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协同路径研究
——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德育“2+X”综合改革为例

2021-02-13李淑静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协同

李淑静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矿业工程系,山西 阳泉 045000)

“大思政”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将协同理论运用在教育领域是“大思政”发展的需要,即在遵循育人的总目标下,注重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要素,发挥各个子系统的合力,从而实现1+1>2的育人成效。从育人目标来看,“大思政”理念与教育协同理论具有高度一致性与耦合性,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契机。

一、“大思政”理念的发展演绎及内涵

“大思政”理念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较系统和完备的演绎过程,其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大思政”理念的理论逻辑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得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破解长期以来高校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互不相干,工作两张皮等问题提供了参考,为构建“大思政”格局指明了发展方向。2017年2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原则之一,正式提出构建“七育人”长效机制,由此“大思政”理念正式形成。2017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颁布和实施,其中,明确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形成“三全育人”大格局,“大思政”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2019年3月,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坚持’,其中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表明,只有把“大思政”理念嵌入、融合和渗透在课程育人中,才能真正发动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真正促进育人工作落地见效,至此“大思政”理念迎来新的发展契机。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从体制机制的角度强调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提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七大体系的具体目标,从体制机制的角度强调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思政”理念由此上升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方面并逐渐趋于成熟。2020年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出台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大思政”理念进入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较有代表的专家学者开展了“大思政”理念的相关理论研究。例如,杨晓慧在《以“大思政”理念创新思政育人格局》一文中强调,构建“大思政”格局要着力破解主渠道与主阵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三个问题。她同时指出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内在要求[3]。刘志在2020年8月《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内在逻辑》一文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达到了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小思政工作模式迈向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体系建设的全新阶段。”[4]

无论是“七育人”长效机制、“十大”育人体系、“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还是高校正在推进的课程思政改革,都蕴涵并传承了“大思政”理念,丰富了“大思政”的内涵和外延,揭示了协同育人应遵循的新理念新要求,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因此,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前提是做好顶层设计,即树立“大思政”理念。刘志指出“大思政”理念之“大”包含三个层次,即“大情怀”“大格局”“大方法”[4]。“大情怀”就是既要坚持政治的高度又要兼顾育人的广度和深度,自觉提高“政治三力”。“大格局”就是在服务高校“立德树人”初心使命的前提下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统筹考虑,整体布局,形成“三全育人”大格局。“大方法”就是面对思想政治工作日常教育管理中可能随时出现的复杂形势和不确定性的挑战,能够善于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形成解决一般问题的基本做法和应对突发问题的特殊方法,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的放矢,遇变不惊。因此,新时代高校应深入理解“大思政”理念,主动践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大实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协同的逻辑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基础上鼓励采用实践方式促进学生凝练思想、锤炼品格、健全人格、增长才干,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三观的一种育人方式。作为一种既重视理论学习又凸显实践体悟的育人新途径,实践育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回应现实要求的必然选择,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实践的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要求实践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协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协同逻辑基础。

(一)历史逻辑:历史与现实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其中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且每一发展都是以实践的发展为基础,实践推动认识继续向前发展,并指明生产劳动是实践最根本的形式[5]。从历史逻辑来看,生产劳动的分工与协作就是早期协同的雏形,通过协作将多个人的劳动和能力集合起来,使得整体的劳动比个别劳动的简单叠加更有效。纵观近年来的教育历程,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观的具体体现,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强保证。实践育人与传统的单纯重视理论教育的育人理念不同,是一种倡导在知的基础上突出行的教育意义、在行的过程中深化知的育人理念。实践育人的本质要求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协同发展是最终达成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教育目的根本保障。

(二)理论逻辑:传承与发展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知识在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必须借助外力来实现,即通过教育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实践育人正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有效途径,它不再将教育局限于传统的学校小课堂,而将教育搬向社会大课堂,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建立密切的关系。一方面,通过教育可以快速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生产经验,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在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中能够发现和发展新的科学知识,这些新的科学知识可以进一步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可以通过教育被进一步传承和掌握,从而进一步发展生产力。

(三)实践逻辑:守正与创新相统一

实践育人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产物,诠释了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教育理念。守正是要牢牢掌握前人传下来的先进理论知识和经验,创新是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利用已有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大胆变革、推陈出新。如果没有守正,就失去了教育的魂;如果没有创新,就无法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难题,教育就会变成一洼死水,失去了教育的本,久而久之失去再传承和发展的意义。因此,实践育人在坚持守正与创新中不断影响教育水平的高低,也进一步影响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协同的路径探析

