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可视化分析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研究综述

2021-02-13黄月玲刘梓汐

广西民族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民族文化

黄月玲 刘梓汐

【摘 要】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1990~2021年收录文献为样本,对国内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研究在2002年后发文迅速增加,但研究学者团队和机构合作整体情况较弱。研究热点主要围绕民族地区旅游、民族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产业与民族文化资源、文化旅游开发、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等。总体研究内容广泛,却还没有形成系统。未来在围绕民族地区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新转化、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热点问题基础上,可加强中观、宏观层次经济学问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旅游;文化旅游产业化;可视化分析

【作 者】黄月玲,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梓汐,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6-0172-0009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并指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再次强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见,文化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文化产业化发展是我国未来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承载着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是民族群体的民族历史、民族遗迹、民族神话、民族宗教、民族文学、民族艺术、民族心理、民族习俗、民族建筑、民族居住地独特山川風貌的总称[1]。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是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构成内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繁衍演变。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是结合我国民族地区各类文化,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者开发各民族文化资源,实现各类民族文化的旅游市场开发利用、产业化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化发展,是民族地区挖掘区域经济资源优势,实现民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路径。早在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就指出了“积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和“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鼓励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1原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强调:“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加快文化产业发展”2,这些政策意见都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明确指示。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一直相对落后,但民族特色文化丰富,21世纪以来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实践中具有比较优势,成为民族区域支柱产业。但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作为我国民族文化多样化开发的重要板块,遵守市场和经济规律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利用和发展仍比较滞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经济效益与竞争力不强。因此,对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的研究现状特征、主要内容,借助CiteSpace信息可视化图谱对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进行回顾总结,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推动该领域理论研究,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产业化利用,落实党中央关于国家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可视化图谱分析

国内对少数民族文化及旅游产业研究经历了较长的理论积累,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其发展动向,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整理和总结,使用CiteSpace的数据分析功能,展现关键词、作者、机构等结构谱图,挖掘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主题研究的动态、热点和趋势等信息。通过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可对我国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有更直观的了解,为针对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切实科学的参照。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本文可视化图谱数据构建文献来源于CNKI数据库。通过数据库高级检索功能,以主题“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为检索条件,不限定文献发表时间,共检索出743篇文献(检索日期为2021年4月4日),手动删除报刊及新闻、会议通知信息以及与主题文献研究相关性低的期刊文献,最终检索出522篇文献,将其作为文献研究的样本,并将有效文献进行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研究。

2.研究方法。CiteSpace软件分析方法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是CiteSpace的文献共被引、共词网络以及作者共被引功能,通过对研究文献生成的高频节点、聚类知识群等图谱进行解读,能对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研究趋势进行探测。[2]23~24本文借用该软件生成的文献研究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的可视化图谱对筛选的522篇文献进行分析和综述,以期明确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的研究现状、特点与趋势。

(二)生成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1.研究的主要机构和团队。CiteSpace生成的机构合作共现图和作者合作共现图是研究合作网络图谱的两个主要内容,可了解研究该领域的学者及主要发文机构。将已筛选的数据导入软件,得到研究机构合作共现图(图1)和作者合作共现图(图2)。图谱中,连线表示相互之间有合作,距离和位置展现了其合作群组特征,节点文字大小表示发文量,线段粗细与合作紧密程度呈正比。据图1显示,吉首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主题研究领域发文数量相对较多,但总的发文数量不大。研究其特征可见,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相关研究主要以高校为主且以民族类高校或民族地区高校为主,体现了研究机构属性和地域特征对民族文化研究的相关性较高。其次,图谱研究结构较为分散,图谱形成的节点间连线也较少,说明该领域不同研究机构未形成紧密的合作网络关系,大多数研究机构围绕该主题发文量少,体现出研究深度度不够,未形成系统研究。

通过作者合作共现图(图2)可以察看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及作者合作情况。由图可见:该领域系统研究和具有影响力的文献研究作者少,研究比较突出的作者代表有张曼婕、吴显义、王兆峰等。相关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如张曼婕的研究主要涉及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关注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以及产业集群、产业政策研究等;王兆峰主要研究民族体育文化,民族村落文化等旅游发展以及民族县域旅游资源效益;吴显义则主要研究了侗族文化中音乐、歌舞、建筑等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困境,村寨建设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关系等。如果研究领域内存在相对紧密的合作团队,有利于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深化,从图谱整体来看,该领域合作研究并未形成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的代表性研究团队。可见该领域的研究学者众多,但大多数研究处于独立状态,彼此之间联系交流和合作不强,该领域的研究泛而不深。

