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农村留守女童心理健康教育

2021-02-13牛贵宏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女童心理学个体

刘 丽,牛贵宏

(阜阳师范大学 ,安徽 阜阳 236037)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农村留守女童而言,由于其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以及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其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要。这是因为:一方面,义务教育时期是农村留守女童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和生活环境的日益复杂,给农村留守女童的发展带来很多困惑;另一方面,这个阶段也是农村留守女童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其性格、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农村留守女童身心发展的可塑性大。然而,由于家庭教育主体的缺失以及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完善,使得处于这一阶段留守女童对外界的安全感、信任感降低,恐惧感加深,极易出现心理问题。“今天的女童,明天的母亲”。关注农村留守女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留守女童的身心健康和幸福,也关系到“未来农村母亲”的素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根据农村留守女童心理特点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挖掘她们积极力量和发展潜能,辩证看待留守生活,健康快乐成长、成才,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

1 积极心理学涵义与主要观点

1.1 积极心理学涵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有比较完善的各种研究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力量和品质的一门科学[1]。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应该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个体的心理现象、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以此激发个体自身所固有的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从而促使个体能够幸福地生活。因此,积极心理学不仅关注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还关注人的积极方面,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强调人的积极价值与人文关怀。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把传统心理学研究方法和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积极心理治疗方法,即讲故事技术、快乐干预技术、表达鼓励技术等一些积极心理咨询技术。总之,积极心理学通过反对消极心理学中过多地注重人的消极方面而兴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倡导积极人性论,提倡用自身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去预防和应对心理问题的产生,实现了心理学的价值平衡。

1.2 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适应社会生活中的积极特质,积极主观体验以及实现积极自我和成长的适应性认知和行为科学[2]。具体而言,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第一,积极认知。积极认知是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认知过程,是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来抱有积极预期的思维过程[3]。积极心理学强调从积极的视角看待心理问题,用积极乐观的归因方式解释坏事情的发生原因,即透过乐观、自我效能及希望,积极地看待未来。第二,积极情绪。主要指主观幸福感、乐观、快乐等,这些能够激发个体产生接近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情绪。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种积极情感体验的作用及其生理机制和获得方式。第三,积极人格。主要指个体由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所组成的人格结构。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勇气、美感、坚持不懈、宽容、理想、天赋和智慧等积极人格特质产生的内在因素和心理机制。积极心理学特别研究了人的六大美德和24种积极品质形成过程。第四,积极关系。主要指人际交往中建立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如何利用个体积极的人际情感,如爱、感恩、宽容等建立其积极的人际关系,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第五,积极环境。从群体层面来说,积极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各种制度。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群体环境。积极环境如何影响个体积极品质和积极心理形成,是积极心理学重点关注的内容。

2 积极心理学在农村留守女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积极心理学之于农村留守女童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尤其是对如何促进农村留守女童优势与潜能激发与培育,促进其心理健康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2.1 从农村留守女童的主观体验看,积极心理学有利于促进其积极认知的形成和积极情绪的生成。积极认知,是农村留守女童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心理基础,直接影响着其情绪情感和行为模式。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农村留守女童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并训练其养成积极认知,有利于促进其以积极心态看待留守经历对个人成长的积极意义,减少其心理资源的损耗,从而有效促进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积极情绪体验是影响个体心理选择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模式[4]。农村留守女童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为她们对所处环境的负性评估和消极情感。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情绪智力、情绪体验、心理健康、幸福感呈显著相关[5]。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农村留守女童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其产生积极情绪体验,协助其形成放松、安全、乐观的心境,并通过自己积极努力,产生有效的符合自己发展和社会期望的行为结果。

2.2 从农村留守女童个体发展方面看,积极心理学有利于促进其发展潜能和积极人格特质的挖掘与培育。农村留守女童身上拥有许多发展潜能和积极特质,诸如较强的爱心和责任感、较强的独立性、较强的自我意识等。但也存在由其认知偏差带来的自卑、怯懦与焦虑等许多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强化了其消极人格特质,遮蔽或弱化了其内在积极人格特质。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农村留守女童心理健康教育,将重心放在农村留守女童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现实能力培养上,有助于拨开农村留守女童心中消极观点的迷雾,发现并利用其自身固有的、潜在的积极力量和美德,培养其勇敢、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特质,帮助其发挥潜能与美德,使之健康快乐成长,从而构建其积极人格特质。

