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语汾阳方言“AXX”式形容词的重叠方式及语法语义特征

2021-02-13王润平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汾阳洞洞词根

王润平

(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陕西·宝鸡 721013)

重叠是晋语普遍使用的一种语法手段,它的种类之多,使用之广,在汉语方言中少见[1]。晋语的重叠类型包括名词的重叠、动词的重叠、形容词的重叠、代词、量词、副词、拟声词的重叠等,尤其形容词的重叠表现形式极其丰富。据有关学者统计,晋语形容词重叠变化大约有30多种。晋语中的汾阳方言(汾阳方言属于晋语吕梁方言的汾州小片)中有一种形容词的重叠方式颇具特色,且广泛使用于当地人民的口语中,非常值得关注。如:

(1)看这孩儿呀白洞洞子,可干净咧。(形容皮肤白嫩)

(2)刚下过雨,这叶子绿淋淋子。(形容绿得鲜艳)

(3)这柿子涩巴巴子,不能吃咧。(形容食物难吃)

(4)你说话老是直哕哕子,容易得罪人。(形容说话直接)

(5)这糕点酥擦擦子,你也尝尝吧!(形容食物酥脆可口)

以上五个例子中划横线的部分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这种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可以称为“AXX”式,“AXX”后的“子”是汾阳方言口语词尾,不属于本文讨论之列。汾阳方言的“AXX”式形容词中的“XX”绝大多数不能独立成词,无实在意义,趋于虚化,有学者称之为“类词缀”或直接称为“词缀”,如郝红艳(2011)。白云和杨萌的《山西方言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地理类型与主观性》(2017)一文将这种重叠形式称为“单纯区域型”①,分布地域列举了并州片、大包片、上党片和汾河片四片,但未涉及吕梁片。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获取语料,在对汾阳方言“AXX”式形容词列举的基础上,揭示“AXX”式形容词的重叠方式,进而对其语音、语法特征和主观性语义特征作较为深入地描写。希望为晋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汾阳方言“AXX”式形容词的重叠方式

汾阳方言“AXX”式形容词数量较大,现列举一些典型性语料如下:

白洞洞(形容皮肤白嫩,带有喜爱意)

白擦擦(形容脸色苍白,不健康)

白丹丹(形容白而有光泽)

黑丹丹(形容黑而有光泽)

黑黢黢(形容又黑又脏,或表天黑)

黑雾雾(形容天气阴沉)

绿滴滴(形容绿得发亮)

绿淋淋(形容绿得鲜亮)

红滴滴(形容红得像血滴出来)

红丹丹(形容红得鲜艳可爱)

圆丹丹(形容圆而可爱)

圆溜溜(形容形状非常圆)

光溜溜(形容手感或看起来光滑)

光丹丹(形容一点不剩)

细溜溜(形容非常细)

窄溜溜(形容非常窄)

尖溜溜(形容非常尖)

明丹丹(形容非常干净)

明刮刮(形容光线太亮)

明觉觉(形容脸色不健康得发亮)

酥擦擦(形容食物甜点等酥脆)

薄了了(形容物体太薄,不合用)

轻了了(形容物体太轻,含贬义)

轻瑟瑟(形容物体轻而应手)

脆瑟瑟(形容食物酥脆)

甜瑟瑟(形容食物甘甜可口)

甜歪歪(形容食物过甜或过淡)

香喷喷(形容香气弥漫)

臭更更(形容臭味熏人)

僵巴巴(形容事物太硬)

干巴巴(形容缺乏水分太干)

老巴巴(形容食物等口感太老)

柴巴巴(形容肉或菜烹饪口感欠佳)

死巴巴(形容人或物不活泛)

绵洞洞(形容绵软,手感好)

胖洞洞(形容人胖而可爱)

胖牛牛(形容胖得可爱)

瘪牛牛(形容事物丰满鼓胀)

文瑟瑟(形容人文静懂事)

俏瑟瑟(形容人长得漂亮)

楞悻悻(形容人呆愣)

秃悻悻(没有装饰物)

土牝牝(形容尘土飞扬)

湿离离(形容小伤口渗血的感觉)

湿淋淋(形容湿得滴水)

冷哇哇(形容食物冰凉或天气寒冷)

凉啪啪(形容食物冰凉或地面潮湿)

软榻榻(形容人没有精神)

(一)词根“A”与词缀“XX”的搭配规律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汾阳方言“AXX”式形容词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词根“A”为单音节形容词,绝大部分可以单独使用,具体有以下类别:

