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下的农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方式探析
2021-02-13张亚男赵而雪
张亚男,赵而雪
(德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农村学生作为现阶段高等院校中的弱势群体,做好这部分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是关乎三农问题是否能有效解决,以及国家经济能否快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是复杂的系统性社会工程。随着社会制度体系持续改革和完善,国家开始注重农业发展与农村地区文化、政治和及经济等领域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此环境下,农村事业发展真正迎来了新机遇,其教育事业亦在国家提倡农村建设现代化育人体系必要性的基础上,获得较大限度发展及创新。而思政教育作为高等院校实施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在农村学生培养方面有着现实意义。现如今,农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还存在部分问题,对于农村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提高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在农业发展的大环境下,探析农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方式是时代所需。
1 农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
1.1 政治信仰情况整体较佳,但还存在一定波动
在农村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其思想政治素养呈现出状况良好的特征。并且随着农村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也使很多农村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升,进一步推动农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但是在农村思政教育教学发展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社会需求方面还存在一定差异性,进而也使农村学生思政教育效果不理想。农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信仰情况整体欠佳,学生政治信仰和思想意识还存在一些波动。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学生不仅有着朴素的、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还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但是部分大学生在敏感问题上有过激的思想表现,进而影响农村学生整体政治信仰水平的有效提升。农村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正确引导学生的爱国精神,提升学生对思想和政治的感性认识以及理性认识[1]。同时,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背景下,给农村学生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带来强烈冲击,学生的思想和政治意识出现功利化倾向。大多数学生是因为政治信仰而入党,还有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不纯,入党是为了毕业后好找工作和有面子,进而在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信仰等方面存在一些波动问题。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背景下,很有可能使农村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被淡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良好政治信仰的培养力度。
1.2 理想以及价值取向积极,但现状并不容乐观
在农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教育工作者通常是围绕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和理想信念的培育。并且采用将学生理想信念培育与生活有效结合等形式,提升学生理想和价值取向的发展水平。目前还有一部分学生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缺乏对自我理想和价值观的积极认知。还出现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动手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精神逐步丧失等问题,这些都影响农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合理发展。农村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后,不仅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和问题,还会在思想方面存在一些波动,认为只有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才能更好地减轻自我和家庭经济压力,强化自我在生存和发展中的水平。因此部分学生在学习期间过早地从事与专业无关的体力活动,进而使部分学生在劳动与工作中产生“金钱万能”的思想意识,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理想和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农村地区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所处的农村地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宣传教育不够系统,从而也使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在城市生活以及学习中,学生会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还会排斥城市对自身发展的影响,不断减少以往所坚持的原则和理想信念,导致部分学生的世俗化进程加快,甚至还会出现一些社会不良现象[2]。
1.3 思想品行和传统价值取向契合度较高,但是社会公德意识有所降低
当前乡村的主要居住形式是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农村宗族形式,部分农村大学生受到较重家庭观念的影响,在思想品行和传统价值取向方面存在差异性。较多的大学生会理性的对待家庭问题,并且采用民主的处事方式和原则,更好地应对传统家庭生活和发展的问题。但是还存在部分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有所降低的现状,一些学生缺乏集体主义思想观念。同时,一部分学生逐渐被社会世俗化观念所同化,在与社会公德有关的事情面前也存在一些功利心理,进而造成学生社会意识不断下降,其思想政治意识和道德呈现出波动的问题。目前,农村地区学生思想品德和传统价值取向方面存在契合度,坚持正确的思想品德意识和传统价值观念,在学校思政教育中也有效规范自身的行为和道德素质。但是在真正面对社会公德问题时也会呈现出社会公德意识有待提高的问题,进而也给农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如何在农业发展背景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强化农村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与能力是目前所要思考和面临的问题。[3]
2 农业发展下的农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问题
2.1 对农村学生缺乏足够关注度
虽然我国农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育工作,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效果。但是在当前环境下,农村学生思想政治培养问题仍然存在。农业发展背景下,需要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育工作与农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提升学生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认知。目前在农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中,还存在学校缺乏对农村学生足够关注度的问题。农村大学生群体不仅具有独特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特征,还存在不同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学习意识。这就需要农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目的、有方法的进行思政工作。但是在现实的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中,还存在学校缺乏对农村大学生群体关注度的问题。没有针对性的对贫困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政教育工作,进而也不利于推动相关工作的发展。农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需要加强理论上的探索,通过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融合等形式,才能对农村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意识培养。从农业发展角度来看,农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工作还存在重视理论知识讲解,缺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也未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融合,进而也不利于促进农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2.2 对农村学生思政教育缺乏针对性
