较弱的[3]。
可见,虽然家长能够认识到性教育对孩子的积极作用但对自身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到位害怕成为主教者,实际行动不足。
(三)家长自身性教育知识欠缺,开展性教育自我效能感低。家长具备性知识是开展家庭性教育的基础,如果父母缺乏性知识,他们开展性教育的意愿就会降低[8]。王欢(2020)发现,参与调查的绝大多数培智儿童家长认为自己对性知识的了解为一般。卞蓉(2018)表示,特殊儿童家长对于开展性教育普遍感到困难,对性知识了解甚少不知道要教什么,也没有恰当的方法。涂晓雯(2018)指出,多数农村地区的残障青少年家长表示自己过去未曾有过性知识方面的学习和教导经验,不知道性教育包含了哪些内容[4]。王雁(2003)也曾指出,对孩子提出的性知识能圆满回答的家长只有29%,55%的家长只会选择性的做一些回答,家长较低的性知识弱化了性教育的功能[6]。大多数家长自己并未准备好开展性教育[2],虽然了解一些性知识但是一知半解并不能科学合理的对子女开展性教育,自我效能感低。父母的自我效能感越低,越不主动开展性教育,只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才能较好地开展性教育[8]。
(四)特殊儿童青春期性知识匮乏,问题行为频发。由于性的隐私性人们对残障儿童进行性教育一直存在着恐惧,害怕通过性教育他们的性行为反而可能被唤醒[5],因此大多数家长都选择避而不谈或顺其自然,而性又是客观存在的[9],这使得许多特殊儿童没有获得相应的性知识和技巧,无法正确认识身体的发育,开展适当的恋爱关系,性需要和欲望被压抑,只能通过不恰当的方式表达性需求以缓解焦虑或紧张[10]。张杨在2018年调查了115名10到20岁的聋生后发现,这么多年聋生青春期性知识依然匮乏[11]。陈海苑(2016)指出,智力障碍儿童对性生理、性心理、性安全等知识和技能掌握得相当有限,家庭性教育程度相当低[12]。刘涵海(2014)、罗玉娇(2017)强调,智力障碍儿童在青春期有明显的性问题行为,如不分场合自慰、裸露隐私部位等[13-14]。自闭症儿童亦是如此。聋生性问题行为要比智力障碍和自闭症儿童少,主要是喜欢炫耀自己,渴望接近异性,行为情绪化[15]。
(五)家庭性教育内容在不断扩展,教育方法鲜有研究。家庭性教育的开展首先要面对“教什么”的问题,目前的研究对于性教育的内容各有侧重仍在扩充。孙军玲(2007)、黄华权(2020)指出,培智儿童家长最想知道性别概念和角色、友情和亲情的维系、性侵犯防范[2]、青春期性心理特点、人际交往技巧、如何排除孩子心理问题及青春期烦恼[16]。涂晓雯(2018)表示残障青少年的父母认为性教育最应该教的是青春期发育、自我保护、异性交往、艾滋病知识、认识性别及性别行为[4]。卞蓉(2018)发现,特殊儿童家长最关注青春期生理变化、月经遗精知识、自我保护、男女交往、正确的自慰方法、避孕[1]。纵观国内现有文献,特殊儿童家庭性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于5个方面:一是性别教育,二是性安全教育,三是青春期基本生理知识,四是人际交往,五是青春期心理问题。
关于家庭性教育的方法,王欢(2020)强调,父母通过绘本教学可以提高智力障碍儿童性知识成效,其余研究则只简单提及,如通过父母讲述、观看图书和音像制品、整体教育和个别化结合的方法开展[1-4]。这表明目前对于特殊儿童家庭性教育的方法还在摸索阶段,具有实效性的方法还待进一步探讨和扩充。
综上,特殊儿童家庭性教育有着双重矛盾。一是家长的性教育意识与行动不匹配。大部分家长能够意识到性教育的必要性也赞同性教育的开展,但更多寄希望于学校,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推给学校。二是家长较弱的性教育能力与孩子较高的性需求不平衡。作为性教育主导者的家长多数未曾有过相应的学习,知识储备和教育、沟通方法都很欠缺,性教育能力薄弱。另一方面,特殊儿童性教育需求旺盛却未得到相应的教育导致性问题行为频发。
二、启示
(一)家庭性教育是儿童、家长、学校的共同需求。
