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三重逻辑

2021-02-13田,王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培育红色

辛 田,王 鑫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在追求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是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引,充分整合、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红色文化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精神内核,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素材来源。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1]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重要任务。将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具有理论逻辑上的可行性、现实需求的必要性和实践路径的可操作性,是为大学生固本培元的创新之举。这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一、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理论逻辑

红色文化与奋斗精神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从生成过程、内涵意蕴、培育实践三个方面寻找二者的交叉域,可为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夯实理论基础。

(一)红色文化与奋斗精神的同源性

红色文化与奋斗精神在生成过程中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影响,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索实践,具有同源性。

红色文化起源于内忧外患、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形成于救亡图存、独立解放的革命战争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今天仍在不断发展。红色文化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继承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过程中科学创造性实践的结晶。

奋斗精神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应该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奋斗精神自古有之,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等奋斗基因已成为镌刻在中国人骨头上的警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劳动价值论、人学理论和实践观都强调奋斗的作用,强调要在创造价值中占有价值、实现价值,要在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共产党对奋斗精神进行了补充与发展,在建党以来的百年间,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行为表现生动地描绘了奋斗的精髓,由此丰富了奋斗精神的内涵。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通过了由共产国际起草的第一纲领“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最低纲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方向,认清了奋斗的目标。从此,无论是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围剿,还是面对国民党的高压搜捕,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不畏艰辛、排除万难,坚定地向奋斗目标前进,最终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实现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民族夙愿。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无数共产党人、先进人士和人民群众的英勇奋斗精神,赋予了奋斗精神先进性。

(二)红色文化与奋斗精神内涵的一致性

爱党爱国的红色文化与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都是新时期指引中华民族不断向前的强大精神力量,也都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发展、丰富和创新。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见证,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2],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为了革命事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当代奋斗精神中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内核相一致,二者具有价值内涵上的一致性。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风采与气质,其表现形式包括精神内核、物质形态和制度形态。精神内核如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科学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等。物质形态表现为承载着革命记忆和红色精神的物质遗存,包括革命纪念馆、烈士文物、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文化设施等。制度形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创性和规范性的路线、方针、纲领、政策等。红色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本质可以归纳为舍生忘死、报效祖国、顽强不屈、自强不息的爱国情怀,自力更生、实事求是、不怕困难、勤勉奋进的实干品质,创新、开放、包容、自信的进取样貌。奋斗精神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具有丰富的实践内涵,表现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感、脚踏实地的实践意蕴、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拼搏奋进的强大力量、求新求变的创新思维、无私无畏的奉献情怀、吃苦耐劳的品性修养。

(三)弘扬红色文化与培育奋斗精神的互促性

将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是弘扬红色文化与培育奋斗精神的共同需求,二者同向同行,互促互补。

弘扬红色文化,是丰富奋斗精神教育资源、指明奋斗历程前进方向、筑牢奋斗精神文化根基的重要抓手。红色文化使奋斗精神培育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为奋斗精神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红色圣地、红色文艺作品等可以丰富奋斗精神培育的内容形式,也使奋斗精神培育有了真实有力的历史印证。

在中国革命历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传递着爱党爱国的正能量,有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了解革命奋斗历程的艰辛和不易,所蕴含的崇高革命道德情操、伟大价值追求、科学经验理论有利于奠定奋斗精神培育的文化根基。培育奋斗精神的前提是要确立好奋斗目标和方向。在错误的道路上努力奋斗,只会偏离轨道、南辕北辙。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环境中,历史虚无主义、资本享乐主义试图“搞乱人民的思想、动摇人民的信仰、趁机浑水摸鱼”[3],以此来破坏革命成果。多种不良思想的诱惑容易使奋斗者信念动摇、意志衰退,甚至有可能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背道而驰。在这种情形下,红色文化能够为奋斗者指引清晰准确的努力方向,促使人们坚定理想信念,铭记初心使命,在前行的道路上心无旁骛,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大步前进。培育奋斗精神,是延续红色文化奋斗传统、促进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奠定红色文化发展实践基础的需求。新时代是属于奋斗者的舞台,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奋斗精神,有利于延续红色文化中的奋斗传统。红色文化和奋斗精神的传承在新时代仍然具有历久弥新的重要意义:红色文化引领奋斗行为实践,奋斗实践又补充与发展着红色文化,使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彰显新的强大生命力。中国人民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以饱满热情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奋斗实践,为红色文化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

二、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现实逻辑

在生产力水平实现跨越式提高、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当下,面对“佛系青年”“锦鲤”“丧文化”等现象,将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是实现青年个人发展与国家繁荣强盛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蕴。

(一)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需要

奋斗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立足我国的现实发展情况、世界各国的发展格局、党的历史经验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从理论内涵、时代价值、实践途径等方面对奋斗精神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思考,深刻回答了“为谁奋斗”“为何奋斗”“怎样奋斗”的时代问题。新时代奋斗观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思想动力,提供了行为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讲道:“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4]奋斗精神作为新时代精神的重要内核,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引导大学生“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5]。弘扬红色文化,以红色文化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需要,要以红色文化为精神旗帜,将奋斗精神内化为行动指南。

(二)赓续中华民族奋斗传统的现实需要

奋斗精神是红色文化中的核心精神,更是植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基因。延续红色文化离不开奋斗精神这一核心,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奋斗精神。回溯华夏文明千年历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从古延续至今的奋斗精神,激励、推动着华夏儿女历经千年荣辱辛酸依旧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维系国家、民族的根本。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最具有凝聚力、鼓舞性的一部分,对于调动全体人民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指示:“要寻根溯源、正本清源,传承红色基因,不忘本、不迷途,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营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面对艰难险阻、惊涛骇浪,青年一代需要汲取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苦干实干,用奋斗创造未来。