2.3 从农村留守女童集体层面看,积极心理学有利于促进其健康成长的积极环境建设和积极关系建构。积极心理学不仅关注个体内在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激发和培育,更将其研究范围延伸至社会层表面,认为积极环境和积极人际关系是个体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的来源。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农村留守女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教育者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和评价留守女童,塑造更加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建构更加积极的人际关系,从而生成有利于农村留守女童健康成长的积极组织支持系统。

3 农村留守女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审视

3.1 注重心理问题的矫正,轻视积极品质的提升

农村留守女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有针对其心理问题的矫正与修复,还要有针对其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提升的教育实践活动构成。然而,当前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出现错位,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为关注农村留守女童心理问题背后消极因素的探究,力求避免不良结果,而忽视对其积极力量开发和积极品质的提升。这种偏重心理问题矫正、轻视积极品质提升的“错位”,导致了农村留守女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和着力点的“漂移”,偏重从传统心理学角度进行心理疏导或者干预治疗,而针对农村女童的潜能开发、愉悦感、安全感等积极心理品质构建的指导无形之中被“弱化”。农村留守女童的心理关爱氛围的营造和积极心理提升培育变得无足轻重,阻碍了其积极心理品质的主动的体验生成和内化建构。另外,部分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认为农村留守女童具有“焦虑”、“怀疑”、“怯懦”等消极倾向,这也会导致其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错位。然而,留守经历并不必然导致农村留守女童走向消极的发展方向,农村留守女童自身孕育着抵御父母外出、留守在家不利因素影响的积极品质和力量,如:坚强、耐劳、独立等优良品质。因此,农村留守女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减少”或“消除”其心理问题,还要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培育其积极力量,提升其积极品质。

3.2 “点式”指导较多,系统化指导较少

安全感、信任感不足,懦弱、胆小、害怕等消极倾向,是农村留守女童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对此,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采取“点对点”干预方式,针对其症状进行“点式”指导。这种“点对点”指导,缺乏动态性、发展性和系统性。虽然能够缓解农村留守女童某些心理症状,对其有所帮助,但并不能解决其根本性问题,“治标不治本”。农村留守女童的积极力量和潜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关注和重视,从而导致对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缺乏系统有效分析,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此外,这种“点式”指导方式还表现在对农村留守女童的评价方式上,即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鉴定和诊断时,对其心理症状关注较多,缺乏对农村留守女童的纵向自我成长发展情况分析以及潜在的发展水平和能力的系统分析。

3.3 偏重心理危机干预,轻视“自助潜能”开发

农村留守女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助其自助,进而促进其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然而,近年来农村留守女童出走、自残、人际关系紧张、暴力行为等事件报道逐年增加。教育者在其心理危机应对与干预中,往往侧重于化解心理危机、预防各种意外发生。这种消极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治病救人”的“医学模式”,忽视了农村留守女童自身所固有的积极力量以及各种现实能力和自助潜能的开发与发展,偏离了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标。“自助潜能”开发,将重点放在个体心理自助能力上,目的是促进农村留守女童身心的完善和全面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对“自助潜能”的诠释和理解,与农村留守女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谋而合,都是将每个农村留守女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都有积极向上的动机,并致力于其能力的不断发展。

4 农村留守女童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策略

4.1 生成积极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一是应从积极视角积极地看待农村留守女童。首先,引导农村留守女童正确认识自我,辩证看待留守。一方面,帮助农村留守女童通过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正确地认识自我。另一方面,引导其积极辩证地看待留守经历带来的负面影响,接纳留守现状,自觉主动进行自我调控,促使其自我向理想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引导农村留守女童建构积极认知评估策略。帮助农村留守女童掌握自我觉察的策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认知和应对生活压力、学业压力,减少挫败感,增加自我效能感。最后,引导农村留守女童以积极心态正确归因,避免习得性无助。正确进行归因是农村留守女童积极客观看待留守经历的基础。引导农村留守女童对其行为模式、留守困境进行正确归因,可以改变消极的自我认识,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避免习得性无助。二是增进其积极情绪体验。一方面,指导农村留守女童增强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学会保持心态平和。当留守女童更多体验到积极乐观的正向情绪时,自然地会相应减少负向情绪的体验。另一方面注意激发和引导农村留守女童积极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安全感、自信心和意义感的体验。帮助她们发现和感受学习和生活中的乐趣,提升体验快乐情绪的能力;鼓励她们展现自己的优势强项,增加获得成功的经验,提升主观幸福感。三是塑造其积极人格。虽然先天的气质特点是个体后天人格形成的基础,但人格的形成最主要的还是依赖个体后天的社会生活体验[6]。一方面,通过比较法、反省法等方法引导农村留守女童全面而正确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悦纳自我,进而培养并发展其良好自尊。另一方面,通过改变认知惯性,培养积极认知模式,增进农村留守女童积极体验,使其愉快地回忆过去,满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对未来充满希望。