2.关键词图谱分析。关键词聚类图谱能够展示研究领域的中心内容,了解民族文化产业领域研究关注的核心和热点。

(1)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分析

由于关键词的聚类、共现知识图谱能够体现所研究领域的热点、结构和范式,因此,在关键词知识图谱的基础上,采用对数似然率算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形成了该领域关键词聚类图谱(图3),其中,数字越小,表明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越多,每个聚类是多个紧密相关的词组成的,在这个网络中需要注意两个数值Q和S值,Q(Modularity)为聚类模块值,S(Silhouette)为聚类平均轮廓值,两个数值表征聚类的好坏,一般认为:Q>0.3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S>0.5聚类是合理的,S>0.7意味着聚类结果具有说服力。从图谱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Q值=0.6339,S值=0.8442来看,说明图谱聚类结构显著,聚类结果令人信服。

其中依据对数似然值最大的五个标签词,得到国内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文献聚类群如表1所示。由图3和表1可见,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关键词聚类形成了旅游产业、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文化、文化与旅游、旅游业、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旅游共7个聚类群,相关研究关注民族地区、融合发展、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旅游区、产业互动、模式等。

(2)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关键词共现图谱可以直观反映文献主题的研究内容,有助于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CiteSpace对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主题文献绘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4)显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主题研究的关键词网络节点N=64个,连线E=102条,网络密度(Density)0.0506。说明围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研究较为广泛,结合关键词频率(Frequency)和中心度(Centrality)统计,对频次高于20的重要关键词进行排序得到表2,由图4和表2显示,“民族文化”“旅游业”中心性和频率最高,对其他关键词具有引发和辐射作用,围绕民族文化产业的研究,引发频次和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为旅游产业、民族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产业,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等,是该领域关注的中心和热点。

二、研究主题热点与中心内容综述

从产业功能上着手,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是将人们对民族文化尤其少数民族文化需求转化为旅游过程和体验中的文化消费,进而以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品和特色文化服务的方式,实现其少数民族文化的经济效益。[3]李锐(2002)研究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化时指出“云南民族文化的发展应当根據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走独特发展道路,对于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民族地区,应优化民族文化资源配置,培育民族区域文化产业化体系”[4],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方向。罗明义(2009)认为民族特色文化已成为民族地区最活跃的经济要素,旅游产业化是民族文化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各类民族文化如民族服饰、饮食、建筑、歌舞、技艺等旅游产业化创新转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点和生长点。通过整理图谱和结合文献内容,总结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研究主要领域和中心内容集中在如下方面。

(一)民族文化旅游及产业化研究的范畴

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和归纳,认为民族文化旅游、(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少数民族旅游、少数民族专项旅游、民族民俗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村、民俗旅游村寨、民俗特色旅游、生态博物馆等概念都属于民族文化旅游。[5]旅游业被认为是改变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状态的主要途径,成为我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或旅游产业是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利用的主要领域。国务院战略部署也指示:“加大力度支持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快速发展”“把旅游业培养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产业”,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多年平均增速10%以上。因此,相关研究在关注民族地区或民族文化资源整理的基础上,多涉及民族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利用价值,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与保护、可持续发展。围绕民族文化对不同地域的旅游开发利用、旅游价值分析展开研究,如潘定智(1993)对“贵州”,石志兵(1994)对“海南”,杨虹(1996)对“昆明”。总体来说,倾向于少数民族资源的旅游业开发利用对促进民族经济有很大的作用。[6]

(二)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是民族文化在旅游产业化实践中市场和供求关注的核心内容,多从开发利用、设计、规划角度研究民族地区文化或各类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服务与旅游商品的开发与生产,或结合具体地区的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进行旅游产业利用、开发研究。代表性研究如黄少辉(1989)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线对海南岛少数民族专项旅游的开发研究;罗明义(1999)对开发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业的研究,提出应开发民族歌舞、节庆、旅游商品、民族博物馆、民族风情园等产业化形式。廖杨(2005)从人类学角度结合旅游工艺品开发探讨了民族文化的商品化,2015年又从产业视角对壮族地区“花山文化遗产”提出了“三维一体”产业体系打造;闫愆仟(2018)以广西壮族织锦为例,研究了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的区域产业化。

