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湿地公园资源保护与修复实现路径研究
——以松阴溪湿地公园为例

2021-02-12

自然保护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鸟类群落公园

丁 俊 张 龙

(1.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浙江丽水 323400;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杭州 311400)

湿地素有“地球之肾”“淡水之源”的美誉,是地球上水陆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独特生态系统。河流型湿地在我国湿地数量和面积上占有较大的优势[1]。例如长江经济带湿地面积1 154万hm2,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21.5%,是维持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保障[2]。河流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点是水质的维持和改善,关注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进而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3]。松阴溪是典型的山溪性河流湿地,自2017年省级湿地公园建设以来,松阴溪河流湿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科学恢复,湿地水质持续改善,常年稳定在地表水Ⅲ类水标准,并且成为自然观光和生态旅游的体验区,湿地休闲和城镇滨水娱乐活动区,区域供水安全、水质净化和水环境改善的重要场所,中华秋沙鸭保护及栖息地的关键区域,以及松阴溪湿地文化传承和科普宣教重要基地。西溪[4]、马湖[5]、康巴诺尔[6]、始丰溪[7]、箐花甸[8]等诸多国家湿地公园开展了相关保护与修复研究,通过调查获取湿地生物资源的现状,进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修复方案和措施[9]。本文对湿地植被类型、维管束植物种类、脊椎动物种类、保护物种等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搜集,复查湿地资源分布情况等,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通过文献查阅以及其他类似湿地资源保护对策的借鉴、归纳,提出松阴溪湿地资源的保护对策。

1 研究区概况

松阴溪位于浙江省南部松古盆地,为瓯江上游的主要一级支流,沿西北−东南走向贯穿松阳县全境,出裕溪至丽水大港头注入瓯江。松阳县水系由松阴溪和小港构成主干,境内松阴溪的一级支流(计入永久性河流)共有17条,呈叶脉状,县域内长度60.5 km,宽度约120 m,最宽处达250 m,流域面积占全松阳县面积的92.6%,为松阳县境内最大的河流。松阴溪干流洪水具有峰高量大、水量集中、涨落较快等特点,属典型山溪性河流湿地。自古以来,松阴溪是松阳县水资源传输的大动脉,是松阳县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现有灌溉67 hm2以上的堰坝8座,被称为松阳的母亲河[10]。

本文以浙江省松阳县松阴溪湿地公园范围为研究区域,自松阴溪上游县域界线起,至中下游小港河口止,全长35.0 km,地理坐标119°10′E~119°42′E、28°14′N~28°37′N,区域总面积1 013.5 hm2。

松阴溪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在生态恢复与保护项目、环境监测、旅游产品和项目开发、景点建设及给排水、电力、通信、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涉及当地居民和多个部门的利益。虽然在履行湿地保护上由林草相关部门负责,但是在地方各级行政体系中,并未明确管理单位的地位。在实际操作中,城建、水利、旅游等部门对湿地公园内相关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业务上多头交叉。

自湿地公园成立以来,河道清淤、堤防加固、生统态修复、基础设施完善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伴随着总体规划的逐步落实,档案资料逐年增多,且涉及面广,数据存量大,尚未形成标准档案管理。此外,虽然对动植物资源开展调查,但从时间序列和区域广度上仍存在不足,整体上湿地科研监测体系尚不完善,缺少监测设施和人员,不能实现年度监测,不能统筹各部门之间的监测数据,缺少对乡土鱼类的活动进行长期持续监测,尤其缺少鸟类的动态变化和栖息地生境变化的动态监测。

2 研究方法

本文的资源调查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结合文献以及前期资源调查成果,采用样线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内的动植物进行调查,同时结合现场走访、问询等方式。

2.1 植物调查

以样方法为主,在群落代表性地段选取样地,记录其群落总郁闭度、优势种,海拔高度等,样地的地理位置(经纬度)用GPS测定。乔木群落:样方面积为25 m×25 m,每个样方分为25个5 m×5 m的小样方;调查灌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逐株调查植物种名、树高、胸径、冠幅等,灌木层与草本层记录植物种名、株数(或丛数)、高度、盖度等,并记录层间植物。

