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探讨
2021-02-12刘增力柳亚男刘超明蒋亚芳杨袁木苏雅丽
刘增力 马 炜 蔺 琛 柳亚男 刘超明 蒋亚芳 杨袁木 苏雅丽
(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北京 100714;2. 广东省林业局, 广州 510145;3. 广东省韶关市接待服务中心, 广东韶关 512432;4.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广州 510520)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我国自然保护地领域的重大改革,也是建立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模式[1−2]。自然保护地是指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3]。自然保护地作为自然生态空间最重要、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其保护建设不仅是保障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提供生态服务、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系统地开展自然保护地建设意义重大[3−5]。随着自然保护对象的扩展和变化,近年来国际上对自然保护地管理分类有了进一步的优化[6],国内学者基于我国自然保护地现状开展了大量关于国家公园设立和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的研究[4−5,7−9],对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10]。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水热条件良好,自然资源禀赋优越,拥有的森林、湿地、红树林和海洋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地质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都具有较高的自然保护价值[11]。作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地诞生地和唯一的自然保护区建设示范省,广东从自然保护地划建到政策资金支持、机构队伍建设均给予了积极的保障,为广东全省的自然保护地发展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工作基础。但是,广东省自然保护地同样存在交叉重叠、破碎化和保护空缺等普遍问题,特别是在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的国土开发强度高、人为活动范围大的背景下,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亟待调整优化[11−13]。
在广东省自然保护地经历60多年发展和建设之际,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广东省发布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4−5,14−17],本文研究广东省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布局规划,充分对接广东自然保护地建设需求,突出国家公园设立和优先保护重点区域,从系统化角度科学构建广东自然保护地体系,为逐步推进广东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成果,也为制定广东自然保护地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提供参考。
1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现状
1.1 数量和面积概况
截至2020年年底,广东省共有批复自然保护地1 361处,批复总面积306.72万hm2,占全省陆海总面积的12.54%。因受技术、管理、自然和人为等因素影响,部分自然保护地缺少或者界线无法完全落地上图,实测经纬度坐标和落图面积与批复不符。本文通过初步勘测调绘,修正或补充部分自然保护地界线并全部矢量化后,形成广东自然保护地矢量数据库,再利用矢量数据计算得到图斑总面积为296.42万hm2(含交叉重叠面积)。
1.2 分类情况
广东自然保护地有7种类型,其中,森林公园(710个)、自然保护区(377个)和湿地公园(217个)3种类型数量,合计1 304个,占总数量的95.81%;其他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海洋公园和石漠公园数量较少(合计57个仅占总数量的4.19%)。同时,自然保护区面积166.74万hm2为最大,占总面积的56.25%;森林公园面积93.78万hm2次之,两者面积合计260.52万hm2占总数量的87.89%,其他4种类型自然保护地面积合计35.90万hm2占总数量的12.11%。
1.3 分级情况
广东自然保护地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4个级别。其中,市、县级自然保护地在数量上为主体,两者数量合计1 089个,占广东全省总数量的80.01%;两者的面积合计150.93万hm2,仅占总面积的50.92%。省级自然保护地数量较少,面积较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数量最少95个,仅占总数量的6.98%,面积占比却达到23.77%。整体而言,广东自然保护地数量和面积随级别上升分别呈现下降和上升的特点(表1)。
表 1 广东省不同类型、级别自然保护地数量和面积现状Table 1 Number and area of different types and classes for the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in Guangdong
1.4 主要成效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基本设立于省内生态区位重要、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对于粤东凤凰-莲花山区、粤北南岭山区、粤西云雾山区、珠三角东部坪天嶂、花都-从化北部山脉、天露山区、南部近海水域和海岸带红树林等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构建和重要生态节点提供了卓有成效的保护。广东省自然保护地数量较多,尤其是市县级自然保护地的数量庞大,但是在设立论证时相对随意,交叉重叠严重。高级别的自然保护地(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地)虽然数量较少,但是面积较大,而且完整性水平较高、管理较为规范,在区域自然资源保护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同时,自然保护区面积最大、数量仅次于森林公园,涵盖了森林、湿地、海洋、野生动物和地质遗迹等类型,在整个自然保护地体系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图1)。
图 1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分布现状Fig. 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in Guangdong
1.5 主要问题