(三)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较多着眼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以歌舞、礼仪、节庆、服饰、餐饮为核心元素,与旅游融合开发满足游客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对民族文化的消费。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证研究逐渐增多,如对新疆(金璐,2012),对云南大理(陈修岭,2019),贵州黔东南州(李艳琼,艾双双,2019),侗族(吴忠军,2011;刘沛林,2014),苗族(吴建国,2010;胡艳丽,2013)等。研究角度和内容主要涉及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战略(黄伟先,2012),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开发的模式(陆军,王林,2006;漆亚莉,2018),制约瓶颈(范玉刚,2007)等方面探讨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路径与策略。

(四)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

以民族地区和各类民族文化为对象,围绕民族文化产业化的旅游市场,发展模式与路径,绩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较为丰富。

1.产业化市场研究

旅游者是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的消费主体,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应遵循市场规律,满足游客需求与消费。相关学者研究多从游客体验、游客满意度角度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如丘韬英(1994)对湖南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品的市场需求进行了分析和预测;陈曦(2006)对黑龙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及市场定位进行了战略分析;白雪(2012)基于游客体验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发展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比较;陈刚,白廷斌(2012)采用工商人类学研究方法,对云南和四川交界的泸沽湖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市场和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寻求市场上各种文化背景的突出特征及驱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方法,促进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开发。

2.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模式

不同地域、类型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模式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张婷婷(2007)以《印象刘三姐》和《走进花山》为例研究了广西文化旅游产业运作模式并进行了比较研究;毕丽芳(2013)以大理、丽江为例研究了地域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潘文焰(2015)基于“人口产业”分析视角,研究了节事旅游资源的创意性开发和产业融合,并提出了节事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属地化”和“飞地化”模式;赵玉崟等(2019)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提出了民族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运营模式、文化品牌模式及产业集群模式发展思路;李天翼等(2018)总结了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西江模式”样本;贺晓(2018)研究了民俗工艺文化产业管理模式及优化;陈修岭(2019)研究了云南大理各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与政府助力下的旅游产业模式模型。

3.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绩效研究

方远平与文南熏(2000)对地域民族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地域民族文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研究涉及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评价,发展效益及与地方经济的关系等。如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对民族县域(夏琼,2003)、民族地区(金毅,2004;李霞林,2005)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关性研究;谢红雨等(2014)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了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效益与国内旅游产业效益的关系及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周小飞等(2010)以重庆酉阳土家族民族文化为例探讨了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化与民族经济的发展;黄娅(2012)从文化经济协同發展视角,构建并评价了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廖铭(2017)以连南瑶族自治县和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例开展了瑶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绩效研究。

总体来看,近30年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主题研究领域,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产业、旅游产业融合一直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与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保持密切相关。近年来,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民族文化创新转化、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仍然是当前和未来研究关注的热点,并与品牌、历史文化遗产、民族特色文化、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乡村振兴等关键词联系紧密,反映了这些主题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性。

三、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主题阶段性研究与演变特征

从主题文献研究数量来看,2002年前的研究总量较少,2002年后发文量逐渐增加,快速增长峰值主要出现在2009年、2014年和2016年,之后有所下降(见图5)。

关键词突现度可以反映一段时间内影响力较大的研究内容,通过研究主题的关键词突现图谱(图6)可以进一步了解一段时间内的热点研究领域和该领域阶段性特征。结合主题研究文献发文量和关键词突现图谱,在时间序列上大致可以将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见图6)。

第一阶段,从1990年到2000年。研究文献较少,这一阶段以旅游业和旅游产业研究为基础,民族文化的资源是研究关注的核心。结合民族地区和民族文化进行旅游资源整理,与我国在政策和实践上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内旅游的兴起密切相关。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国内经济加速发展为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1992)及《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1993)等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开始关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整理和旅游业发展研究,但研究数量少且内容比较浅。

第二阶段,2001-2016年的研究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并就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以及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关系等文化和旅游关系的政策框架做出规定,进一步激发了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产业相关研究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整理基础上,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开发前景、旅游利用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研究快速增加,并在2009年进入首次峰值。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2014年《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国家层面的战略指导、政策意见促进该时段实践和研究快速发展,说明我国的政策主导和推动对研究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研究热点从单纯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和发展转向对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中文化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旅游产业融合创新业态等。

第三阶段,2017年以后,主题发文数量有所下降,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是热点领域,突出旅游产业中的文化特征,关注文化产业质量、品牌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201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文化为魂,旅游为体”,通过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手段,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类型和供给方式,培育旅游市场品牌,让更多文化资源发挥作用,这一系列政策,强化了对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深入研究,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路径、对策等领域的实证研究更为丰富。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文化旅游产业无疑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产业,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主题研究也相应下降明显。

