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审美教育模式研究

2021-02-13

关键词:受教育者美学育人

许 浩

(大连财经学院 文法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新时代高校审美教育应以“三全育人”教育思想为导向,以促进审美教育模式优化为出发点,以开拓视野、构建格局、强化实践为必要条件,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最终目标,注重从长远、全面的角度布局,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由此,以美学史、美学原理、门类艺术为切入点,在高度整合育人载体、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审美教育模式,能够进一步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从个体和谐发展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背景[1],采取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的教育模式。无论是从习近平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是从“三全育人”中的“全方位育人”来看,审美教育都是健康、全面的教育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方面做出的伟大决策,为构建长远、全面的审美教育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以美学史教育培养立体思维

充满诗性和生命力量的东方美学,与不断嬗变和迭代的西方美学共同构成了世界美学史的有机整体。通过美学史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接受审美教育之前了解东西方美学理论的渊源并开拓视野,从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受到启发,从而构建起立体的审美思维。

(一)不同面向的西方美学与思维宽度

作为欧洲文明发展的摇篮,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兴衰始终伴随着诸如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朗吉努斯等一系列具有拓荒意义的思想家的登场和谢幕,为后代欧洲文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公元4世纪之后,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被附会到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上,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在教会对文艺的仇视下进入了漫长的停滞状态。在经历了此后长达一个世纪的“异化”迷途后,西方思想界逐渐意识到“复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艺复兴成为其从中世纪转入近代的枢纽。无论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哲学的日渐抬头,还是文艺的世俗化与对古典的继承,文艺复兴都标志着这个时代的欧洲文化达到了希腊以后的第二个高峰[2],由此为近现代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6世纪、17世纪之交,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逐渐衰退,从此西方文化的中心和领导地位就由意大利转移到法国[2]170。17世纪的法国新古典主义文艺是法国理性主义哲学的体现,这是一般人所公认的。笛卡儿在他的哲学著作中建立了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并对人的情绪和想象做出了分析[2]175。基于这一思想的美学史教育,将理性的发展置于人性建立过程中的关键点,以理性为基础的人性的自由发展,是这一思想下审美教育的最终方向。这种理性派审美教育拒绝经验主义,主张在教育中理性地渗透审美理念,或通过理性的艺术作品进行审美教育。对于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方面,理性派更注重对个人感受的控制,以此实现和谐。

西方美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理性派相对立的另外一种美学思想,是以感性为主的审美思想,英国经验主义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体现。无论是伯克和霍布斯的机械主义,还是休谟的不可知论和怀疑主义,经验主义都强调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否认有所谓先天的理性观念[2]193-194。这种思想主张人不需要过多的理性教育,仅依靠人的天性发展便可实现对美的感受,在作品中也大多体现人的天性,通过天性表现出美的一面。通过这种美学思想进行的审美教育,在锻炼学生的直观感受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处理方面却有所忽视。

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的两大流派虽然立场不同,但都各有特点与合理的部分。同时,两者均存在不完善之处。基于此,部分学者提出了将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进行综合考虑的理论。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康德同时吸收了两个流派的思想,其总的目的是在知、情、意(即在哲学、伦理学、美学)三方面都要达到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调和[3]。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狄德罗同样承认理性和感性的并存,主张理性与感性两种思维方式要相辅相成,才能推进人类的认知不断向前发展。康德和狄德罗在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缺点进行剔除的同时,也将其中的先进思想进行了整合,为此后的审美教育发展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指导。

(二)内外兼修的中国美学与思维深度

我国古典文化发展过程中,影响最深远的当属主张“仁而有序”的儒家思想。在人格修养方面,儒家思想强调自我人格的修养需要在合理范围内实现,这种人格即为善。在与他人或社会的交往过程中,坚持自身所信仰的道德观念,不为小利而抛弃人格和品德,可被称为信。将这些人格和品德在自己的外部表现中呈现出来,可被称为美。在儒家思想中,外部表现的美和内在精神品德的善是一体的,善是美在人内心的品质映射,而美是人内心的外在表现。因此,在儒家美学思想中,这种精神与表象的和谐一致,是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以这种观点为起点展开的审美教育模式,也将善与美、内与外的统一贯彻到实践中,将被教育者的人格修养与审美教育相结合,促进审美与道德的融合发展。

二、以美学原理教育塑造格局

美学原理是审美教育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它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为理论资源,研究人类审美意识发生的根源,通过解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种类、范畴与功能等问题提高理论素养。

(一)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核心打造全局观念

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以实际生活和经济发展为基础进行延伸的。马克思强调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因此其美学思想强调的是人作为美的创造者的主体性和规律性[4]。即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人也是基于一系列的社会审美规则进行美的创造,而不是凭空想象。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对艺术创作活动和途径的基本总结。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为基础的审美教育,需要从被教育者对于个体与集体、本性与规则之间关系的认知入手。既不单独强调个体和本性,也不过分称赞集体与规则,而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将二者进行融合统一。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出发,需要将美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感性的审美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的审美理想的确立,拓宽学生对于美的事物的感知维度,进而懂得如何感知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深入理解个体与集体、本性与规则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全局观念和审美理想。

(二)从中国美学到人与环境世界的融合发展

我国传统美学理论除受到儒家思想影响以外,还深深镌刻着道家思想的印记。无论是道家的“内化”还是儒家的“教化”,其核心都着重体现在“化”字上。秉持“顺其自然”的道家思想和“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其重点都在于发掘人的本性与环境世界之间的深层关系上。无论是儒家《尚书·舜典》中的“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5],还是道家《庄子·内篇·齐物论》中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6],抑或是《易经》中的“大人者与地合其德”[7],从中都可以看出我国各流派的传统理论典籍中,皆蕴含着人与环境世界融合发展的观点。在人与环境世界和谐统一的中心思想下,我国传统审美教育要求受教育者采用感知美的方式,去鉴赏自然、社会、艺术等领域的美,这一过程主要依靠和培养感性方面的认知能力。同时,传统美学思想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基础,如儒家的“王道”及“礼制”。这种以理性为基础,再以情感为触发的思想,对当前审美教育研究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审美教育要结合艺术实践

