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基于某农业大学1399名大学生的调查
2021-08-12武路广
武路广
(山西农业大学 农业经济管理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近年来,随着学业、就业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增大,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不断凸显[1-2]。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大,他们在入学和就业的时候都会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容易产生心理问题[3]。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最受影响的就是学业。学业成绩的表现既可以造成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又受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影响[4]。但是,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业成绩之间具体如何相互影响尚不明晰。目前,研究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论文相对较少,内容也较陈旧,而且学者们在做相关研究时研究对象多集中于某一年新入学大学生群体,因此研究结果只能解释这一级学生的相关表现,或只研究了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业成绩的短期影响,而长期影响则鲜有人关注[5-10]。因此,为了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本文对某农业大学某学院连续三个年级学生同期心理健康状况和其大学期间两个时间维度学业成绩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相关性研究,以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业成绩之间的一般规律,分析刻画不同成绩群体的总体心理特征,为高等农业院校或其他相关高校准确高效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提高大学生学业成绩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某农业大学2018届至2020届连续三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届539人,2019届525人,2020届335人;男生563人,女生836人。采用网络问卷集中自填和查询文献与相关数据库等方式进行调查,总计调查1420人,剔除无效问卷和成绩数据缺失者,有效调查1399人,有效率为98.52%。
(二)研究方法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选取学生入学时集中网络施测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数据。该量表有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共分为10个因子,分别反映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总均分=总分÷90,阳性项目数是指被评为2—5分的项目总数。总均分、阳性症状数或因子均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学业成绩评估选取学生入学第一学年所有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成绩均分(以下简称成绩均分)和学生大学期间所有必修课的平均学分绩点(以下简称GPA)两个数据。成绩均分分组根据第一学年平均成绩分数进行分组,平均成绩小于或等于70分为绩差组,大于70分且小于或等于80分为中间组,大于80分为绩优组。GPA分组根据学生大学期间总GPA分数进行分组,小于或等于2.5为绩差组,大于2.5且小于或等于3.5为中间组,大于3.5为绩优组。
(三)统计处理
二、结果
(一)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性分析
1.不同性别大学生SCL-90与成绩均值比较。对不同性别大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女大学生在SCL-90中的总均分、阳性症状数、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恐怖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均高于男大学生;在躯体化、敌对、偏执和其他等4个因子均分上男生高于女生。其中,在恐怖因子均分上男女生差异极显著(P<0.001),在其余因子均分上差异均不显著,说明男女大学生在除恐怖因子外的其他心理状况方面相近。在成绩均分和GPA上男女生差异都极显著(P<0.001),女生成绩明显优于男生,详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与学业成绩均值比较
2.不同成绩均分组的SCL-90各因子差异分析与多重比较。对不同成绩均分组大学生的SCL-90各因子和总分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结果表明,绩差组同学除其他因子均分高于绩优组和中间组的同学外,总均分、阳性症状数和另外9个因子的均分均低于绩优组和中间组的同学;中间组各个因子的均分均介于绩优组和绩差组之间。其中在阳性症状数以及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3个因子上各组间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在恐怖因子上差异极显著(P<0.01)。事后多重比较得知,在阳性症状数方面,成绩均分绩差组显著小于中间组和绩优组;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成绩均分绩差组显著小于绩优组;在焦虑因子上,成绩均分绩差组显著小于中间组和绩优组;在偏执因子上,成绩均分绩差组显著小于绩优组;在恐怖因子上,成绩均分绩差组显著小于中间组和绩优组,详见表2。
3.不同GPA组的SCL-90各因子差异分析与多重比较。对不同GPA组大学生的SCL-90各因子和总分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结果表明,不同GPA组在总均分、阳性症状数和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6个因子上的均分由高到低顺序为:绩优组、中间组、绩差组。其中在恐怖因子上各组间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事后多重比较表明GPA绩差组显著小于中间组和绩优组。在躯体化、抑郁、其他等因子均分上则是绩差组大于中间组和绩优组,但差异都不显著,详见表3。
(二)学业成绩、性别与SCL-90各因子相关性分析
将成绩均分、GPA、性别与SCL-90各因子等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性别与SCL-90的恐怖因子存在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成绩均分和GPA分别与人际关系敏感、焦虑2个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与恐怖因子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详见表4。说明学生成绩越好在SCL-90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3个因子方面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表2 不同成绩均分组的SCL-90各因子差异分析与多重比较
表3 不同GPA组的SCL-90各因子差异分析与多重比较
表4 学业成绩、性别与SCL-90各因子相关性分析(r)