四、总结与展望

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反映,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是积极落实国务院“把旅游业培养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产业”和“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部署,助推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民族地区旅游研究关注的重要领域。

总的来说,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主题近30年的研究呈现如下特点:第一,该领域的研究并未形成联系密切的學术合作团队,总体研究较为分散,集中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的角度发文较多和影响力较大的学者较为缺乏,研究力度和深度不够。第二,从发文机构来看,一些研究机构对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较为关注,但对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的经济视角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各研究机构受区域限制,未形成紧密的学术合作网络,因此也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研究体系。第三,研究方法上,以定性研究为主,其中以民族旅游地或某类型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案例和实证研究较多,定量研究方法主要见于旅游产业效益和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方面。第四,从研究内容上看,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围绕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2000年前主要关注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业化开发和价值研究,2000年后,着眼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类型的旅游产业开发作用、意义,各类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模式、路径、策略等,2009年后,围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快速增加,相关研究与文化旅游产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及旅游产业和产业融合密切相关。多探讨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瓶颈,而旅游产业化发展必要性,发展路径与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泛泛而谈较多。总之,我国学者比较关注民族文化经济与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及保护、模式、路径等非经济层面的问题,研究范围较广。现有研究对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但学科交叉、理论指导和深度研究普遍较为欠缺,没有形成全面的研究系统。

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涉及社会、文化、经济的综合话题,一直以来,在学科研究和角度上,主要以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居多,从经济学、营销学角度研究较少,今后需要发挥多学科研究优势,结合实践需要,重视学科交叉领域研究,加强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理论和角度的研究切入点。加强研究热点领域如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文化旅游产业品牌、产业链、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深度研究。重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本、文化经济市场运作、民族文化资源产权及产业化条件的市场要素等经济问题,关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的市场主体与产业绩效等相关研究。在研究范畴和对象上,加强中观层面的民族文化产业集聚、产业链、产业组织研究;宏观上关注适合我国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管理模式,重视经济、文化、产业政策对民族文化和产业化的政策促进与机制保障,促进新时期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此外,除了结合具体民族、地区的案例开展实证研究,在信息化技术时代,应加强与信息技术和新媒体融合与应用,在实践中指导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宣传等。

参考文献:

[1] 高万能,李瑞熙.论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创新[J].贵州民族研究,2005(3).

[2] 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第二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

[3] 王崇峰.试论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及其经济价值[J].经济研究导刊,2016(22).

[4] 李锐.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化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4).

[5] 吴必虎,余青.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民族研究,2000(4).

[6] 潘定智.贵州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J].贵州民族研究,1993(1).

[7] 胡北明,黄俊.中国旅游发展70年的政策演进与展望——基于1949-2018年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8] 李先跃.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趋势 ——基于 CiteSpace 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19(12).

[9] 李先伦,金一兰,张海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研究[J].经济纵横,2016(12).

[10] 韩美群,王利平.文化、经济协同演变与文化产业成因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1] 潘文焰.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路径与模式研究——基于“人口-产业”分析视角[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2).

[12] 丁智才.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4(6).

[13] 黄娅.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基于文化经济协同发展的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2(1).

[14] 熊正贤,杨艳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民族学刊,2011(1).

[15] 陈剑,李忠斌,罗永常.特色村寨民族文化产业业态创新与高质量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20(4).

RESEARCH REVIEWS ON ETHNIC CULTURE TOURISM INDUSTRIALIZATION BASED ON VISUALIZATION ANALYSIS

Huang Yueling, Liu Zixi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documents taken on by CNKI from 1990 to 2021 as samples, carrying out visualized analysis on the literature of domestic ethnic culture tourism industrialization.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on studies of ethnic culture tourism industry has increased rapidly after 2000, and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research scholar teams and institutions is still relatively weak. The popular research themes mainly focus on ethnic region tourism, ethnic culture tourism,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and etc., which has been closely related to ethnic culture resources,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Although the overall research content covers a wide range, it has not formed an integral research system. Future research, focusing on ethnic regions and ethnic culture, will continue to study cultural creation industries, cultural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It should also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 meso-level and macro-level economic issues.

Keywords:Ethnic culture;ethnic tourism;cultural tourism industrialization;visualized analysis

〔责任编辑:农世杰〕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民族文化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