颜色:白、黑、红、绿、黄等。如,黄哕哕(形容脸色不好)、青哕哕(形容果实不成熟)

形状:圆、细、尖、薄、扁等。如,扁歪歪(形容非常扁)、方缯缯(形容方而周正)

感觉:香、臭、软、僵、柴、厚、绵、冷、凉、湿等。如,酸溜溜、咸丝丝

状人:胖、白、楞、土、文、俏、寡、死等。如,呆悻悻(人痴呆的样子)

2.同一词根“A”可与不同的词缀“XX”搭配,例如:白洞洞、白丹丹、白擦擦,轻了了、轻瑟瑟,软瑟瑟、软榻榻。搭配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会有差异,因为不同事物即使具有同一性质,但其侧重的属性必定不会完全一致。在汾阳方言中,同样是“白”这一性质,脸色健康可爱称为“白洞洞”,脸色苍白称为“白擦擦”;同样是“软”,食物酥软可口称为“软瑟瑟”,身体酸软病态称为“软榻榻”。

3.同一个词缀“XX”也可以搭配不同的词根“A”,例如:“巴巴”可以搭配“僵、干、老、柴、死”,“洞洞”可以搭配“白、黑、胖、绵”等。可以发现,使用同一个后缀形成的形容词表达的意义具有共性,如使用“洞洞”的形容词都表示人或物不仅具有词根的特征,还附带可爱属性,表达喜爱色彩,即使是大众都不太接受的“胖”,也因为加上“洞洞”后缀,具有了憨态可掬,惹人欢喜的特点;而使用“巴巴”则都表现出事物质地僵硬或使人感觉呆板木讷的特征。

(二)汾阳方言“AXX”式形容词的重叠方式

汾阳方言“AXX”式形容词的重叠方式有以下两种:

1.将单音节词根“A”看作“基式A”,将重叠后缀“XX”看作一个整体,由“基式A”加重叠后缀“XX”构成[2]40。即A+XX→AXX,构成的“AXX”中“AX”不成词,“XX”仅是一个叠音后缀,只能附着在词根“A”后,不能单独使用,没有固定的语法意义,只有语法功能,表示程度或某种感情色彩。例如:白+洞洞→白洞洞,圆+溜溜→圆溜溜,俏+瑟瑟→俏瑟瑟等,“白洞”“圆溜”“俏瑟”都不成词,“洞洞”“溜溜”“瑟瑟”都是叠音后缀,不能单独使用。

2.将原本的双音节词根看作“基式AX”,在基式的基础上对其中一个音节进行重叠,形成后缀重叠,即AX+X→AXX,构成的AXX中“AX”原本是一个双音节词。例如:寡淡→寡淡淡,干巴→干巴巴,黢黑→黑黢黢,喷香→香喷喷等,这种重叠方式形成的形容词在汾阳方言中相对较少。虽然重叠的最终形式相同,但重叠过程却各有差异[2]41。如“寡淡淡”可能是在基式“寡淡”的基础上先整体重叠为“寡淡寡淡”再缩减得来,即“寡淡→寡淡寡淡→寡淡淡”;而“香喷喷”“黑黢黢”则是以“喷香”“黢黑”为基式,先整体重叠为“喷香喷香”“黢黑黢黑”再缩减为“喷喷香”“黢黢黑”,最终易位为“香喷喷”“黑黢黢”。

二、汾阳方言“AXX”式形容词的语音、语法特征

(一)语音特征

汾阳方言“AXX”式形容词的重叠后缀一般会重读,韵律格式表现为“轻·重”,表示在描绘事物特性的同时更强调该特性的程度。这点可以从声调中体现出来,如“干巴巴”在普通话中读为[kan55Pa55Pa55],而在汾阳方言中读作[ki24Pa51Pa22]。有时为了表达说话人的强调或感叹语气,会采取在语句中延长重叠后缀音节“XX”的方式。冯胜利(1998)指出:“双音节自成一个韵律单位(音步)……三音节是一个而非两个韵律单位,三音节在纯韵律系统中也是一个独立的音步[3]。”既然二音节和三音节都是一个韵律单位,那么体现在汾阳方言后缀重叠式形容词中就表现为省略,即三音节省略为二音节,如“绿淋淋”可以省略为“绿淋”,“白洞洞”省略为“白洞”,但要表达与之前相同的意义或语气则需要延长“淋”和“洞”的音节。换句话说,其实省略前后二者的音步长度一致,这是通过节奏上的疏密体现出来的。

(二)语法特征

汾阳方言“AXX”式形容词属于状态形容词,具有与一般形容词相同的语法功能,可以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等,但不能带宾语,也不能受其他程度副词修饰,因为这类词本身就带有程度义。需要注意的是,汾阳方言“AXX”式形容词充当句子成分时多带“子”尾,这属于当地口语特色。

1.充当谓语

(6)这稀饭寡淡淡子,一看就不想喝。

(7)这天气黑雾雾子,不要出得啦!