大思政视域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协同,首先,要做好“员、程、方位”的三个转向,即育人主体上由单转向全、育人过程上由短转向长、育人空间上由点转向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各学科嵌入、渗透与融合,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发挥出多方育人的最大合力。其次,要做到育人观念、平台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全方位协同。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正在持续推进的德育“2+X”综合改革为例,通过近四年的实践证明,德育“2+X”综合改革积极践行了大思政理念,通过优化顶层设计,积极调动全校师生,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为总体目标,以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为具体目标,以问题、目标、过程和结果为导向,把协同融入育人观念、平台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中,充分挖掘实践环节育人元素,科学设置实践项目,依托积分激励和学分制量化约束管理,为学生搭建了二十余项实践载体,营造了浓厚的实践育人氛围,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显著提升,真正把全校教师聚焦到育人中,切实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

(一)转变育人观念,树立实践育人协同新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艰巨性和复杂性并存的工作,它不能仅仅依靠理论教育得以实现,需要紧跟时代的脉搏,置身于经济社会的客观现实中开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教育活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知轻行的育人观念过分强调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实践的育人价值,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规律,育人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在大思政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转变了传统重知轻行的育人观念,社会、高校和学生普遍意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能够正确认识行与知的辩证统一关系,把实践育人与理论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得实践育人成效得以保障。此外,实践育人内容的广泛性、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实践育人体系的开放性决定了实践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践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多方参与,相互协同。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正在推动实施德育“2+X”综合改革之所以能够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融入了协同育人的新理念。

(二)注重平台建设,打造实践育人协同新高地

无论是在“七育人”长效机制中,还是在“十大”育人体系中,实践育人均排在前列,充分表明了实践育人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在“十大”育人体系中,实践育人与其他育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实践育人是其他育人得以实施的必要手段,其他育人是实践育人的平台和媒介。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主题教育、思政课教学实践、军事训练、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创新创业、勤工助学等,这些形式的实践得以顺利开展都需要完备的平台建设作为保障。因此,全方位整合调配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依托现有硬件基础,加快平台建设,打通不同载体平台协同壁垒,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最大功能价值。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德育“2+X”综合改革在深化实践育人方面积极探索新途径,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围绕学生全面发展需求,构建了养成性、引领性和志趣性三大类二十个项目的实践载体,每一个项目都有相应的实施内容和责任主体,七个直属教研室和党群、行政及系总支负责具体实施,学生工作部牵头相关部门负责督导和考核,初步形成了实践有平台,协同有保障的实践育人氛围。

(三)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实践育人协同新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制度意识,善于在制度的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6]。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协同的目标就是要紧紧围绕育人这一总体目标,通过整合相关资源、要素等,形成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良好局面,这一局面的促成需要配套完备的制度作保障。另外,因实践载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实践育人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导致开展实践育人容易产生随意性和零散性,发挥不出应有的育人实效。因此,实践育人需要加强制度化建设,这样有利于实现育人的常态化和系统化。例如,建立实践活动管理协同制度、实践平台管理协同制度、考评协同制度、联系沟通协同制度,健全教师指导实践活动激励协同制度、培训协同制度、完善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协同制度等。

(四)强化队伍建设,聚集实践育人协同新力量

队伍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协同的基础性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实施开展不仅局限于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团政教师、后勤教工也是组成实践育人队伍的重要力量。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德育“2+X”综合改革顺利实施得益于师生思政学术、团学思政实践和党政思政教育“三维共同体”的构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构建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知识扎实、思想引领到位、组织协同精练的“一核四翼实践育人共同体”,通过举全校之力,达成育人共识,高效配置育人资源、聚集新力量,实现部门之间、育人主体之间通力合作,有助于实现育人的总体目标。“一核”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核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拥有完整的思想理论知识体系、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精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思想状况进行价值引领。“四翼”即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政教师和后勤教工,专业教师依据专业特点在课程实践教学、专业技能竞赛指导中融入思政元素,促进“思”“专”融合发展;辅导员班主任利用岗位优势,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经常性地与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进行沟通,依托日常管理思政教育架构起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畅通的桥梁;党团政教师根据职务分工在学生的入党、学习等方面给予躬亲示范和帮扶引导;后勤教工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生生活方面予以规范和帮助。

实践育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体化和实践化的科学育人方式,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的时代命题。今后,高校仍需把协同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作为突破口,激发出实践育人的最大潜能,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协同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好的爱情,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迎合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