广东自然保护地同样存在一些问题:1)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自然空间交叉重叠,一地多牌,导致保护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性,制约了保护管理水平与保护效率;2)按照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设立的自然保护地,加上行政区域的分割,造成自然保护地破碎化、孤岛化和保护管理分割等问题突出;3)顶层设计不足,对各类保护对象的保护不够完善和系统,高保护价值区域存在缺失,自然保护地还未形成合理完整的空间网络;4)积累了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面临着许多的现实矛盾冲突,存在城镇建成区、永久基本农田、人工集体商品林、矿业权、村庄和开发区等近50多万hm2,涉及300多万人口。
2 自然保护需求识别
2.1 主要保护对象
结合全国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和广东省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等阶段性研究成果[12,18−20],确定广东省自然保护领域的主要保护对象,并划定重要保护区域。
2.1.1 自然生态系统
主要包括森林、湿地和海洋3种类型,具体为:1)森林生态系统。包括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5种森林生态系统类型。2)湿地生态系统。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资源调查显示,广东省湿地类型包含沿海滩涂、内陆滩涂、红树林地、盐田、沼泽地、森林沼泽、沼泽草丛、灌丛沼泽18.5万hm2,另有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和水库水面总面积93.3万hm2。其中,红树林总面积约为1.2万hm2,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40%以上,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3)海洋生态系统。广东省岸线漫长、岛屿港湾众多、大陆架广阔,拥有全国保存最完好的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3大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具有热带暖水性特征,是南海大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1.2 野生动植物
主要包括陆生野生动植物和海洋生物,具体为:1)陆生野生植物。野生植物种类数量居全国第四位,有高等植物336科2 246属7 998种。其中,苔藓植物691种,石松类和蕨类植物594种,裸子植物69种,被子植物6 644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57种。2)陆生野生动物。记录有陆生脊椎动物1 018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54种,由林业部门管理的共计188种(一级42种、二级146种),列入《广东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46种。3)海洋生物。沿海浮游生物的种类超过900多种,底栖生物100余种,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超过400种,记录有鱼类1 064种、海兽类17种、虾类135种、头足类73种以及少数海龟和海蛇,并且包括中华白海豚、绿海龟、文昌鱼、黄唇鱼、珠母贝、龙虾等典型珍稀濒危物种。
2.1.3 自然遗迹
以地质遗迹为主,系统完整、规模大、数量多、品质高,共有169处地质遗迹,包括世界级地质遗迹2处、国家级地质遗迹43处、省级地质遗迹124处。其中,韶关丹霞山和湛江湖光岩两个世界级地质遗迹,在全球具有代表性,具有较高的地质科学价值。
2.1.4 自然景观
主要包括森林、湿地和地文3类景观。其中,1)森林景观。热带季雨林、红树林、亚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地带性森林植被景观。2)湿地景观。河流、湖泊水库和瀑布景观,以西江小三峡、北江中下游三峡、新丰江水库、湛江湖光岩、从化三瀑、罗浮山白石漓等为代表。3)地文景观。典型的丹霞地貌和岩溶地貌,多样的花岗岩地貌(包含圆丘花岗岩地貌、球状风化地貌、堆积重叠地貌和海蚀地貌),以及众多出露温泉点。
2.2 重要保护区域
基于全国和广东省主体功能区、生态功能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区划和规划成果以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要求[11,21−24],结合广东省区划的公益林、重要湿地和饮用水水源地等禁止开发区域,以及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红树林、自然岸滩、重要河口、重要滩涂及浅海水域、特别保护海岛、海草床、珊瑚礁、重要渔业资源产卵场等有必要实施严格保护区域分布情况,再综合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海岸防护功能重要性和石漠化、水土流失、海岸侵蚀及沙源流失脆弱(敏感)性等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评价结果得到的生态保护重要区域,将保护等级和重要性为I级的区域划定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随后,将分布有主要保护对象的和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集中连片的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划为自然保护极重要关键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生态保护重要区域有2 093.70万hm2,其中生态保护极重要区有752.03万hm2;自然保护极重要关键区域有360.30万hm2,占生态保护极重要区比重为47.91%,其中陆域和海域面积分别为178.70万hm2和181.60万hm2,所占比重分别为49.60%和50.40%。
2.3 自然保护空缺
本文结合自然保护地现状及主要保护对象和重要保护区域分布情况评估认为,广东省自然保护空缺主要分布在南岭-瑶山-滑石山、云开大山-云雾山-天露山、九连山-新丰江水库-七目嶂、五指石-莲花山、西江汇水区、珠江水系、珠江口及雷州半岛浅海水域等地,为生态保护红线、重要湿地水域和重点公益林区范围以及其他植被覆盖率高、人为活动少、为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的区域,具有较高生态保护价值的天然林地、重要湿地、地质遗迹和海域,并属于“应保未保、应划未划”区域。同时,适当在各需要保护区域之间构建生态廊道,串联重要保护节点,完善自然保护空间网络。
3 自然保护地规划格局
3.1 资源环境条件
广东地跨北回归线,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良好,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平原、台地交错分布,粤北山区地势起伏大、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地质环境脆弱。河流大多数是自北向南流,分布有珠江、韩江和鉴江等河流,地表水资源总量分布由北向南递减。广东还拥有许多港湾、辽阔的海域和众多岛屿。根据广东全省自然资源、地形地貌和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广东省规划了“一链两屏多廊道”的国土空间保护格局[13]。