2.2 兽类调查

设置调查样线3条,每条样线长度在3~5 km,调查速度以步行1~2 km/h,发现动物实体或其痕迹时,记录动物名称、数量、痕迹种类、痕迹数量及距离样线中线的垂直距离、地理位置、影像等信息。

2.3 鱼类调查

通过肉眼观察记录、数码相机拍照等方法,记录识别出的物种。对于现场无法直接辨识的物种进行捕捞,以便进一步鉴定。标本采集主要采用网捕法。对于捕捞到的鱼类,将珍稀和濒危物种在进行鉴定和记录后放生,常见种类留3~5尾作样本。

2.4 两栖和爬行动物调查

采用样线法、社会访问法和历史资料收集法对松阴溪湿地公园范围内进行了调查。

样线法:分别在白天与夜晚进行调查。白天调查通过目击确定所调查区域两栖类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状况;夜晚调查通过辨听两栖类的鸣声,确定所调查区域两栖类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状况;对于现场不能确定的种类,通过捕捉标本进一步鉴定。

社会访问:在进行野外调查的同时,向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有关养殖或经营户、对当地两栖类和爬行类资源相对清楚的村民进行访问调查。

资料收集:参考周边地区的历史资料、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和参考文献,整理补充数据。

2.5 鸟类调查

采用野外观察、资料收集和访问调查等方法对区域内的鸟类进行调查。共进行4次调查,其中繁殖季1次,越冬季1次,春、秋迁徙季各1次。

野外观察:调查人员采用样线法,在野外通过目击观察、鸣声辨别、摄影取证等方法,对区域内的鸟类进行调查记录。每条样线长度为1 km,样线单侧宽度为50 m,调查时步行速度控制在1 km/h左右,每次调查的时间以鸟类活动较为频繁的晨昏为主,根据季节差异选择在6:00~10:00和15:00~18:00。在实施调查时对观测到的鸟类随时记录种类和数量。

资料收集:参考《浙江动物志·鸟类》等相关文献,以及松阳县林业部门提供的历年野生动物救助、缴获罚没非法贩卖野生动物的有关资料,整理补充数据。

社会访问:通过走访区域内及周边有经验的农户和护林员,收集较难观察到的鸟类信息。

3 结果与分析

3.1 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

按照划分标准,松阴溪湿地公园内的湿地类型划分为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其中河流湿地又包括永久性河流和洪泛平原湿地,而人工湿地主要为库塘。松阴溪湿地公园内各类型湿地面积如表1所示。松阴溪湿地主要以河流湿地为主,面积为630.2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98.70%,占公园总面积的62.18%;人工湿地面积为8.3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1.30%,占公园总面积的0.82%。在河流湿地中,永久性河流面积为533.7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83.59%,占公园总面积的52.66%;洪泛平原湿地面积为96.5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15.11%,占公园总面积的9.52%。

表 1 松阴溪湿地公园湿地类型统计Table 1 Statistics of wetland types in Songyinxi Wetland Park

3.2 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征

3.2.1 植物资源丰富

湿地公园范围内,植被在全国植被区划中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根据实地调查,并参考吴征镒《中国植被》和《浙江省湿地资源调查技术实施细则》有关植被分类系统,湿地公园内包括山地植物群系和湿地植物群系,具体分为:4个植被型组(针叶林湿地、阔叶林湿地、草丛湿地和浅水植物湿地)、9个植被型(暖性针叶林湿地、落叶阔叶林湿地、常绿阔叶林湿地、竹林湿地、莎草型湿地、禾草型湿地、杂类草湿地、漂浮湿地和沉水湿地)以及39个群系。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并结合各类相关资料,初步查明松阴溪湿地公园范围内共发现维管束植物75科,共187种。主要植物有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乌桕(Triadica sebifera)、芒尖苔草(Carex doniana)、芦竹(Arundo donax)、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银叶柳(Salix chienii)、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革命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葎草(Humulus scandens)、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节节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野苎麻(Boehmeria tricuspis)、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等,湿地公园范围内维管束植物中含5种以及5种以上的科为:蓼科Polygonaceae(10种)、毛茛科Ranunculaceae(5种)、禾本科Gramineae(17种)、菊科Compositae(16种)、蔷薇科Rosaceae(17种)、豆科Leguminosae(8种)、伞形科Umbelliferae(5种)、唇形科Labiatae(6种)、茜草科Rubiaceae(6种)、莎草科Cyperaceae(5种)。上述10科的种数(95种)占总种数的50.8%,属于湿地公园的主要科。

