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三大原则
2021-02-13肖茹
肖 茹
(渤海大学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三全育人”是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具体方向。“三全育人”重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以系统性思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工作,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因此,构建一支能够覆盖大学生培养教育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尤为关键。
一、时代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要回应时代要求,坚持时代性原则。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精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教育必然涉及“时代的理论思维”,而理论思维是历史性的,“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形式,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同时,马克思主义还认为,无论是处在哪个社会,教育都无法摆脱社会、阶级和历史的影响。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在每个阶级社会都存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也必然兼具历史性、社会性和时代性。
(一)回应时代关切
人的活动既创造历史又在历史中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体将在历史中形成的时代精神传递给历史中的人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回应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完成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理念的塑造。当前,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面临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都带来了重大挑战。特别是高等教育,在面对不断涌入的多元社会思潮,高校教育教学在招生、办学途径及教育手段等方面都存在新的风险和挑战。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在历史的高度上回应东西方观念、价值的冲突,回应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面对这些现实的社会问题,如何在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上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影响,教师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是对于书本内容的教条式解释,不能有效回应社会的现实问题,那么在教育的有效性上必然失去活力与生命力。而仅从教育者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社会经历对现实问题进行解答,很容易在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上出偏差。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必然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主动回应这些问题,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生命力和战斗力,能够从容面对不同思想文化间的相互激荡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交锋。
(二)契合时代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的科学理论[3]。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首先必然要从我们所处的时代出发,契合时代的要求。当前时代最迫切的要求就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高等教育也要实现现代化,在全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关键节点上,要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打破高校在学科和专业上的壁垒,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目标,完成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重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回应整个时代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后疫情时代、逆全球化浪潮及西方对华意识形态斗争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成为境外反动势力渗透首当其冲的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直面这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使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建设符合党和国家利益。具体来说,要从坚守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阵地的角度出发,构筑“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是只从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角度,而是把教书和育人结合,将知识技能培养和人格道德养成相结合,建设一支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和立场观点对大学生进行人才培养的队伍,真正做到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协同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要具有协同思维,坚持协同性原则。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三全育人”强调建构一种大学教育各环节无缝对接的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即“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三全育人”中“全”是关键,而达到“全”的要求,配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是前提条件。
(一)师资建设与人才培养协同
协同是一种关系范畴,强调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共同一致地完成某项工作。“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一支覆盖人才培养整个过程的队伍,也就是要从整个人才培养的时间、空间全过程聚合育人资源,打造肩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形成高校范围内人人、时时、处处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协同思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贯彻的基本原则。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协同思维,侧重于从联结关系结构、新力量培育等角度,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的人员数量,提升教师队伍的人员素质,这也是最基础意义上的教师队伍建设。
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角度看,“三全育人”旨在充实高校人才培养的全部时间和空间,系统化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协同性原则,要求教育的主体力量不再限于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而是在只要与学生有接触的教育教学环节都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出现。“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打破教职工的界限,突破学院和专业的壁垒,贯通大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和生活,构建一种“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上进一步扩充,将承担非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及将承担教学任务以外的教辅人员,也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之中。
(二)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是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协同思维,需要特别重视大学生的课堂教育环节,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教育主体建设上进行协同,即在人员配置上打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科与课堂之间的壁垒。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与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交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科研等方面,为高校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师的融合,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全面延伸,在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实现教育内容的贯通。
在“三全育人”的具体要求下,学校之内课堂之外的其他职能部门,也应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教师队伍建设的协同思维,也正是在教学、学生管理、党委等部门之间实现协调,达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得到了扩充,实现了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转变,切实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全育人”目标。
三、人本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要遵循人本精神,坚持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性原则。现代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在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多保障的同时,也带来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方面出现失范。因此,关注人自身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人本精神也就成为当下的一个重要的价值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从根本上说,也是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群体的人的建设。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精神必然成为其中的一条重要价值遵循。
(一)注重教师主体的政治建设
人本精神来自现代西方社会人本主义思潮,但马克思又对其进行了扬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精神。概括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精神不仅是强调对于个体的关注,更多是从感性的社会关系角度来关注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人本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具有同一性。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精神是在活生生的感性具体的人的基础上,强调人的价值意义上的“根本”与“主体”,以此作为人本关怀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对大学生进行精神塑造和价值引领的思想活动,更是一种人才培养的社会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其自身的政治素养,特别是这种政治素养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成为制约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政治建设,在现实生活中要求教师主体要有高度的政治自觉,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的政治主张具有高度一致,表现出真实的思想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在感性的社会关系中塑造真实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品格和理想信念,才能使学生在精神世界真正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仅是数量上的建设,更是在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上对教师本身精神世界的建设,是“人的建设”。
(二)突出教师主体的人格培养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5]。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拥有健全的人格,才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关照和服务。良好的人格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要求在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上对学生进行培养。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中有一种观点,即当教育者以“真实的人”的形象与学生相对时,其师生关系的建立与效果更富有成效,这也是对我国古代“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教化作用的印证。所以,人本价值取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要求必须以建设教师的精神世界为主,突出主体人格的培养,使教师具备实践其教育主张的道德规范和心理素质。
此外,教师主体的人格培养还要在自身认同感的提升上着力。自我认同是一种积极有效的精神力量,可以激发教师主体在教育实践中非理性因素的活力,形成教育的感染力,实现学生的“亲其师信其道”。从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来看,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本质力量的确证,其教育效果的达成,也是对于教师主体能力和素质的反映。因此,只有教师具备强大的自我认同,才能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提出要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要求,教师队伍是关键。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在教育的主体性要素上提升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正是“实际上”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使其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即要在时代和社会的大背景下,以协同思维,遵循人本精神,不断地调整队伍建设工作方向。只有打破学科专业的壁垒,贯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才能真正实现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