(三)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

中华民族是在艰苦奋斗中成长、壮大并发展起来的,奋斗精神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演变之中。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千年未有之大变革,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艰苦奋斗精神的指引下从各种磨难中挣扎过来,才得以迎来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演变。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华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但梦想终究不是空想,更不会自我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在伟大复兴征程中,决不能抱有一劳永逸的懈怠心理,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以奋斗精神打造亮丽青春。将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厚植红色爱国情怀,激发个体奋斗精神,是引导青年将个人理想与伟大复兴中国梦相统一、以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的现实需求。

(四)应对外部各种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和保障。“越是功成名就时越要做到居安思危,要牢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4]当今世界面临的不确定、不安全因素越来越多。在这一背景下,弘扬红色文化,践行奋斗精神,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培育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极为必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奋斗精神培育,能够有效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负面思想对青年大学生的侵蚀。青年一代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期,面对真伪难辨的信息,容易受到外来错误思想的影响和腐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证好意识形态领域的纯洁性和独立性,高扬红色文化,培育新时代奋斗精神,在艰苦奋斗中站稳中国文化立场,坚决抵制外来敌对思想,使新时代大学生能够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奋发有为的实际行动应对各类外部风险。

三、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实践逻辑

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要发挥弘扬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主导作用,通过教育、实践、制度三方面联合发力,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细、落实[6]。

(一)创新“红色文化+奋斗精神”理论教育体系,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奋斗精神的培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容之一,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来源。将红色文化融入奋斗精神培育,必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使二者有机结合。

系统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实现奋斗精神的“知、情、意、行”转换。深入挖掘课程内涵,适应学生需求特点,彰显红色文化的“奋斗性”特质。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注重从过去与现在、集体与个人、理想与实践等方面讲清讲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剖析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彰显当下“时代新人”奋斗的重要性。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说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奋斗历程,以奋斗传统、奋斗历史感召新时代大学生做奋斗者。同时,结合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深入理解奋斗精神的内涵,有侧重地在教学重点中突出“奋斗”主旨。例如,在教学全过程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在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融入红色文化的主旨要义,准确做好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辅以红色史料,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趣味性。此外,不同高校可因地制宜,挖掘当地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点的奋斗精神培育校本课程,实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益补充。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的意识形态[7]。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课堂实践与户外调查,引导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纪念场馆,开展与红色文化和奋斗相关的调查研究,发挥学生在知识接纳、情感转化、行动实践等方面的主体性,以适应信息时代“接地气”的内容,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

(二)搭建“红色文化+奋斗精神”实践平台,拓宽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育人途径

社会实践是连接理性认识与现实行为的纽带,理论认知要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升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要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同发力,拓宽红色文化融入奋斗精神培育的途径。

打造红色文化参观体验研学实践平台,让大学生感知奋斗精神,习得奋斗本领,践行奋斗目标,构建“学习+观摩+体验+实践”平台。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实地资源,广泛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悟感受奋斗精神,增强奋斗本领。在参观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奋斗历史,获得情感升华与精神洗礼。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创作实践精品项目,弘扬红色文化,增强奋斗精神培育的渗透力。开展红色题材的文学作品创作、舞台话剧展演、书法艺术创作等,引领大学生回顾峥嵘岁月,感受艰难奋斗历程。营造浓厚红色文化氛围,增强红色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感与奋斗精神的强大感召力。打造体验、传播、践行红色文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实践中学会“接力奋斗、共同奋斗”,树立奉献观念,感受奋斗使他人受益的快乐。打造红色文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挖掘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挑战杯”红色专项活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将创新创业与公益服务相结合,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练就奋斗本领。

(三)构建“红色文化+奋斗精神”网络思政教育模式,优化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网络环境

网络新媒体具有传播的快速性、内容的包容开放性、形式的多样生动性、交流的互动性等特点,给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奋斗精神的培育带来了挑战与机遇。要立足学生思想特点和网络传播特点,建立融合红色文化与奋斗精神培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丰富载体更新话语,打造新媒体矩阵,将红色文化高扬在网络全平台全场域。在微信、微博、抖音、QQ等各类网络媒体上建立宣传平台,提高红色文化融入奋斗精神培育的网络覆盖面,提升内容矩阵的影响力。采用当代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叙述方式,提升红色文化内容的吸引力,运用微视频、网络歌曲、网络漫画、交互式游戏等提升内容的吸引力和教育的亲和力,制作形式多样、易于被青年学生接受认可的作品,将红色文化与奋斗精神隐含其中。建立科学权威的红色文化教育平台,搭建内容全面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库。建立智能数据库对红色文化进行分类整合,打造精确权威的教育素材资源库。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等打造线上红色文化展览馆,增强红色文化与奋斗精神培育的互动体验感。运用大数据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和评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化,满足学生个体化、发展性需求,打通思政教育的“最后一公里”[8]。

红色文化与奋斗精神同根同源。弘扬红色文化与培育奋斗精神同向同行、互助互补,二者在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均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二者的有机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实践,对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红色文化涵养奋斗精神,以红色文化激发奋斗活力,以红色文化助推奋斗实践,最终将奋斗精神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源动力”。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培育红色
红色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红色在哪里?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追忆红色浪漫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