3.2 总体布局
从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生产生活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出发,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规划,划定自然保护地空间格局。广东位于东部季风区东南部,涉及华中华东丘陵平原区(长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绿阔叶林区)、华南低山丘陵区(岭南丘陵常绿阔叶林区、琼雷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和海洋生态区(南海区)3大自然保护地建设区域(及其生态地理区)[5−6]。为具体落实广东省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系统与地貌类型的代表性与生物区系的完整性,综合考虑气候、地貌、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划分具有相似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过程的自然保护分区,为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规划和建设重点提供空间布局的基础。
3.3 规划格局
本文以南岭山地、大庾岭、九连山、莲花山、云开大山-云雾山、岭南山地、西江上游山地、雷州半岛、珠江三角洲和珠江口等自然地理单元为基础,归并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等生态主导功能相同区域,再综合管理便利性和可行性,将广东省划分为五个自然保护分区:1)粤北南岭山地。包括云浮、肇庆、韶关、清远和河源5个地市,以丘陵山地为主,主要是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粤北部分,也是东江、北江、鉴江上游片区和西江流域片区的水源涵养区域,亚热带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分布规律明显。2)粤东韩江流域。包括梅州、潮州、汕头、揭阳和汕尾5个地市,属韩江流域,有罗浮山、莲花山、凤凰山穿插其间,中部为韩江三角洲,主要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3)粤西雷州半岛。包括湛江、茂名和阳江3个地市,以云开大山、云雾山和天露山为代表的山地、丘陵、台地、浅海沉淀阶地构成主要地貌,主要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4)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东莞、深圳、珠海、中山、佛山、江门、肇庆和惠州9个地市,主要以平原、台地和丘陵为主,以广佛丘陵、东岸台地和西岸水网为主构架,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代表植被类型。5)海岸及海洋带。包括广东省沿海范围及管辖海域部分,是我国东南沿海红树林重要分布区和南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22,24]。
4 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
国际上主要根据不同保护管理对象、目标和程度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以达到相应的保护管理效能[5,14,18]。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将自然保护地分为6类,在188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6]。考虑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依据自然保护地的管理目标和效能并借鉴国际经验,按照《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将自然保护地按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3类[3,5,14]。
4.1 空间布局优化
基于自然保护地现状,结合识别的自然保护需求,经科学评估后,规划在各自然保护分区新建设立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撤销部分无法实际落地、保护价值不高的自然保护地,在同一地理单元内整合重叠或归并相邻的自然保护地,再适当调整优化部分自然保护地范围,以实现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优化[5,15−16]。
4.1.1 新建设立
规划新建137处自然保护地,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自然公园、湿地自然公园、地质自然公园、海洋自然公园和石漠自然公园6类。其中,国家级有2处,分别为1处国家公园和1处石漠自然公园;规划新建6处自然保护区,均为参照省级管理地方级。
4.1.2 撤销
拟撤销142处自然保护地,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自然公园和湿地自然公园3类。其中,广东观音山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国家级,其他均为市县级自然保护地。
4.1.3 整合归并
具体包括:1)因与另一自然保护地完全重叠而规划直接转化(一对一)的自然保护地90处,总面积为9.49万hm2;2)被拆分后规划整合并入其他自然保护地(一对多)的自然保护地63处,总面积为22.32万hm2;3)由多个自然保护地规划整合归并(多对一)的自然保护地191处,总面积为21.66万hm2。
4.1.4 调整优化
具体包括:1)拟调入属于“应保未保”的保护空缺地,包括植被覆盖率高、人为活动少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具有较高生态保护价值的天然林、重要湿地和地质遗迹,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石漠化区域,以及为减少破碎或边界修整的地块,面积共计83.85万hm2;2)拟调出不具备或生态保护价值低的区域,包括存在现实矛盾冲突的城镇建成区、村庄、永久基本农田、成片人工集体商品林、矿业权区域、项目设施规划用地以及权属争议和边界修整的地块,面积共计51.73万hm2(表2)。
表 2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优化情况Table 2 Spatial distribution planning for the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in Guangdong
4.2 分区分布情况
经空间布局优化后,预计广东省有自然保护地1 078个,总面积为302.58万hm2(表3),整体呈现“中部主体多、东西两端少”的分布格局。其中,粤北南岭山地为5个分区中自然保护地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分区,规划有369个,面积为133.26万hm2自然保护地,分别占广东全省总数量和总面积的34.23%和44.04%。海岸及海洋带数量最少,面积却仅次于粤北南岭山地,珠江三角洲自然保护地面积少于海岸及海洋带而数量多于粤东韩江流域,粤东韩江流域数量和面积均少于珠江三角洲,粤西雷州半岛数量高于海岸及海洋带而面积最小。
