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的辩证法

2021-02-13薛秀娟张雪勇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复产总书记现代化

薛秀娟,张雪勇

(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在应对多方面复杂经济问题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且充满着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智慧。习近平总书记从客观事实出发,从大局出发,从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出发,运用联系、发展、矛盾等唯物辩证法,对当前以及未来的诸多经济问题深入分析、科学应对,确保我国经济工作保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这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共产党之执政规律、社会主义之建设规律、人类社会之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与实践运用[1]。尤其是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2]。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的辩证法思维进行深入的探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要矛盾与基本矛盾、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等辩证关系,而且有助于我们科学辩证地分析我国经济新常态下遇到的各种新挑战,比如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新问题。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3]23。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议》尤其对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主要目标和实施举措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阐述。显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目标与举措的辩证关系,只有实现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辩证关系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一方面,要坚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导向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导向相结合。继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是我国今后的一项新战略目标。同时,也是我国接下来将要实现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当然,实现这一新的战略目标,需要继续协调各区域发展与各领域深化改革,从而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一系列矛盾与问题。针对第一个十五年的阶段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议》指出,要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问题之处往往就是可再发展、可再完善之处。从唯物辩证法之矛盾分析方法出发,针对矛盾处必须要加强问题意识,从问题关键处分析甚至解决矛盾点,具体情况要进行具体化的分析[5]。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是以问题为导向,凝聚力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到经济的“高质量”“高水平”与社会的“安定”“和谐”相统一。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要“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他指出:“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6]

另一方面,要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性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两手抓。首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要重视“全面”:“全面的领域”解决发展领域的不平衡;“全面的提高”解决需要满足的不平衡;“全面的推进”解决公共服务的不平衡[7]。其次,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不仅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而且还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是“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是各领域协同推进的现代化[8]。显而易见,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我国今后依然要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合理地协同我国建设过程中诸方面与领域的发展步调,把握好各个“全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当然,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来看,依然存在许多重点要关注、基础要保障、前提要进一步增强,而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目标需要考虑的重点、基础和前提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4]。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显然具有比以往更重要的基础地位,它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各种“全面”的关键点,而且也是实现各领域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因此,《建议》对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二个举措进行了详细的部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地位意味着,只有确保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社会大局稳定”,才能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两手抓”辩证法

2020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强调,对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要统筹协调好两项工作,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疫情防控相适应,有条不紊地达到复工复产的效果。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会议和讲话中所作的战略部署,都体现了要辩证处理好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关系,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方面,要将疫情防控的忧患意识与复工复产的发展意识相结合。各地面对疫情和经济发展形势,要进行准确的分析、思考与把握,不仅要确保疫情防控工作到位,还要精准化、稳妥地推动复工复产的经济恢复工作,逐渐使人民生产与生活的秩序回到正轨上来。首先,要实行分区分级精准施策。由于各地疫情千差万别,所以要采取不同防控策略和复工复产节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分区施策”,指出“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要以实行分区分级精准防控为抓手,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9]。对于不同的地区,需要采取不同的做法,而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做不利于经济社会尽快恢复的部署,同时要一如既往地重视防控工作,绝不能因此前功尽弃。具体而言,就地区进行低、中、高三种风险程度的划分。根据风险区不同的情况与特征采取不同的措施:针对风险程度低的地区,要加快对人民生产生活的秩序之恢复;而对于风险程度为中等的地区,则要根据其相应的疫情防控情况,做出有效且有序的复工复产工作;面对疫情风险高的地区,则要凝聚力量,着重推进疫情防控工作。其次,要根据科学化的标准,动态性地研判,不断调整风险等级,不仅如此,还要同时关注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疫情严峻时,要把疫情防控放在第一位,做到严防严控;疫情好转时,就要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简而言之,要正确处理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关系,科学平衡静与动、统筹兼顾控与放[9],不仅要避免低风险地区因防控过度而贻误复工复产时机,更要避免高风险地区因防控不到位而导致疫情防控前功尽弃。

另一方面,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明确疫情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牵连。因此,要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同时,复工复产又事关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脱贫攻坚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可见,两项工作都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两项工作都要抓好,不容有失。为此,针对疫情防控工作与生产恢复工作,既不能有缓与等的拖延想法,也不能有过于乐观、放松警惕的掉以轻心。尤其是在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发展、经济发展不断回归正轨,而国外疫情依然严重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更需要各地加强深入学习和认真贯彻落实。时刻保持疫情防控工作不能放松。同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工作与任务也要抓紧抓实抓细,确保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双胜利。

