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我国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适应情况研究进展
2021-02-13鞠克亮
王 倩 鞠克亮
(1.潍坊学院特教幼教师范学院;2.潍坊盲童学校 山东潍坊 261061)
1987年随班就读在我国正式实行,目前已有30多年的历史。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特殊教育学生在校生为57.88万人,其中在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特殊学生达30.40万人,占特殊教育学生在校生总数的52.52%。[1]此后,随班就读研究受到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本文从随班就读班级教师和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两个维度出发,从随班就读班级教师的教学模式适应、学科教学适应以及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的人际适应和心理适应等四个方面梳理了我国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适应的研究现状。发现随班就读教师及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在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以期为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的适应研究
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的适应研究较多,本文主要从随班就读班级教师和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两个维度梳理了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详细内容如下:
(一)随班就读班级教师的教学模式适应研究。教师是教学的主导,随班就读班级教学目标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师教学策略、方法、手段的选择将直接影响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随班就读班级教师的教学模式研究也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于素红对315名在普通初中随班就读的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初中随班就读轻度智力落后学生学习所有的普通课程,仅有少量的补充课程;在学习与所在年级普通学生同样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程时,初中随班就读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差,一些学生只能掌握少量的课程内容,一些学生毫无收获。[2]尹关林充分重视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的特殊性,根据他们的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以及发展潜能,采取“留课不留级”的课程分流教学模式,促进了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3]庄佳骝探讨了智力落后学生随班就读的实践意义及应遵循的原则,提出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应以个别化教育计划、资源教室、巡回辅导等模式组织教学,从观念上切实重视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的教学。[4]黄兴云、彭新花提出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应在教学目标、方法、手段和评价方面重视差异,提高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学习自信心,提高其适应能力;这与叶发钦的观点基本相符。[5-6]宋圭忠认为随班就读的重点在于教,要求随班就读教师要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布置作业这几个环节下功夫。[7]沈锦木、方凌雁从合适的教育角度出发,以杭州市萧山区随班就读学生为例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8]屈丹提出并列式和差异式教学计划,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上探讨了随班就读学生课堂教学策略。[9]张桂林从课堂教学目标差异性、内容层次性、手段多样性、模式灵活性四个角度探讨了随班就读课堂的优化,以便教学更好的适应随班就读学生,这与屈丹的观点基本相同。[10]杨林会,魏寿涛对重庆市普通小学对随班就读课程与教学的调整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教学调整水平高于课程调整。这说明随班就读教师在积极的改变教学模式来适应随班就读学生。[11]韩登泰和牛才生都以教师的身份探讨了农村学校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策略,这也是教师教学积极适应随班就读学生的例证。[12-13]
(二)随班就读班级教师学科教学适应研究。学科教学适应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语文教学适应和学科数学教学适应两个方面。雷雨田针对我国对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数学学业评价标准缺乏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这一现状,通过对数学学业评价内容和标准的调整,对专家估分和实际表现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当前学业评价内容删减策略相对简单,评价标准策略随意,缺乏标准化的考试评估工具,建议通过团队决策机制和评价标准调整体系的建立来探究统一、有效的数学学业标准评价工具。[14]蔣辉军探讨通过实施课堂关注和分层教学以及个别辅导等教学方法来提高智力落后学生随班就读的数学学习能力。[15]刘茂强、张广梅通过细心关爱、激发兴趣、直观教学、个别指导、及时鼓励等五个方面来提高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数学成绩。[16]张依娜选取上海市随班就读的三至五年级的三名轻度智力落后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个案追究的研究方法,发现:数学学业能力随年级增长而提高,但总体水平低,以机械学习为主,基础薄弱,方程概念建立难,空间想象力差,学生学习信心不足,学习能力差,提出应调整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的数学学业能力。[17]黄霞通过对10名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采取融合阅读活动进行试验,发现融合阅读直接提高了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的认读、阅读理解、阅读想象和鉴赏能力,间接提高了随班就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18]吴筱雅对530份3—5年级普通学生和随班就读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的语文考试试卷部分进行分析比较发现:随班就读轻度智力落后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写作篇幅少,错别字多,错误用词多,使用标点符号错误率高,提出要从低年级的基础知识和写作规范抓起。[19]
(三)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的心理适应研究。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自卑和精神压力大等心理问题,这直接导致随班就读学生学习成绩的不理想。赵军霞通过对一名智力落后学生的正面鼓励和引导,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让随班就读孩子找到自我价值,健康成长。[20]潘婷婷通过教师榜样作用、体验成功、发掘孩子优点等三项措施入手培养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的自信心。[21]张海云从智力落后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智力落后学生缺乏自信、自卑和精神压力大的原因,提出通过学校、家庭、人文环境的改善等措施来提高智力落后学生的自信心。[22]于素红、曾凡林对上海市就读于普通班、普通学校辅读班和辅读学校的563名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了比较,发现普通班就读的智力落后学生人格发展显著落后于另两类班级中的智力落后学生的人格发展。[23]江琴娣选取上海市20所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中小学年龄在10—16岁之间学生作为被试,在就读形式、性别、年龄三个维度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发现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差异主要集中在学习、人际、个性、身体等几个方面,提出重视个别化教育计划和资源教室的建设工作。[24]俞雅芬从改善学习氛围、构建自我评价机制、激励教育等三个角度探索了培养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自信心的策略。[25]王琳琳、赵斌分析了智力落后学生随班就读存在的问题,提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对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潜能开发、学习策略、人际策略、 健康氛围等方面的建设。[26]吴月香运用游戏对一例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7]覃丽梅、赵志航等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对智力落后的研究应关注内部状态和积极方面,从积极体验和积极特质等方面指导智力落后学生心理健康研究。[28]