依托不同的艺术门类进行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审美教育实践将晦涩的美学理论融入审美活动中,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揭示艺术的本质和规律,提高艺术素养的同时充分发挥艺术的教育功能。

(一)通过美术鉴赏培养审美意识

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美术作品的鉴赏,除了对形式美和艺术美等领域的直接欣赏外,美术作品鉴赏还具备通过艺术作品对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的转化做出诠释及对社会美做出相应指涉的功能。

首先,美术作品鉴赏可以培养形式美感。无论是点、线、面、体,还是色、形、声、质、味,这些最基本的元素在比例与尺度、调和与对比、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基本规律的影响和创作者主观意愿的驱动下,都呈现出了无穷无尽的或人文或自然的事物和源源不尽的美感,展现出了形式美的独特魅力。

其次,美术作品鉴赏可以提升欣赏者的审美情趣。如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所作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借蜂蝶采蜜的场景实现了对劳动者无私奉献精神的歌颂[8]。由此可见,即便是一幅较为寻常的画面,也能通过其精神层面的内涵表达,使其产生崇高的审美价值。因此,在以美术鉴赏为媒介的审美教育中,不仅需要对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所涉猎,更需要对作品深层次的精神内核进行剖析,使受教育者的审美情趣得到全面提升。

最后,美术作品鉴赏有助于审美理想的确立。虽然艺术家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偏好不尽相同,但自古以来伟大的艺术家所坚守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大多是积极且健康的。这样的价值观所凝聚成的作品,才可以让欣赏者产生美的体验并接受身心的涤荡和灵魂的滋养。因此,基于美术鉴赏的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所建立的正确审美理想,可以矫正部分学生审美扭曲的问题。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部分青少年由于缺少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对于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不足,容易在多元化的信息攻势下,呈现出或多或少的人格健康问题,进而由个人问题扩大成社会问题。确立审美理想,有助于修正或改善这类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其扩大化。

(二)依靠音乐鉴赏丰富教学手段

好的音乐作品对于审美教育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本身所独具的精神内核。在优美韵律的渲染下,独具特色的精神内核,对于欣赏者思想的教育和情操的陶冶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首先,音乐有别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以情动人。艺术家们总是倾向于将自己浓烈的思想情感灌注到艺术作品中,使艺术的欣赏者与艺术描绘中动人的情感倾向产生共鸣,进而不自觉地受到艺术的熏陶或承接情感的传递。以音乐鉴赏为依托的审美教育,没有居高临下的道德指点,也没有照本宣科的机械训诫,有的只是浓烈的情感,以情动人、以情育人。通过音乐春风拂柳般的感染力,使受教育者化身为欣赏者,使音乐教育成为受教育者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对象。

其次,音乐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音乐作品的教育功能,往往是在欣赏中对接受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舒缓身心,涤荡心灵。以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在传统的教育方法中,一般是从伦理学入手,先要阐明爱国主义的含义,然后从历史的角度论证爱国主义的发展和地位,再结合实际论述现代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将爱国主义落实到个人。而从音乐作品的角度来看,爱国主义情感或天真烂漫如《红星歌》,或气势磅礴如《保卫黄河》;或体现在《十送红军》的军民一家亲里,或体现在《灯火里的中国》的万家灯火里。音乐作品中强烈的感染力和扑面而来的冲击感,是其他艺术作品难以企及的。因此,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形成的爱国主义思想,往往具备坚定的稳固性和持久的延续性,会成为民族精神下人们坚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核心组成部分。

四、以完善人格为终极目标

人格所蕴藏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大到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一个人的能力水平与道德水准,小到一个人的个性特点与生活习惯。无论从哪一个维度来看,人格都对人的思想与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最完善的人格一定要充分体现真、善、美等美好品质的统摄意义。由此可知,美是人格建立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审美教育也是人的品德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才可以最终实现理想化人格的建立。

(一)审美教育应注重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

新时代的高校审美教育,要在保证因材施教和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前提下进行,配合受教育者的学习进程,引导受教育者循序渐进地接受个性与共性的差异和并存,完成感性情绪和理性思维的转换融合,实现精神追求与现实生活的和谐共生,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首先,要使受教育者激发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培养审美自主性的同时,引导受教育者用“美的眼光”认识世界。其次,审美教育要结合基础的艺术鉴赏与分析,鼓励受教育者独立自主地进行艺术评价和创作,挖掘生活中有价值的素材,深度探究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并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艺术地再现生活,达到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环境世界的统一。最后,应注重培养逻辑思维和感性情绪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诠释事物或现象的能力,丰富精神境界,提高艺术素养,构建更完善的知识体系和善于并乐于思考的学习方式。

(二)审美教育重“技艺”更重“理念”

美育不仅仅是艺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应该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艺术,应如盐溶入水般渗透于一切教育活动当中[9]。在新时代高校审美教育中,不仅要强化对于艺术品的分析与鉴赏方面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美与丑产生清晰的的评价标准,进而将这种认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理论与实践的并行,可以让受教育者在构建更全面的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强化其对审美活动深层内涵的理解,进而培养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受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依托各种条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审美教育,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美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盘中的意式美学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外婆的美学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