(8)看人家的眼珠珠黑丹丹子,可惜人(招人喜爱)了。

2.充当定语

(9)那薄了了子的袋子能装甚咧,重荷(拿)一个去。

(10)兀家(他)瘦溜溜子的身子,何地儿(哪里)能吃得住(禁得住)你压上去咧。

(11)那硬巴巴子的馍子,趁早赶紧倒喽吧,没人吃。

3.充当状语

(12)你直哕哕子(直挺挺杵在某处)站在那儿做甚咧,过来打帮我做事。

(13)还早咧,咱们就慢悠悠子走吧。

韩佳(2017)的硕士学位论文中认为现代汉语ABB式形容词可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等,但作状语是其主要语法功能之一。而在汾阳方言中,“AXX”式形容词充当状语的例子并不多见,相比来说,作谓语才是汾阳方言“AXX”式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4.充当补语

(14)你看这房间被你翻得乱翻翻子,怎收拾咧?

(15)这肉煮得柴巴巴子,我不吃了。

(16)你看你弟把饭吃得光丹丹子,你咧?

三、汾阳方言“AXX”式形容词的主观性语义特征

汾阳方言“AXX式”形容词作为修饰语自然成为了语言中显示主体评价的载体,表达着说话人的主观意愿。朱德熙认为:“形容词重叠式跟原式的词汇意义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原式单纯表示属性,重叠式同时还表示说话人对于这种属性的主观评价。换句话说,它包含着说话人的感情在内”[4]。这种主观评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主观量”的程度等级;二是主体的感情色彩。

(一)“主观量”的程度等级

沈家煊先生在《“有界”与“无界”》一文中提出:人在感知和认识事物和动作的同时也感知和认识它们的性质和状态(简称“性状”)。事物在空间有“有界”和“无界”之分,动作在时间上有“有界”和“无界”之分,性状则在程度或量上有“有界”“无界”之分[5]。“有界”和“无界”是人类把握外部世界,看待一切量性特征的最根本的认知方式[6]20。这个概念不仅体现在名词和动词上,也体现在形容词中的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上。比如相同的性状“黑”,在程度上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很黑”“黢黑”“黑黢黢”。性质形容词“黑”是无界的,是一个量幅,它的量度不定。而状态形容词是这个量幅上有定的“量点”,因此“黑黢黢”这类词表现的性状是有界的。与性质形容词有所区别的是,性质形容词往往通过“程度词+形容词”来表述量,而状态形容词本身就带有量的表达,量的程度是蕴含在词内部的,是词汇化的产物[6]22。

李善熙认为:语言的主观性表现在量范畴上,就形成了“主观量”这一概念。“主观量”是语言的主观性在量范畴上的具体体现。人类认知不是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量,而是经常带有主观的感受态度和评价,使客观量带上一定的主观性[7]。主观量具体表现为说话人对量的大小评价,或者说话人对实际量的夸大或缩小以表达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以及说话者或听话者(读者)对双量式中的前后量的强烈对比而产生对量的大小评价感受[8]。事物的大小由比较得出,量的大小也取决于主观评价的比较。比较就会有参照量,汾阳方言的“AXX”式形容词的参照量必然就是其基式,即前面的性质形容词,例如:

(16a)这颗苹果好圆。

(16b)这颗苹果圆丹丹子。

(17a)这两家关系可寡了,离这来近也不来走(来往)。

(17b)这两家关系寡擦擦子,离这来近也不来走。

从上面的句子可以看出,b式比a式主观量程度更高。a式只是主体相对客观地描述了“苹果”圆和“两家的关系”寡等特性,而“圆”和“寡”是性质形容词,性质形容词一般是“无界”的,因为每个人对“圆”和“寡”感知程度是不同的。说话人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一般会以最少的词汇量传递最多的信息,即语言中的经济性原则,如果一句话中无法让听话人准确感知某个概念或准确接受说话人的言外之意,那么交际就显得繁琐。但b式在a式的基础上通过后缀重叠的形式将性质形容词转化为状态形容词,不仅强化了主体对于事物这一特性的评价,这个“苹果”是非常圆的,这“两家的关系”是非常寡的,而且让听话者也能在一句话中了解说话人的主观感受。同时这也形成一个主观量级差:圆<圆丹丹;寡<寡擦擦,因为“无界”转化为“有界”,性质形容词转化为状态形容词,使原来无定的“量”具有了程度高低的区别。

(二)主体的感情色彩

“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9]。汾阳方言“AXX”式形容词不仅描写客观事物的性质特点,而且能表现出说话人对该事物的态度和评价。

在汾阳方言中,同一词根带不同叠音后缀可以表达出说话人的不同感情色彩,例如:

(18)孩儿的脸白洞洞子,可惜人(招人喜爱)了。

(19)孩儿的脸白擦擦子,得多补充点营养。

同样都说“孩子的脸白”,(18)中的“白洞洞”不仅描写出这一特性,而且表明了说话人对于孩子的喜爱;而(19)中“白擦擦”也说明孩子白,但这是由于营养不良造成的不健康的白,不是说话人不喜欢孩子,而是语气中带有对家长没有照顾好孩子的不满。

同一词根带不同的叠音后缀也可以表达出说话人不同的评价和态度,例如:

(20)这件羽绒服里面是轻羽,提起来轻瑟瑟子,穿得可舒服咧。

(21)这袋苹果有5斤?提起来轻了了子,你没叫人骗了吧?

以上两例都表明事物“轻”这一特性,(20)中的“轻瑟瑟”描写了这件羽绒服轻薄但暖和的特点,一般的羽绒服相对厚实笨重,相比之下,表现了说话人对这件衣服价值的认可;(21)中的“轻了了”是说话人对印象中“5斤苹果”的重量与此时“5斤苹果”的重量进行比较得出的评价,表现出说话人的不认同。

同一形容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现说话人不同的主观感受。

(22)大冬天的,吃甚雪糕咧,凉哇哇子。

(23)夏天就得吃这冰镇过的西瓜,凉哇哇子,可解暑咧。

说话人基于冬冷夏热的客观实际,认为冬天吃冰冷的雪糕不合适,因此进行劝阻;而夏天暑热,吃凉的西瓜可以解暑,从而认同这一行为。同一形容词“凉哇哇”在这两个不同的语境中均适用,表现说话者不同的主体感受。

结 语

综上所述,在田野调查获取语料的基础上分析汾阳方言“AXX”式形容词可知:此类形容词词根和词缀的搭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同一个词根可与不同的词缀搭配,同一个词缀也可以搭配不同的词根;可通过两种重叠方式产生,一是单音节词根加叠音后缀,二是双音节词根某一音节重叠、减缩、易位;在语音上,汾阳方言“AXX”式形容词的韵律格式表现为“轻·重”,可由三音节省略为二音节;在语法上,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法成分;在语义上,此类形容词因为使用重叠这种语法手段从而具有了较强的主观性,表现为“主观量”的程度等级差异和主体不同的感情色彩。

汾阳方言“AXX”式形容词在当地人民的日常交际中特色鲜明,数量较大,使用广泛,因此对汾阳方言“AXX”式形容词的研究远不止于此。本文仅对此类形容词作了简单列举和静态描写,至于探求其历史来源和运用相应的理论分析语言实际以揭示方言规律,还需作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文中将山西方言中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概括为单纯型、扩展型、粘着型、附加型、变异型五类,又从地域分布角度将山西方言中形容词重叠形式分为普遍型、区域型、个别型三种情况。“单纯区域型”指“AXX”这种形容词重叠形式分布于山西省境内的某个或某几个方言片。

猜你喜欢

汾阳洞洞词根
藏在英文里的希腊词根(二十三)
藏在英文里的希腊词根(二十二)
躲洞洞
藏在英文里的希腊词根(十八)
山西汾阳王酒业中国食安大会上获嘉奖
藏在英文里的希腊词根(九)
民国时期的《汾阳行政周刊》
坏洞洞,好洞洞
科技下乡让杨家庄农户得实惠 山西汾阳科协联合省农科院经作所举办核桃栽植技术培训会
明末清初汾阳朱之俊诸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