(四)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的人际适应研究。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由于其身心缺陷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主动性和交往技能,人际关系差,被接纳度较低。李晓杰以沈阳市3—5年级小学生作为被试,采取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干预组采取强化和行为模仿的干预手段进行干预,对干预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干预可有效改善普通小学生对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的接纳态度。[29]刘峰、张国礼从态度干预角度选取普小10—12岁的357名五年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研究发现:普通小学生对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的刻板印象无意识的影响了他们对智力落后学生的看法,并间接影响了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的人际交往,最终影响随班就读的效果;想象积极交往可提高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的积极印象。[30]张艳丽、袁茵从普小学生和智力落后学生两个角度分析了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的同伴交往问题,发现: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的同伴接纳上存在障碍,智力落后学生本身缺乏同伴交往的技能和信心;学校应该关注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的同伴交往问题,为同伴交往提供支持环境,培养交往技能。[31]宋铭、刘荣采用社交测量技术,对北京市支持随班就读的普通小学5—6年级两个班共计42名学生(其中残疾学生4人)进行调查发现:残疾随班就读学生同伴交往不佳,教师对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同伴交往问题关注较少。[32]康美兰对168名高年级智力落后学生的友谊数量和质量进行了研究发现;智力落后学生存在友谊数量少、友谊质量低、友谊数量和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友谊质量和数量无性别差异等特点,提出关注智力落后学生友谊发展,增强智力落后学生交往技能。[33]谭雪莲对两名幼儿园智力落后学生同伴关系进行研究,从幼儿园设施以及教师、家长对同伴关系的态度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对智力落后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发现:幼儿园自发游戏不利于儿童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单一的游戏设置和物资支持不利于发展儿童的同伴关系;教师专业技能的不足影响智力落后儿童同伴交往机会,教师应在态度和行动中关注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同伴交往。家长较少关注智力落后学生同伴交往,缺乏同伴交往成熟系统的经验。[34]
二、结论
通过以上梳理发现: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学校适应总体来说质量不佳,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需要进一步加深。
(一)随班就读教师适应智力落后学生的研究。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上,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掌握和教学评价的多样化方面理论探索较多,方法策略相对缺乏。随班就读教师应根据智力落后学生的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可大范围内实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二)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的学科教学适应方面。智力落后学生较普通儿童学科数学和学科语文学习能力低、学习效果差。随班就读班级教师应根据智力落后学生的学习能力现状,弹性制定学习目标,采用小步子教学,抓住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为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三)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心理适应缺乏实证研究。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心理适应研究集中在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的理论探索上,实证性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个案的问题解决上,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心理适应的团体策略缺失;加强实证研究,应发挥团体治疗在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心理适应中的作用。
(四)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人际方面的研究范围相对狭窄,实证研究缺乏。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人际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伴关系的建立上,影响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集中在:自身缺陷、技能不足、教师关注、交往策略缺乏等几个方面,集中在理论分析上,部分干预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效但较难推广,缺乏实证可行的具体推进策略。
三、建议
(一)建立健全相关教育政策和法规。政策和法规是教育理念得以实施的保障;纵观世界上融合教育搞得比较好的国家,如美国、俄罗斯和日本,与融合教育相配套的政策和法规都较完善。法制的健全是随班就读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保障。
(二)加大政府对随班就读的决策支持和经费投入。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以来,政府投入随班就读的经费逐年增加,但相较特殊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经费仍然不足,应加大政府对随班就读的决策支持和经费投入。
(三)加强对随班就读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培训。融合教育素养不是简单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普通教育专业知识的融合,而是随班就读教师不仅要有教好普通学生的素养,而且要具有教好残疾学生的素养,这种素养是一种高层次的专业化素养。
(四)在随班就读质量上下功夫。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法规政策的完善和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多,以及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质量,直接决定了随班就读孩子能否更好的融入主流社会,教育质量的提高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