总体而言,植被种类包含山地植被和水生湿生植被,群落较为丰富,湿地内以耐水湿的禾叶和阔叶草本植物为主,禾本科植物资源丰富,抗逆性强,且大多为草本植物,繁殖力强,一般成片生长,可为众多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提供栖息、繁殖和越冬的场所[11]。挺水水生植物群落有芦竹群落、芦苇群落、香蒲群落、菰群落等;漂浮水生植被群落有浮萍群落和凤眼莲群落等。其中,最具当地代表性的群落为芦竹群落、芦苇群落和菰群落,其较好地适应了河道平缓的湿地生境,并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由于松阴溪沿线大部分已经实行防洪改造(防洪堤建设),且均为人工修复植被,相对来说,成片的灌木、乔木树种不多,年龄较小;河道内原生湿生植被保留完整。湿地中的植物作为初级生产者,提供了动物的食物和栖息环境,对水文和环境变化具有指示作用,其不仅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具有重要的生境建构功能[12]。

3.2.2 动物资源多样

根据野外调查、访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湿地公园的动物资源主要以养殖鱼类、乡土鱼类、虾类、蟹类等水生生物和鸟类为主,共有脊椎动物31目76科244种。其中,鸟类16目44科145种;兽类6目10科17种;鱼类5目10科53种;两栖类1目6科14种;爬行类3目6科15种。

在记录到的鸟类中,古北界种为83种,占57.24%;东洋界种为47种,占全部鸟类的32.41%;广布种数量相对较少,仅有15种,占10.35%。古北界种是以水鸟为主,则雁形目、鸻形目基本为古北界种;东洋界种分布的目较多,鸽形目、鹃形目、隼形目、佛法僧目等鸟种大多属于东洋界种,故东洋界种主要包括山林鸟类。雀形目在古北界与东洋界的种数量大体相当。

鸟类的居留型以冬候鸟最多,共计58种,占40.00%;第二是留鸟,共计49种,占总种数都33.79%;第三为夏候鸟20种,占13.79%;第四为旅鸟18种,占12.42%。留鸟与夏候鸟是在松阴溪湿地公园的繁殖鸟,合计69种,占全部鸟类种数的47.59%。非雀形目鸟类11目22科99种,占鸟类种数的68.28%;雀形目22科46种,占31.72%。从鸟类分布的栖息生境类型来看,湿地类型的鸟类最多达74种,占全部鸟类的51.04%,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水鸟对湿地生境变化敏感,是湿地重要指示物种之一[13];山地林区鸟类44种,占全部鸟类的30.34%;平原田野类型鸟类27种,占全部鸟类的18.62%。

3.3 松阴溪湿地特色

3.3.1 生态区位重要

松阴溪湿地属瓯江流域,是瓯江主要水系之一,重要补水之源。松阴溪水网密布,水系纵横发达,对区域地下补水、水位平衡、气候调节、环境自净等作用突出。松阴溪湿地长年水量充足,水体曲折多变,河塘、河湾、河港、河叉等生境丰富,利于鱼类繁衍栖息,更是鸟类的觅食和隐蔽场所;河流贯穿城区,连接乡市,是协调周边自然生境的生态廊道,是城市天然的绿色空间和供氧绿肺,对维系区域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3.2 保护动植物丰富

湿地公园范围内,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野大豆(Glycine soja)、野菱(Trapa natans)、萍蓬草(Nuphar pumil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两栖类动物是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有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白头鹤(Grus monacha);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有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白额雁(Anser albifrons)、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鸳鸯(Aix galericulata)、小杓鹬(Numenius minutus)、鹗(Pandion haliaetus)、游隼(Falco peregrinus)、普通鵟(Buteo japonicus)等。