4.2 构建系统化取向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是建立农村留守女童心理健康信息库。将农村留守女童的留守信息和心理健康普查记录相结合,确定重点辅导对象,对其进行分类援助,进一步筛选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采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进行辅导、咨询和干预。二是丰富农村留守女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手段。鉴于农村留守女童复杂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环境,可以采用积极心理学方法技术,激发农村留守女童主观能动性,使其成为环境的积极改善者,从而寻求一种积极心理疏导、消极情绪宣泄的途径,进而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三是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功能。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女童在“遭遇心理困惑或出现心理症状”时,75%的学生都不会选择向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可见,心理咨询在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有待发挥。因此,多渠道广泛宣传积极心理咨询的功能,通过讲故事、快乐干预、表达鼓励等积极心理咨询技术,引导农村留守女童缓解负性情绪,化解心理危机,获得积极力量。四是积极开展农村女童团体辅导活动。团体辅导活动,能够帮助农村留守女童发现和运用自身优点,提升主观幸福感,培养感恩的想法和行动,提升抗挫折能力等,使得其在团体活动中感受到朋辈的温暖,体会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在团体活动当中主动地找到安全感、支持感、价值感,从而产生成功的积极情绪体验,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

4.3 完善发展性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农村留守女童身上蕴含着积极发展的潜力。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农村留守女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和识别自己成长的积极力量,重视探索并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完善发展性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助其自助。第一,鼓励教育。“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鼓励主动承认和肯定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为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和挖掘自身潜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第二,榜样教育。榜样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教育、引领和带动作用[7]。在农村留守女童中开展自立自强学生评选和事迹宣讲活动,通过树立农村留守女童成长成才典型和榜样示范引领教育,有利于农村留守女童在生活中锤炼和打磨以挖潜在价值,从而实现人格的丰满与健全。第三,生命意义感教育。生命意义感是人们对自己生命中的目标、目的的认识和追求,是支撑青少年勇于面对挫折的精神力量,也是影响青少年幸福感、压力应对、个体自我认同感等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8]。通过引导协助农村留守女童澄清自己的生活意义和目标,提升她们的自我人生意义感和责任感,逐渐成长为一个“三观”正确的、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优秀少年。第四是归属感教育。农村留守女童是否具有归属感,不但影响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等状况,而且决定其走上社会之后,能否以健康的心态,积极的状态融入新的集体并尽快成长起来。积极心理学把培养归属感作为培养个体积极品质的最佳途径。归属感是一种积极心理品质,它的形式离不开良好的群体环境,因此要引导农村留守女童亲自参与体验各种集体活动,引导其不断关注和体验积极事件后的积极力量和高峰体验。第五是愉悦感教育。引导农村留守女童用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去积极地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体验成功和成长的快乐与价值感,进而悦纳自己,发展自己。

4.4 营造关爱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爱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体验,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朋辈之间积极关心和爱护,可以提升农村留守女童的安全感,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最终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农村留守女童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四者有机联合,营造关爱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一是营造平等环境,谨防随意给其贴负面标签。关爱农村留守女童并不限于一味地给予同情、怜悯和施舍,而是要尊重她们的隐私,用平等的视觉对待她们,尽量减少对她们隐私的泄露,在公开场合淡化或避免使用“留守”等字眼,消除某些隐含等级差别的设置。在公共舆论宣传中,不要让留守成为留守女童与其他校园人群区别的标签式特征。二是建构积极关系,营造互助互爱人际氛围。引导农村留守女童在平等尊重、宽容谦让、诚实守信、不怕吃亏、团结互利等原则下,怀着感恩之心、宽容之心,有意识地主动去“编织”和“创造”交往网络,打开心灵的“禁锢”,积极与人交往,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三是构建积极环境,突出环境育人功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约翰·华生认为,通过改变环境来使人的习惯建立起来,从而改造一个人。为此,对于学校来说,可以通过构建一个积极、良好的校园环境,尤其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营造一种互助互爱的人际氛围,为农村留守女童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宽松校园环境;对于家庭来说,可以通过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加强父母和留守女童的互动沟通,增进亲情融合,完善家庭支持系统,优化农村留守女童生活环境;对于社会来说,可以通过心理素质拓展、公益实践等活动给予农村留守女童更多的关注,为农村留守女童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建全农村留守女童关爱制度。

猜你喜欢

女童心理学个体
用爱守护,宝山二中心开发女童保护课程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女童阴道异物、阴道炎需警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我国回族女童教育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