1.家庭性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道防线。家庭和父母在儿童性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家长作为孩子第一责任人是其性教育的启蒙者和示范者,也是孩子遇到与性有关问题时寻求帮助的首选。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有逐渐成熟的身体,正常的性冲动和求偶行为,但因障碍限制,判断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低缺乏危险意识容易受骗受侵害还可能成为性罪错发起者。2017年女童保护基金的统计表明每天都会发生一起儿童被性侵的案件[17]。王波(2011)指出,大多数残障人士都会遭受不同形式的性侵害,受害者中智力障碍者人数最多,女性又多于男性,18岁之前受到侵害的比例最高[18]。由此可见,儿童侵害防范形势非常严峻,特殊儿童更甚,家庭性教育非常迫切,有效的家庭性教育能够为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筑起第一道防线。家长若能及早主动的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开展与性有关的学习活动,不仅能提高孩子的防范意识降低受侵害的风险,还能培养独立性。Ayşe Gürol等人(2014)指出,性教育不仅能使残疾儿童享受性满足,保护自己免受虐待、意外怀孕和性传播疾病,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情感和性的发展,塑造积极的人格、尊重他人的权利、观点和行为,培养正向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判断,无论残疾与否应为每个儿童及早提供性教育[19]。
2.性教育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文化及性的私密性影响父母羞于与孩子谈论与性有关的话题,把性教育等同于性行为教育,害怕会诱发孩子的性行为,认为只要不谈性孩子不懂性才是安全的[9]。家长性教育素质关系着家庭性教育的质量[20],家长对性教育的科学理解是开展家庭性教育的基础[9]。《中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对青少年开展性教育可以使其获得事实性的知识,发展相应的技能形成积极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以应对来自生物、心理和社会方面性的挑战[21]。《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强调,全面科学的性教育不会使青少年性行为发生提前[22],反而可以增加儿童的性知识端正性态度,减少性疾病传播及预防青少年早孕[23]。首先,家长要重视儿童性的发展与需求,把性教育的开展同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要认识到家庭性教育的独特性,及早主动承担起孩子性教育的责任。其次,家庭性教育的开展也是家长性知识和性教育方法习得、教学信心提升的过程。如在教导孩子认识身体的同时丰富了自己有关儿童身体发育的知识,通过指导孩子在青春期如何与异性同学相处了解了青春期心理、人际关系发展特点,在处理孩子性问题行为时获得了行为矫正的基本技巧。当家长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解决孩子性教育需求时自身也在成长,对性教育有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才更有信心从被动教育向主动开展转变。
3.家庭性教育是学校性教育的基础和支持。家庭是儿童性教育萌芽的地方[22]。家庭成员从儿童出生开始便依性别进行如厕、洗澡、换衣服等隐私教育,在此过程中儿童逐渐认识自己的性别并按照性别角色做事,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如何与家长、亲戚、同伴交往并维系感情,家长对孩子进行着个体化的性教育。父母的日常行为表现也是孩子学习的直观榜样,相互友爱的家长让孩子知道如何正确表达爱,对待不同性别孩子的态度是儿童学习如何与异性相处的正确示范,诸如此类,家庭成为孩子习得良好性意识的第一课堂。在这个课堂中父母对孩子开展的性教育虽不似学校那般专业精深却体现着个别化蕴含着独特的情感,它不仅是性知识性技巧的习得也是儿童人格的完善。儿童进入学校进一步习得性科学知识后家长又能配合老师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迁移和泛华。这些于学校而言无疑是有序开展性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支持。