3.3.3 濒危物种保护到位

作为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被称为“鸟类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隶属于雁形目(Anseriformes)鸭科(Anatidae),是东亚特有种,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此物种繁殖于俄罗斯、朝鲜以及我国东北地区,除少数个体越冬于韩国和日本外,被认为主要越冬于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最新估算我国越冬的中华秋沙鸭数量为(3 561±478)只[14]。松阴溪是重要且稳定的越冬地之一,每年记录到的越冬数量近10只,其中超过半数的个体为幼鸟(表2)。自2008年冬季首次记录到越冬的中华秋沙鸭以来,每年都开展定期的监测和巡护。

表 2 中华秋沙鸭在松阴溪越冬的记录Table 2 Records of Chinese autumn sand duck wintering in Songyinxi

由于对栖息环境、水质等各方面具有极为苛刻的要求,为了保护松阴溪的明星物种,政府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行动,以确保中华秋沙鸭能够安全越冬。2008年11月,首次记录到中华秋沙鸭后,同年12月,松阳县人民政府在松阴溪石门圩段设立了浙江省第一个中华秋沙鸭越冬保护地;2009年以来,每年在松阴溪河道清理违法捕鸟的网具;自2012年7月1日起,全面禁止松阴溪河道采砂,确保适宜中华秋沙鸭的栖息生境;每年越冬季节开展定期的鸟类监测,参与到全国、全省的水鸟同步调查;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节日,开展对普通民众的宣传,提高保护意识,同时,参与制作了《等待秋沙鸭》的电影故事片,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保护中华秋沙鸭,扩大宣传范围。

3.3.4 文化价值深厚

松阴溪湿地公园及其区域具有丰富的传统农耕、民风民俗、水利、禅宗、古建筑、茶艺和民间艺术等多种复合文化,是浙南桃源胜地,自古有“桃花源”的美誉。例如,松阴溪上大大小小的堰坝,形成诸多深潭湖泊,鹰嘴潭、青龙湖、白龙湖、独山湖、白沙湖各自成景,风格各异的跨溪桥梁;著名的水利遗迹午羊堰、白龙堰和京梁堰至今仍灌溉良田,修筑于北宋庆历年间的青龙堰更是治水、利水的见证;瓯江上四大码头之一南门溪滩路的松阳码头;松阴溪上最具特色的水运工具舴艋船;松阳素有“处州粮仓”之称,成为赖、黄、瞿、劳等11个姓氏的郡望之地,是江南叶姓和包拯后裔的主要发祥地;松阴溪滋润松古盆地万顷良田,孕育千年田园松阳,是千年农耕活样板等。

3.3.5 科教价值突出

围绕发挥湿地公园的科普、研究、教育、展示等多种功能,松阴溪湿地公园建成了湿地科普宣教馆(监测站)、湿地自然学堂、湿地文化宣传长廊、秋沙鸭观察站、科普生态滩、水文化博物馆等科普宣教场所;形成了以展示动植物生态科普知识和水文化为重点的科普宣教与展示解说体系;每年定期开展“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植物宣传月”、摄影大赛等科普宣教活动,马拉松赛事、骑行、自然课堂等,对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效果明显。

3.4 湿地保护管理

3.4.1 生态环境脆弱

湿地公园不同于城市公园,本身具有相对脆弱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必须是低强度、低密度的[15]。松阴溪湿地公园穿城而过,两岸分布农田、村落和城镇,生产、生活强度大,沿线植被群落多样性尚不足,隔离缓冲空间小,群落稳定性较差,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其湿地风貌、野生动植物、自然水系等资源一旦受到破坏或超过其环境承载力,恢复难度大、恢复时间长。

3.4.2 区域开发利用强度增大

湿地公园景观自然性由于受到湿地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开发、建设等活动的影响,而呈现出时空异质性[16]。松阴溪湿地公园周边的开发建设,特别是城市发展,进一步压缩了湿地生态空间;湿地公园的内部建设活动、土地利用、景观重构等同样抑制原复杂的景观结构、动植物种群的多样化,从外部开发到内部建设均随着开发利用强度的增加,影响松阴溪湿地的生态结构,甚至可能降低生态群落的稳定性,从而影响生态功能的发挥。

