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解码
——“党史党建要论”高峰论坛暨四川师范大学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述要

2021-02-13何毅,杨羽航

关键词:师范大学革命中国共产党

2021年6月4-5日,由四川师范大学主办,《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人文社科处、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承办的“党史党建要论”高峰论坛暨四川师范大学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第七场辅导报告会在成都举行。党史学习教育四川省委第二十一巡回指导组副组长、四川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胡卫锋,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樊建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永贵,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塞尔维亚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李满长,原教育部党建思政处副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留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所所长、长聘副教授王久高,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向成,党委副书记黄钢威,党委常委、副校长郭朝辉,以及来自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的50余名专家学者和四川师范大学全体中层干部参加了会议。

论坛开幕式由黄钢威教授主持,李向成书记、樊建新研究员分别致辞,胡卫锋巡视员作了讲话。

6月4日的论坛主旨报告暨专题读书班辅导报告会由郭朝辉教授主持,王永贵教授、樊建新研究员、李满长大使分别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推进意识形态治理的理路和经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全部基因和密码以及昔日社会主义典范南斯拉夫的分裂及惨痛教训等方面做了精彩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王永贵教授在他的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强调要搞好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坚持聚焦“关键点”,领导核心谋全局;筑牢“生命线”,理想信念凝共识;扩大“覆盖面”,前沿阵地强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樊建新研究员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立党中央权威和把握历史方位、增强历史自觉四个维度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全部基因和密码作了分析和总结。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塞尔维亚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李满长以他自己在原南斯拉夫地区的所见所闻,从中观和微观的视角分析了昔日社会主义典范南斯拉夫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环境等方面变化的深刻原因。他指出,在南斯拉夫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南斯拉夫人民团结幸福、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繁荣昌盛。西方迫使南斯拉夫放弃共产党领导后,战火四起、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水平直线下降、经济发展停滞。南斯拉夫分裂的悲剧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6月5日的主题发言阶段共有11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进行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冯留建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民营经济改革的百年历程与历史启示》的发言。从新民主主义时期发挥私营经济积极作用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造私营经济,从改革开放鼓励支持并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四个阶段,对中国共产党人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的态度和相关政策进行研究,体现了党敢于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思想创新的勇气与担当。同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启示: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度创新;要实施包容性的方针政策;要用积极态度面对民营经济发展;要维持政治秩序和经济活力之间的动态平衡。

中国矿业大学亓光教授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不变之轴”与历史之锚》的发言中指出,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过程中已然呈现出一条清晰的变迁轨迹,已形成了较为鲜明的、一致性的治理结构以及常规的、差异性的治理方式,这一历史传承性的存在正是其不变之轴与历史之锚。这具体表现在以重构想、强筹划为导向的国家治理理念,以重整体、显规律为特色的国家治理安排,以重秩序、理关系为标尺的国家治理技艺。

武汉大学博士生蓝天在《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话语的建构与拓新》的发言中,首先厘清了“革命”的概念,从而认识到要通过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及中国革命现实以建构党的革命话语。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阶级革命”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消灭敌对阶级的革命所构建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对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规律性认识提出“不断革命”以阐释革命与建设的关系;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建立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革命”;而在今天,为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将“社会革命”进行到底,中国共产党高度强调“自我革命”。

西安理工大学陈文林副教授在《中国共产党认识公平正义地位的三重维度》的发言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出并形成了丰富的具有原创性、主体性的公平正义理论,认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东西,是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是党自身一直在执政实践中自觉承担的责任。在新的历史时代,公平正义既是衡量我们各项工作得失的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必须坚持追求的重要目标。

四川师范大学李新芝教授以《习近平关于“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和内在逻辑》为主题,阐述了“厚植”的丰富含义,结合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分析了新时代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认为持续“厚植”执政的群众基础是党化解“脱离群众危险”的根本之策,而“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方式创新则是有效“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关键。

浙江大学博士生陈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干部选用技术的历史探索》的发言中,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干部选用方式的发展以及相关体制机制的完善过程,指出,党的干部选用技术的探索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是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的创新应用。从早期以传统的“推举”为主要形式发展为程序化选举,而又进一步发展到规范化选用以及构建起成熟的选用结合体系。在发展中探索出了限制指派、规范选用、分层培养、全员覆盖的干部选用技术体系。

北京大学李亚男博士在《国民革命前后中国共产党对自身领导地位认识演变》的发言中深入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对革命领导权认知的发展,指出,国民革命前后,中国共产党对自身革命角色和领导地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主要表现为由做工人阶级的“指导者”到做国民党的“合作者”、“监督者”、“同盟者”、“极左派在野党”、“重建者”。由于早期力量弱小、领导理论准备不足、受共产国际外部干预以及国民党内部分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共在夺取革命领导权的探索中始终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错位关系。虽然此时的中共在成为中国革命事业领导核心的历史自觉方面尚未成熟,但为最终成为中国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奠定了基础。

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王智熠则以《中共中央南方局大后方青年工作论析》为题对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大后方严峻的形势迫使我们党必须改变青年工作的斗争策略,在毛泽东《论政策》文中所指出的“隐蔽精干、长期潜伏”的方针指导下,加强对青年的组织建设、宣传教育和实践指导。同时总结出了坚持群众路线、注重斗争策略、加强政治引领三项重要历史经验。

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生段成名在《秋收起义前毛泽东对农民阶级的认知转变及其价值意蕴》的发言中指出,在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的每个时期,农民阶级在其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秋收起义前,毛泽东结合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农民观进行大胆创新,提出了农民阶级作为无产阶级“天然同盟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奠定了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对农民阶级的认知转变,不仅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奠定了阶级基础,还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幕,也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诸多启示。

西南大学樊新华博士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的劳动育人资源论析》的发言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天然地内含了无产阶级的劳动基因和品质要素,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鲜活灵魂、承载了忠诚为民的劳动立场、包含了以劳树德、以劳育人的内容要求、融合了教育传承劳动精神的实践智慧,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价值资源、内容资源和方法资源。

北京师范大学徐斌教授以《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精神与其历史实践》为主题作为压轴发言,从四个角度分析了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意蕴,提出了自我革命精神是党的性质和使命的内在要求。并指出,这种精神在党的百年奋斗史的各个阶段中都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在今天我们也要继续坚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的辩证法。

北京师范大学冯留建教授主持闭幕式时强调,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学史明理,锻造信仰力量;坚持学史增信,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学史崇德,赓续精神血脉;坚持学史力行,强化担当作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唐普编审在闭幕式总结发言时讲到:本次论坛既是一次专门的学术研讨会,也是一次深入的党史学习教育交流会,还是对党史党建问题展开专门而深入研讨的学术盛宴。这次论坛是《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开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栏,由专业编辑在办刊过程中不断与学科专家学者互动、共同努力而成功举办的,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今后的办刊过程中,值得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师范大学革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华南师范大学作品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