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观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2021-02-13岚李
王 岚李 强
(1.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2.河南农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社会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包括对历史事实的认知、对历史意义的判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如何看待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如何看待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如何看待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如何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这些关于历史的思考成为了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有机内容,也相应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观。它的产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是对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进行深入思考后的科学阐述,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建立、建设新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宝贵经验的凝练总结,也为未来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包含的历史思考、历史思维、历史借鉴等对于引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不仅有助于培育青年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和创新智慧,更有助于解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学生所思所需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一、价值源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观的形成根源和本真要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的事业、民族复兴的高度,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历史,特别是党史、国史的重要讲话、谈话、演讲和报告,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观。
(一)形成根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1]在《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这篇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2]在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学习时他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3]这一系列论述深刻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观形成的实践、理论和文化根源。
首先,该历史观的形成有其深厚的理论根源。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它揭示了如何正确看待历史,辨析历史真相。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探索中大胆理论创新,深刻领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宏大叙事结构,结合本国实际,通过研学前人的学术积累和借鉴外国实践经验,创造性开辟出一系列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理论新高地。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唯物辩证法为理论逻辑起点,以准确研判时代发展问题为实践起点,做出的重大历史性判断,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题中之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进步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思考,也为解决新时代的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基本方向和根本遵循。“中国梦”“三步走”“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提出正是适应了当今中国国情的社会意识,也正体现了习近平运用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解决中国现实发展问题的大智慧。
其次,该历史观的形成有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的科学认识,是从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史、人类文明发展史、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直接指明了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并从正确道路的开创与发展经验中,总结形成了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到文化自信的四个基本理论观、实践观。
再次,该历史观的形成有其独特文化根源。中华文明长期延续的原因之一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究其根本,也可以从中国近代以来那段艰难曲折、错综复杂、变革深刻、波澜壮阔的沧桑历史中寻得真解。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断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精髓,是中华民族一次次攀登人类文明高峰的重要原因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4]。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观产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也是他关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紧密相连的深刻历史思考。
(二)本真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能忘记走过的路”[5],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长期发展、渐进渐改,内生性演化的结果”[6],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指出“中国梦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7]。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看作中华民族数千年道路的延续、看作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史选择的必然,主张关注历史本身,发挥历史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观从理论上阐释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基本国情的一条道路,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一脉相承;同时论证了这条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一条道路,是诞生于中国社会土壤,在中国国情中蓬勃发展起来的道路,是一条有生命力、有竞争力、有优势的道路,也就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人民为什么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8]“学史可以知兴替、看成败、鉴得失。”[9]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借鉴观,凝聚着对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尊重与思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视角和方法论。世界历史发展离不开中国历史,中国正以开放大国的姿态拥抱世界舞台,历史观教育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体现大国精神、大国气派和大国风范,更要凸显大国担当和大国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创造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担大国责任,献出中国力量,引领唱响“人类共同发展”协奏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推动其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前行,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倡议各成员共同发展,都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坚持宏大的历史关照与统一的思维方式是该历史观的精髓所在。
二、指导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观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
价值从本质上讲是事物间需求满足与被满足的一种关系,指导价值是指一事物满足指引和领导另一事物的发展需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观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立场,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关于教育主体的阐释,指引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前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中国梦的新要求、适应理论创新的新成果、适应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姿态,同时也为掌控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提供理论依据。
(一)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科学,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又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坚实理论基础。因此,该学科的健康发展一定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让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站稳政治立场和理论立场。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观在理论方位上归属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需以此为理论指南。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发展中回应时代主题,如何从理论上对实践发展经验进行新总结、新概括、新研究,如何创新发展服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功能,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突破创新的新课题。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观多次强调以史为鉴、传承创新、交流互鉴、文明基因、延续民族血脉等要义,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培育发展沃土,打牢学科理论大厦基石,牢牢把握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创造性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实践发展。
(二)坚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人民立场
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旨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即站稳人民立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要想最大程度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生命线”的作用,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坚持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始终是人民群众,坚持把是否充分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衡量尺”,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在思想与行为上自觉践行人民群众的意愿,将人民立场转化为工作导向和行为指南。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得到广大人民支持和拥护,根本原因在于其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把民心关乎国家盛衰兴亡提到一个“历史铁律”的认识高度:“如果脱离了群众,凌驾于人民之上,自诩高明,必将被人民抛弃。任何政党都是如此,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10]