3.4.3 游客数量及活动强度逐年增加

近年来,通过中小河流治理,松阴溪绿道工程,堤防和水库安全运行监测中心、水文化公园、水利博物馆、生态滩等项目实施,湿地公园设施趋于完善。由于湿地公园为开放式,方便了周边居民进入,成为散步、休闲、活动、旅游的重要场所,游客数量稳步增加,利用频率逐步增大,发挥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对安全、交通、资源保护等也带来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鸟类。由于湿地鸟类处于湿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对环境的变化和人为干扰极其敏感[17],对原有的鸟类种类、数量和分布区域等影响越来越明显。

4 讨论与结论

4.1 资源保护优先的合理利用

湿地资源是湿地公园的核心,资源得到保护,才能产生效益。在湿地公园规划和建设时,不应局限于公园的社会经济效益,而应更重视湿地生态环境优化背后的生态效益[18]。从政策、管理、建设、公众等方面,全方位落实资源保护优先的意识。同时,依据规划明确分区管理,进一步从松阴溪水环境、动植物资源特色出发,针对性制定各分区及专项保护优先的办法和技术手段。例如,从中华秋沙鸭的生活环境、食源、生活习性、繁衍和迁徙等[19]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出发,提出各分区及专项资源保护要求,即使是合理利用区,仍须在资源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合理利用。

4.2 全面科学的科研监测评价系统

科研监测结果是指导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依据,是制定合理保护与恢复工作的前提[20]。针对松阴溪现有的不同监测单位、尚未统一的监测内容、各自为政的监测设备以及缺失的监测评价体系问题,需要科学性完善科研监测评价系统:一是建立以湿地公园为主体的监测管理体系;二是增加监测经费,整合现有监测单位,并联合专业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监测队伍;三是从监测指标、监测设备、监测管理办法等全方面建立湿地公园生态监测系统[21];四是从资源保护与利用、文化与科教、景观与休闲等综合因素考虑,分类、分层、分级建立适宜松阴溪湿地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监测评价体系[22]。以期完善的检测评价体系能够为松阴溪湿地资源的保护、恢复与开发利用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4.3 最小干预,针对性开展湿地保护修复

湿地保护修复是增加湿地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生态稳定的主要手段之一。松阴溪有着特殊岩层的河床、连续不断的分级水坝、蜿蜒曲折的水系、起伏多变的滩地、群落丰富的水生植被等。湿地保护修复必须坚持原生态环境、原自然风貌,避免湿地景观的同质化[23],并兼顾相应的地域文化特色。越冬水鸟作为生境的指示类群[24],其栖息地生境同样应该受到关注。在湿地保护修复中,更应考虑食物、水和隐蔽性等因素[25],从距离、地形、水深、植物种类和群落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修复。

4.4 整合科普旅游资源,重视科普宣教

湿地公园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学习平台,目前,各部门、各单位围绕松阴溪开展的各类科普宣教活动成效显著。为了将生态效益和科普效益发挥到最大,可重点整合现有资源,建立生态环境教育专业团队、构建生态环境教育专业平台、打造生态环境科普教育系统[26],建立以湿地公园为平台的自然教育体系,开展公益性的自然观察与体验、生态保育、科普探险等教育活动。同时,充分利用省、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平台和科研优势[27],联合中小学教育机构等创办“湿地学校”,以“湿地+自然教育”模式的宣传方式,开展科普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实现科普宣教的系统化运行管理。加强凝聚公众保护湿地的意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推动自然教育事业发展。

4.5 完善制度,规范化管理

目前,我国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主要采用“晋级制”,湿地公园进入规范化管理、重视管理质量提升的阶段[1]。当地政府部门应健全统一管理的机制体制,建立以自然资源部门为主导,以湿地管理机构为中心,包括城建、林草、水利、环保、农业等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协同管理、信息共享,高标准、严要求加强资源保护,积极争取晋升国家级湿地公园,并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任务[28]。在专业技术上,注重生态管护技术的培训[29−30],提升管理层的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理念。同时,在日常的管理中,重视社区居民的参与,落实责权,实现社区共管。

猜你喜欢

鸟类群落公园
善于学习的鸟类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合成微生物群落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我国西北某陆地油田采出水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公园里玩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鸟类
鸟类的叫声
锡林郭勒草原主要植被群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