表 3 布局规划后广东省不同分区、类型和级别自然保护地数量和面积Table 3 Number and area of the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after spatial distribution planning in Guangdong
广东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优先覆盖了粤北岭南丘陵常绿阔叶林和岩溶地貌自然景观、粤东莲花山山地常绿阔叶林和火山花岗岩地貌自然景观、粤西北云开大山-云雾山常绿阔叶林、珠江三角洲河流和河口湿地以及沿海红树林、滩岩海蚀地貌自然景观和海洋生态系统。同时,依托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逐步形成自然保护地集群,推进建设粤北山地丘陵森林、珠江三角洲湿地和海岸及海洋带3条生态廊道,完善广东生态保护网络。
4.3 分类分级体系
4.3.1 分类管理
明确广东各类型自然保护地发展定位,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科学引导各类型自然保护地建设发展[3,8−9,25]。其中,国家公园。拟新建设立岭南国家公园,主要由南岭自然保护区、韶关丹霞山自然保护区和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等16个自然保护地整合而来,对南岭和丹霞山等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且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区域实行更严格的保护。自然保护区。包括云开山自然保护区、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和惠州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等242个,以加强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以及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所在区域。3)自然公园。分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荒漠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共6类,共计835个。涵盖其他分布有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具有生态、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可以持续利用的区域。
4.3.2 分级管理
结合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自然保护重要程度,将广东自然保护地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2类[3,16]。其中,1)国家级自然保护地预计83个、70.41万hm2,以高保护价值和高完整度形成对广东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有力支撑,主要分布在粤北、海岸带红树林及海洋重要生态系统和保护物种分布区域,既是生态屏障的构成主体,又是自然保护地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核心。2)地方级自然保护地预计995个,面积为232.17万hm2,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补充,构建生态跳岛,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群网体系进一步连通。
4.4 成效评估分析
空间布局优化后,广东自然保护地陆域面积约250万hm2、占全省陆域国土面积的比重约14%,海域面积约53万hm2,占管辖海域面积的8%左右,分别涵盖了广东陆域和海域的极重要自然保护关键区域的75%以上和近25%,使全省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梳理并明确了广东自然保护地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珠江三角洲湿地、红树林、近岸海洋等主要生态系统,野生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丹霞梧桐(Firmiana danxiaensis)等旗舰物种、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珠江、韩江和鉴江等水源涵养林,以及“南岭走廊”、古驿道、“赤壁丹崖”等独特自然遗迹与自然文化景观为主要保护对象。此外,布局优化后的广东自然保护地解决了部分矛盾冲突,并基本完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后,将促进广东通山达海的生态廊道网络系统的构建,并将有效保护南岭山地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南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从而巩固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南方生态屏障”。
5 结论和讨论
本文基于广东自然保护地的现状和问题,现实考量自然保护需求,长远谋划自然保护地规划格局和总体布局,初步构建了一套类型齐全、等级分明、分布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期实现广东自然保护地严格保护、科学利用、精细管理、高效共享的发展格局。未来,广东乃至全国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发展仍会面临各类问题,有待深入探索和解决[10,16]。
5.1 完备体系构建
随着自然保护力度的增强,生态修复区域逐渐恢复,应继续识别保护空缺,挖掘广东全省自然保护潜力,再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地,探讨海洋类国家公园的设立[26]。同时,通过晋升自然保护极重要区域内的地方级自然保护地,不断优化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切实实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
5.2 完善空间分布
充分衔接国土资源调查、海岸线修测、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调整评估和各类自然资源专项调查等成果[27],修正完善自然保护地布局。同时,兼顾社会经济发展建设需要[28],科学评估后,再合理调整优化自然保护地范围,形成以主要山脉、重要水系和重点海域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
5.3 增强管理能力
提升广东全省自然保护地综合管理水平,建设机构队伍,完成勘界立标,突出规划指导,细化管控措施,在国家自然保护地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之时,制定和修订地方性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在加大资源保护强度管控的同时,提升生态产品供给容量和服务质量,筑牢广东全省生态屏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