(三)指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前进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等教育也处于深刻的变革中,由此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也有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立足环境变化,牢牢把握中国时代特征,确立正确价值导向,激活内生发展动力,在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中不断进入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观实现了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其中对于历史学习的地位观、任务观、原则观、对象观、价值观、内容观、路径观等有深刻思考,包含了大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于从系统的、发展的角度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掌握学科发展的规律意义重大。进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不断拓宽,实践支撑愈发有力,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价值导向更聚焦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包括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在新媒体环境作用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带来了挑战。在多元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是时代必然,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是时代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才能不断提升育人成效,服务国家意识形态建设。
(四)掌控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以来把意识形态建设摆在极其重要的地位,“意识形态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11]。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多元文化形式中的一元指导地位,凝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创造价值的思想基础,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信仰追求,维护国家制度和国家政权的思想理论基础。而历史观正确与否,同样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能否树立正确历史观,是意识形态领域务必关注的重大问题。当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化、隐蔽化的重要表现在历史观领域也常常出现。党带领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伟大斗争、抵御重大风险、应对重大挑战、克服重大阻力,将马克思主义学准学深学透、真懂真信真用,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把牢思想理论的“方向盘”、筑就“四个自信”的“压舱石”,才能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才能使14亿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而不懈奋斗。
三、涵养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观滋养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根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1]可见,强化青年学生的文化认知、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坚持传承马克思主义内在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因此,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立根固本、凝魂聚气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观对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健康积极文化氛围具有重要价值。
(一)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方向和精神旗帜。”[1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空间维度,历史和现实两个时间维度,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重要论述,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居安思危精神、变革进取精神和仁义诚信精神,又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用时代精神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相契合。”[11]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的时代价值追求,作为社会价值共同体的最真实诉求,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前进方向和大好前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中华文化的沃土滋养,淬炼于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实践历程,在内容上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练精髓,彰显着时代性、民族性的特质。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观蕴含的丰富哲理是思想引领的最生动教材,有助于站在历史视角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集体社会共识和正确价值取向,从而用更宽阔的国际视野、更高远的历史站位和更深刻的战略眼光寻求更广泛的社会认同,从而顺势而为、行稳致远,以“凝魂聚魄”之力量引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是提升人的思想道德境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政治性、整体性、系统性高度统一的特点,是体现文化内涵的系统工程,表现出强烈的方向性、渗透性、示范性的特点。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耦合互动,二者的内涵实质、教育功能、价值特征是一致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充分运用优秀文化力量,发掘优秀文化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文化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更好地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系统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意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拓展外延,体现了高度的文明自觉和文化底气,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多样的载体形式呈现,附着在一定的文化资源上,如遗物遗址、烈士陵园、纪念场馆、文学作品等,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可以充分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新更活更“接地气”,从而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精神,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四、实践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观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12],“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13]。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观最为精炼的表达,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根本问题“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提供了强大理论和实践支撑。
(一)有助于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观既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也基于近现代中国历史道路特殊背景;既根据实际发展需要总结了过往革命改革经验,也瞄准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靶向目标;既与习近平总书记本人博览群书有关,也与他丰富的政治实践经历有关,是一部鲜活的教材,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怎样培养人”的实践问题提供了生动范例。利用好历史资源,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怎样培养人”的实践问题,就要注重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历史观的“精神育人”功能,从理念、资金、组织等多方面加以统筹考量,树立大历史观培养理念,自上而下贯穿到日常工作中,充分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建立多维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通过成立教育教学专家团队,设置系统历史教育相关课程,创办校园历史知识网站及与革命历史有关的网络社区,开设不同模块,做到知识与理论、实际与时效、图与形相结合。通过网络社区发帖、设立相关奖励,加强教育互动性,减少说教式传统教育,增加说理式认同教育。实现教育载体的创新与突破,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感染式灌输教育,以情感人,实现师生间情感共振。比如:开展校园历史知识文化节,增强历史观学习氛围;举办有关历史再现式节目演出(朗诵、歌剧、音诗画等),在依据历史史实的基础上,拓展思维,自编、自导、自演,通过历史、革命史场景再现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事实的理解与传承;通过专题图片展、校报绘画、征文比赛等开展有关历史学习,引导学生正史明事、明理晓事。
(二)有助于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自古以来,中国古代先哲非常关注修身处世的身心培育和道德实践。孟子明确提出“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北宋王安石也认为,“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这也深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注定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近代以来每一代中国青年为之奋斗的“使命”高度吻合,中国共产党永远代表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共同诉求、共同利益。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历史观教育要以培养广大青年正视历史事实、培养担当意识为使命。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我国高等教育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育什么人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课题,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到了空前未有的新高度。因此,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才能培养出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是侧重历史唯物主义还是大历史观培养、中国梦的历史和现实观照、历史道路的选择和历史经验的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还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掌握历史研究方法、学会正确评价,目的都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以及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15]。
(三)有助于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施教要坚定不移把中国高校办成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办成为党的事业输送人才的“储备库”。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从如何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战略高度,研究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提供了具体方向。明确“为谁培养人”,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历史观学习,既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世界、分析问题,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面对现实问题的理论阐释力,又要用感人至深的先贤故事启迪学生的使命认知,用感同身受的体验实践提升学生的使命情感。其次,要引导思政课教师在理论创新、思想引领上走到前列,让思政学科视野更加广阔、学科对话更加专业、学术交流更加自信,更要切实增强高校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主动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历史认清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本质,明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纷繁复杂的思潮中辨清方向。再次,高校要抓住制约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在顶层设计、队伍整合、制度保障等方面统筹统揽寻求突破,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折不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办学治校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培养一流人才、培育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大学。
结 语
无论时代如何变幻,历史观教育永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即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新时代高等教育担负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观指引下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题中之意,也是实现中国梦进程中汇聚强大人才力量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