(二)资源支持是特殊儿童家长开展性教育的源动力。
1.良好的外部支持为家庭性教育的开展提供活力。2016年中科院家庭性教育报告指出家长在孩子性教育方面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功能[24],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规范,社会应该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大众传媒需要开展积极的教育引导。苏文青(2018)指出,家长在开展性教育的过程中有强烈的支持需求但是当前各媒介对家庭性教育的支持是非常匮乏的,很少探寻他们需要哪些机构、哪些方面、何种途径的支持。爱普斯坦认为家庭、学校、社区、大众都有对青少年开展性教育的责任,要彼此协同合作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当其重叠阈不断增大时会对性教育产生持续且正向的影响,所以正式非正式的团体都可以成为家长性教育的支持主体。苏文青认为,政府官方组织需要为家长提供政策保障、正规的学习、专业的培训,而社工、家长联盟、家长学校等非正式的交流指导也是必要的;此外,除提供书籍、学习资料等物质资源外还可以有资金、情感、心理的支持。
2.科学具体的教学内容是家庭性教育开展的核心,丰富的载体资源是家长开展性教育的有力保障。家长在开展性教育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我要教什么?”。对不擅长设计教学的家长而言,过于宽泛和概括化的内容并不能解决他们“具体要教什么”的疑惑。父母可以从性别入手帮助孩子了解第一、二性征强化性意识,如自我认识、自我保健、身体清洁。通过家人交往、两性互动、性侵害知识、危险处理、防范技能、我的优点/责任、营养与运动、不说谎小孩、拥抱的界限等学习帮助儿童开展良好的人际交往,保证自身安全减少心理的不适感,培养良好的审美及品格减少青春期烦恼。
此外也可借助绘本、软件等载体资源。目前国内在售的性教育绘本约有134种,内容包含了身体卫生护理(16种)、性别角色认知(46种)、生命来源(41种)和自我隐私保护(29种)4大类别,在叙事手法上以科普类为主[25]。如此丰富的性教育绘本无疑是家长开展教学的良好资源。对于一些低年龄的特殊儿童,家长还可选择《Ababy》《性教育》《宝宝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等性教育APP进行施教。此类软件按主题以图文、视频、游戏的方式呈现内容,如“自己是怎么来的”、“如何向别人说NO”“丁丁豆豆成长故事”等操作简单方便,部分软件还有专家指导,可以解决家长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此外,一些在线教学资源也是不错的选择。如“你我伙伴”是一个专门提供性教育在线自我学习的网站,其按小学、中学、大学3个阶段设计36个主题内容,资源涵盖课件、教案、示范课、学生读本、教师指南、直播、录播视频等。部分省市的家校安全教育平台也有性教育单元。这些网站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家长提供教学参考。
(三)方法技术影响家庭性教育的效果。结合丰富的载体资源加上恰当的教育方法,性教育的效果方能凸显,家长可以尝试自然情境教学、绘本教学、游戏教学等方法实施性教育。
自然情境教学强调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儿童所在的自然情境中以其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引发动机,在双方积极互动与回馈中开展教学,其策略是示范、提示-示范、时间延宕和随机教学[26]。家长可以适时运用这种方法,如教导孩子怎样保护自己时使用图片、视频或亲自演示给孩子作出正确的示范让孩子模仿,若孩子无反应或反应错误时则给予提示,正确直接强化,错误则回到示范。如果孩子能力较好或动机较强时可先等待孩子反应,正确则给予鼓励,错误则进行示范或提示示范。也可以在孩子的日常交际活动中抓住契机随机开展生活化的性教育,将教学内容和生活事件联系起来教给其真实情境中解决性问题的知识和技巧。