在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以及能力的培养中,需要提升农村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增强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精神、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理解。还要培养学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民族精神和基本道德规范,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未来生活和工作中。目前针对农村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还存在针对性的现状,农村大学生群体与城市大学生群体在生活学习习惯、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性,这就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正确把握农村大学生的特点,提升对思政教育工作的认知,不能将其当作一种大而化之的工作。但是,在当前的农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以统一的方式为主,没有结合农村学生的学习观念和特征,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还是以某些城市学生为标杆,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学习和分析。[4]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强化农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还有可能使农村大学生出现自立和自卑的心理,甚至严重的会对这种教育方式产生排斥,造成思政教育工作难以取得成效。农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育工作还存在缺乏个性化教育内容的问题。农村大学生不仅在个体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还有可能在家庭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需要结合农村大学生个体特征,充分挖掘农村学生的需求和心理态度,做好因材施教的教育工作,由于思政教育内容没有针对性和个性化,进而也造成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效果不理想。
2.3 对农村学生的思政教育方法欠佳
目前还面临农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育工作方法陈旧的现象,农村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与城市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意识培养中,通过正确的理论传达方式和思政教育模式,解决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目前,思政教育和农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育效果并不乐观,单一的教育模式难以发挥应有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存在农村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流于形式的问题,未能真正的挖掘农村大学生的内心需求,看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成绩,但其收效往往不大。思政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还要根据学生个体特性,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由于农村学生的思政教育方法单一,没有分析农村学生的个人经历和知识背景,进而也呈现出思政教育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问题。
3 农业发展下的农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策略
3.1 提高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保障农村学生思政素质培养
各级政府部门应转变自身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上,提高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而对于农村地区学校的教育财政投入,具体是用于改善校内硬件设施建设与软件建设。首先,学校内部硬件设施涵盖校园校舍、运动场地、功能性教室以及教育设施设备等。伴随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城乡地区在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层面存在显著差距。农村大学生思政素质培养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城市高校未来教育和智慧教师等数字化教师,使城市学生眼界更为开阔,所以政府在财政投入方面应面向农村地区适当倾斜,使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均可享受同样优质的学习资源,借助信息技术着重培育农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同时校园校舍环境以及教育设施设备的优化,也可为农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育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其次,软件层面的建设。具体来说,软件层面涵盖教师待遇及学生待遇等。其中,教师待遇具体指的是教师参与教育培训活动的机会与薪资福利。转变教师群体的工作时长与薪资收入偏低的现状,切实缩小我国农村地区教师和城市教师在薪资收入方面的差距,使农村教师亦可劳有所得,生成职业公平感与获得感。并且,在职称评定层面要给予农村地区教师优惠政策,从而解决优秀教育与青年教师资源的流失问题,使教师扎根于基层,着力培养农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此外,在思政教师教育培训层面应适当增加资金投入,从而为师资队伍综合素养加强提供保障。[5]
3.2 培养农村学生契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积极人格
一方面,发掘农村学生群体爱国主义思想与情怀。发掘农村学生群体爱国主义思想与情怀是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应有之意,但是,传统以理论灌输和榜样教育为主的爱国教育,在农业发展环境下的农村学生中难以引发强烈共鸣。我国农村学生对祖国发展及民族强大所生成的获得感与城市学生相比较为淡薄。社会明显的变化既难以让学生们在成长和发展进程中感知到直接性的好处,并且因为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以及社会地位差异性等诸多现实问题,导致学生们在成长进程中出现诸多苦恼。对此,教师可借助积极心理学,发掘农村学生群体爱国主义思想与情怀,抓牢国家发展进步、民族繁荣振兴与广大农村学生密切相连的关键点,使农村学生透过自我体会感知个体对祖国的热爱。比如,积极引导农村学生群体了解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诸多机会以及社会阶梯,以及教育均衡化及公平化发展为农村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借助这些相对具体化的教育引导,使农村学生迸发爱国主义情怀。另一方面,培育农村学生乐观精神。在农村学生群体当中,悲观心理和乐观心理区别对比较为显著。具体来说,在学习过程当中,部分学生取得较佳的成绩,对此,悲观者通常会认为此次成绩较佳是因为运气好,学科考试内容与习题恰恰是自身准备较为充分的部分。所以,即便通过自身努力学习取得较佳成果,其也难以生成自信等乐观积极的态度。反之,乐观者在取得较佳成绩后,则会深信是自身努力与良好发挥使成绩提高,并由此生成更强自信心。但是,并非所有乐观态度均是正确的,部分农村学生在获得较佳成绩之后,过于乐观,产生盲目自信心理,这对其持续发展具有不利影响。所以,教师应在着重培养农村学生正确的乐观精神,引导其正确进行自我定位,从而实现持续进步和发展。
3.3 创新传统培养方式来强化农村学生思政素质培养实效性
现阶段,部分农村教师育人观念的滞后,致使思想政治素质培育中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若想提高农村学生思政素质培养质量和效果,授课教师应转变以往应试教育观念,应坚持始终以农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为核心宗旨,并在农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同时强化自身教育水平。思政教师应采用多样性教育手段,引导学生们转变学习方式,切实提升培养农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效率。学校和思政工作者可以构建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校园文化来推动传统培养方式的创新。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丰富的校园社团活动,与农村大学生群体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还可以结合主题鲜明、形式丰富的校园活动,处理农村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不断降低农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实现对农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的有效培养,这样也能帮助农村学生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在活动中获得良好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学校可以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促进大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课题研究、田野考察、技术应用推广等活动中,不断将学生所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成果,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自我认同感和自身价值。这样也能让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加宽松,实现良好文化环境的营造。学校可以将校园文化功能的作用发挥出来,将农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培育工作渗透到教学和发展的多个环境,并且由专业能力强、教学经验的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还要加大活动资金的投入和建设力度,提升农村学生思政教育的水平。
4 结语
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若想从本质上转变当前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问题,必须最大化发挥国家和政府部门的作用。通过政府部门优化农村学生思政教育的工作体系,还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社会价值观,根据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强化学生思政素质培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