(三)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业成绩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以成绩均分为因变量,以性别、SCL-90各因子等相关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式的显著变量共有6个,对大学生成绩均分的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性别、偏执、敌对、其他、焦虑、抑郁,共同解释成绩均分变异的16.6%,详见表5。性别、偏执、焦虑可以显著正向影响成绩均分,敌对、其他、抑郁可以显著负向影响成绩均分,其中性别因素对成绩均分的影响较心理因素大。
以GPA为因变量,以成绩均分、性别、SCL-90各因子等相关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式的变量为成绩均分和性别,没有SCL-90因子入选回归方程。成绩均分和性别均显著正向影响GPA,共同解释GPA变异的76.3%,详见表6。
表5 心理健康状况对成绩均分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表6 心理健康状况、成绩均分对GPA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三、讨论
(一)大学生性别和学业成绩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女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的恐怖因子上显著高于男大学生,说明高等农业院校的女生在日常活跃和交往沟通等方面表现与男生相比较为欠缺。女大学生在总均分和阳性症状数上高于男大学生,说明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但差异并不显著。也有研究认为女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的多个方面表现都显著差于男大学生[2,10],这可能与被测群体不同或使用的心理测试量表存在差异有关。在学业成绩方面,女大学生学业成绩显著高于男大学生,表明性别是影响大学生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与贾勇宏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5,10,11]。这可能是由于女生比男生更细心,更有耐心和自制力,能够专注于学习,或会在学习上花更多的时间,从而有更好的学业成绩表现。因此,高校应该更加关注男大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学业成绩,根据性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业指导工作,提高整体学业成绩。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第一学年成绩均分的关系
本研究对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入学心理健康状况和第一学年成绩均分的相关分析表明,绩差组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优于中间组同学,中间组同学优于绩优组同学,只有在其他因子方面绩差组同学表现不如绩优组和中间组的同学。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和偏执4个方面绩优组同学显著高于绩差组的同学,说明适当的心理应激有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6]。成绩高的同学可能睡眠饮食比较有规律,有时间紧迫感容易紧张焦虑,也更争强好胜,能够专注学习,但与人相处可能较为敏感多疑,不爱出行和交往,有一定的社交恐惧。而成绩差的同学则相反,可能睡眠饮食不够规律,对学习专注不够,随遇而安,容易满足,但有更融洽的人际关系,喜欢交流沟通。以成绩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式的显著变量有5个SCL-90心理因子,说明心理健康状况对第一学年成绩均分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心理健康状况是会影响学业成绩短期表现的。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大学期间GPA的关系
从本研究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GPA的影响比较复杂,在总均分、阳性症状数和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绩优组和中间组表现不如绩差组,其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3个因子与GPA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心理健康状况与GPA也存在一定联系,适当的心理应激可以长期影响学业成绩的表现。但是以GPA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进入回归方程式的显著变量只有成绩均分和性别,成绩均分和性别可以显著正向影响GPA,对GPA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没有SCL-90心理因子入选回归方程,说明仅仅通过心理健康状况来评估和预测GPA是不够充分的或者说心理健康状况对GPA的预测作用微乎其微。但是,学生第一学年成绩均分越高预测大学期间的GPA就会越高,符合GPA的运算逻辑,而心理健康状况对成绩均分又有一定影响,表明心理健康状况可能是通过成绩均分间接对GPA产生影响。在性别方面,因为女生第一学年成绩均分和GPA显著高于男生,而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男生相比又受恐怖因子的显著影响,因此,学业成绩与性别的显著相关也可能是由于心理健康状况的中介作用造成的,说明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业成绩的长期表现可能存在间接影响。
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短期和长期的学业成绩表现都有一定影响,短期的学业成绩对长期学业成绩的表现还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因此,高校要特别重视大学生的新生入学教育,在学生一入学就要及时进行心理健康筛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个性化心理健康辅导等方式来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对不良行为进行约束,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心理应激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虽然通过研究发现了一些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业成绩的规律,但是这些规律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其他群体。对比其他学者的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的被试群体中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不同,有的群体中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学业成绩表现越好[7-8],有的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稍差的反而学业成绩表现更好[6,10]。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会受到自身或周围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而且用来评估心理健康状况的角度和维度很多,用不同的量表或相同的量表在不同时间进行测试结果不尽相同。因此,目前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某一特定类型人群中,想要获得相对完善能够普遍适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业成绩的理论模型难度较大,还需要继续进行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