儿童绘本是家长为孩子选择较多的一类书籍,它集故事、图文、色彩为一体,能够满足孩子阅读需要。家长可以利用性教育绘本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如为孩子朗读、阅读中设问、鼓励孩子讲述故事大意、角色扮演[27]、引导其自读、接读、看图说故事、延伸故事等[28]帮助孩子习得性知识。同时家长要注意强化绘本阅读与孩子生活的联系,可以尝试替换故事主角为孩子本人或与孩子亲密的人,将从绘本故事中所学的性知识泛华到孩子日常生活中。在绘本的选择上可首选一些经典作品,比如《小威向前冲》《小鸡鸡的故事》等,这些是最早引进国内的性教育绘本,作品本身体现了科学性、尊重性及对儿童的关爱。
游戏作为最普遍的一种娱乐活动,具有非常强的体验性和趣味性,是伴随儿童成长的主要活动形式,儿童在游戏中感受不同的情境、情绪、交互技巧逐渐认识外部世界。家庭游戏是诸多游戏中亲子活动的首选,其类别有玩物类游戏、规则类游戏、社会性游戏和亲子游戏[29]。家长可以将性相关知识融入到游戏活动中,如利用玩物类游戏通过男女布偶娃娃的区辨玩耍,了解男女基本特征学习区分男女;通过帮助布偶娃娃穿脱衣物了解隐私部位的位置及如何保护隐私部位,还可以模仿不同的人际互动,建立基本的社会角色关系。另外考虑到孩子性别、爱好等差异需要提供适合其心理发展需求的游戏活动,如男孩子更偏向体育类、结构类的游戏,女孩子更喜好玩物类、音乐类游戏[30]。
无论家长采取何种方法实施性教育都提倡开展有指导的教学,家长应是积极的指导者、参与者,而非放任或看管者。
三、挑战与展望
虽然目前特殊儿童家长性教育的观念偏正向积极,但真正实施的并不多,家长对自身开展性教育的责任认识不到位动力不足,家庭性教育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不仅如此,因无政策规范、性教育理念的转变与传统舆论并未完全调和、家庭差异大、家长自身专业能力弱,外部支持聚力有限等因素,家长想要坦然的对孩子开展性教育并不容易。
困难虽多但家庭性教育势在必行,除了完善法律法规、保持正向积极的宣传、协调各方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一是扩大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障碍类别儿童的家庭性教育案例研究、干预研究。除了对智力障碍儿童家庭性教育继续深入外还应关注聋、盲、自闭症、情绪行为障碍等儿童的家长实施性教育情况,探讨不同障碍类别儿童家庭性教育的共性与差异。开展案例类、干预类研究探索家庭性教育的实用方法和模式,获得量化与质性的结果以说明家庭性教育的效果及对特殊儿童的影响,推动家庭性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二是以理论支撑建构科学、具体的内容体系。性教育是科学的教育需要理论依据作为指导以此探索适合特殊儿童的家庭性教育内容,如基于人际圈自我圈层和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生理需要设计生命的诞生、了解身体、性的萌动和性的成熟等生理知识;依据归属和爱的需要及人际圈第二到第六圈层人际交往亲疏关系的原则设计包含家人交往、熟人交往、陌生人交往的内容。
三是明确家庭性教育的基本原则。性教育最终目的是让个体更好地生活,除及早主动教育外还要遵循自然和谐、生活化的原则。性的发育、性的好奇、性的探索行为是个体成长的自然过程,家长要用平常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注意在生活中适时、适当、艺术性的开展教育,将抽象的性知识融入到具体生活事件中变成孩子的生活经验。
随着家长对儿童性教育意识的不断提高,性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也不仅仅是性侵害防范的教育,它是基于儿童美好生活而开展的人格培养,是为特殊儿童更好地适应生活所开展的贯穿一生的教育,这不仅是家长一个人的教育也是社会的责任。虽然现在对特殊儿童家庭性教育达成了一些共识但目前的研究在理论、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并不丰富也不深入,未来还需要从不同的视角进一步探讨,共同推动特殊儿童家庭性教育的发展,更好的促进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