三、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的“共生”辩证法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导致全球经济发展呈明显下行趋势。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这一变化明确指出,要以全面、辩证、长远的角度与眼光,对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做到从目前的“危机与变局”中发现“新机”且创造“新局”。针对这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党中央提出了创新性的战略之举——立足国内大循环的同时,保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和国际之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后,新发展格局在多次重要会议中被提及。2020年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要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基础上,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将立足点放在国内大循环……进而借助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同时,协调发展内外需、进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最终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目标。显而易见,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现了国内国际两种市场谋求“共生”的对立统一关系。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说明了经济发展要从国内出发,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全球经济的下行势必造成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但我国人口众多、储蓄率较高,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且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同时,我国的配套能力也是非常的完善。不论从需求潜力还是从供给能力来看,我们都具有主动调控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国际国内双循环这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必须要立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国内市场,发挥我国主动性的优势。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因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确保国内市场的稳步发展,获取强大的市场力量,才能在世界经济的格局中拥有积极的主动权,才能拥有面对新挑战与新要求的底气与能力。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只有打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才能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发展国内经济就具体举措而言,要尽快构建具有全国范围的统一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消费、加快经济恢复等等。其中,推动国内经济的积极发展要把科技创新放到核心地位,实现国内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同时,不断完善国内的流通体系,促进线上与线下经济的融合,充分发挥网络贸易的跨地域性与无时间限制等优势。借助这些方法与举措,在促进国内经济积极发展的同时,还能推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发展,从而带动国际经济的恢复。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强调了经济交往在发展中的必要性,加强合作观念,融入分工大群体,共同创造新发展机遇。谋求国内国际两种市场“共生”的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要求,看问题不仅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还要顾及矛盾的次要方面,从而做到多角度且全面地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以促进国内经济的大循环为主,并不是对国内市场进行封闭性运行,而是在发挥内需潜力的前提下,使国内与国际这两大市场能获得有效的联通,促进多方的合作共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3]201,要坚持合作互利的原则,不能自私自利甚至短视封闭,更不能受各种单边主义、逆全球化等思想所干扰,要深刻把握各国经济共生关系及“和平”与“发展”之时代主题。为此,我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坚持推进各领域共同发展的原则。“一带一路”的重要举措无疑从地缘上最先推动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深入,由点到线、由线扩面,及至向国际大循环区域上发散性蔓延。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一方面,从开放范围与程度上,不仅要激发进口潜力,促进我国进口贸易,还要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并发挥开放实验田的积极作用,促进双方、多方合作,进而推进多个层面持续性开放。另一方面,从开放目标层面上,提出世界经济的“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等倡议,从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行业在各领域与多层次上促进多方的合作共赢,形成积极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与环境,不断向更好的新局面进发。

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绿色发展”辩证法

马克思曾提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显然,自然界的好与坏关乎人类的生存问题,是人类发展的环境条件和物质基础。同时,人类的生活乃至社会的发展又与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就生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将“经济社会发展”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两者统筹起来。为此,提出坚持人和自然的和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等理念,并且强调要正确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进环境的治理与保护,进而让人民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显然,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种生存环境与经济领域相互交织下趋向“绿色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可从“万物和谐”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生态保护的必要性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2020年9月30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问题阐发了“万物和谐”的理念。“万物和谐”理念建立在世界相互联系的基础之上,是确保生物多样性的内在精神。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无疑是万物内在关联最直接的现实表现,而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前提,则需要认清人与自然“命运与共”的关系。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人类对自然无所止的索取,必然会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工业化的发展中,我们获取了许多令人兴奋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3]374。因此,与自然友好相处,对自然进行合理化的开发与治理,可以更大强度地与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相融合,体现自然开发与经济发展二者的相互作用,促进其向有利的方向进行持续性发展。具体而言,要保护生态多样性、推进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当然,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10],自然与经济的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国家的任务,从长期且根本的目标看,各国都有着保护自然、实现绿色发展的义务。因此,必须凝聚全球之力,秉持多边主义原则,对生态和生物进行保护,维持其多样性的存在,努力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强化低碳化生活意识,促进人类发展的可持续化和绿色化,共同守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

另一方面,可从行动与制度上促进经济与生态的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寓意着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要让生态与经济共同向好发展,实现和谐共生、相互促进。因此说,绿色发展是“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统一”[11]。在2018年全国生态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揭示了自然财富、生态财富与经济财富的内在关系,即绿水青山与真正的金银是同等重要的。因此,要在实践中建立整体的、具有严格法律地位的规划管制制度,构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从而确保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与发展经济时做到有法可依,用刚性的制度保障“绿色发展”的有效落实。例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提升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妥善解决突发事件导致的生态环境与经济问题。比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除了促使人类再次反思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还提醒我们要不断健全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等各类具体风险防范和应对制度,切实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利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国已经在这些方面迈出了积极的步伐。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并全票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这意味着我国将用更加严厉的立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还有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将于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生物安全法”聚焦生物安全领域主要风险,对于完善我国生物安全风险防控体制机制,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法律法规及制度的完善,其最终的归宿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3]364。只有将严格的责任制与监管制贯穿于执行中,才能真正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绿色发展”。

猜你喜欢

复产总书记现代化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把好节后复产复工关
边疆治理现代化
战疫情 奋力前行 复工复产 再续新篇(一)
坚持以人为本 保障防疫复产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复产复工 打好农业生产第一仗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