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研究热点及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2021-02-12焦梦云周泓伶
杨 梅 焦梦云 周泓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扶贫事业进入新纪元,2020年11月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还会长期存在,并将成为未来减贫的重要内容。所以,在新时代,中国要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扶贫工作任重道远。当前农村地区的相对贫困现象尤其明显,农村的不平等程度逐渐加大,新时代扶贫工作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用乡村振兴战略来统筹解决相对贫困,要促进“两高两宜两富”,即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关键是依靠农村产业支撑实现农民增收、生活富裕。所以,发展产业、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20世纪60年代以来,旅游业成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消除贫困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中国,旅游资源富集区与贫困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重合性,旅游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减贫作用显著,并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实现路径。旅游扶贫也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所形成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政府决策与政策制定中起到了越来越直接和有力的作用。如2016年全域旅游战略就是国家旅游局在采纳学术界对江苏、广西、四川等多地经验的梳理、总结,以及类似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从国家层面正式提出的、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在新时代,中国贫困问题从单一、简单的绝对贫困转变成多元、复杂的相对贫困,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为高质量发展,旅游扶贫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进行理念、模式、方法的创新。学术研究要把握时代特征,聚焦时代主题,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有助于寻求新时代旅游扶贫更深层次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因此,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搜索源,利用CiteSpace可视化知识网络分析工具,对2012-2021年旅游扶贫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直观展现新时代旅游扶贫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前沿趋势,为旅游扶贫研究重点的转移提供理论索引,有助于旅游扶贫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研究设计: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法是指一种以文献外部特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的关键词、机构等的分布规律,基于特定的算法描述、评价研究发展动态,并预测发展趋势的定量化的研究分析方法。文献计量法不同于内容比较法,它严格依据数据和算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观性,使研究的结果更为客观和可信。能更直观地展现文献的现状与前沿演化。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是对选取文献通过寻径网络算法进行计算,从而分析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探测发展前沿,然后绘制出可视化的相关图谱,更直观、清晰的展现出文献计量的抽象结果,展现文献的研究现状与前沿演化。本文将文献计量法与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技术相结合,通过CiteSpace5.7.R5软件,进行发文量、研究机构分布、关键词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以及突发性探测,以探索旅游扶贫研究领域的现状特征,以及发展的演化趋势。
(二)数据来源
中国知网数据库(下文简称CNKI)是中国最大、极具权威性的学术文献数据库,其总库包括多种种类的文献和出版物,如学术期刊、博硕论文、会议、报纸等,其中学术期刊表明作者在某类科学领域研究中的新成果或创新型的见解和认知,更具科学性和专业性。所以,本文以CNKI为文献搜索源,文献类型为期刊,期刊来源设定为“核心期刊”和“CSSCI”,以获取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十九大对我国历史方位做出的重大政治判断,但是,学术界普遍认为基于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成就促使我国达到质的飞跃并跃升世界前列,使党的十八大拉开了新时代的序幕。本文认同上述观点,因而将文献检索区间确定为2012-2021年。
在CNKI中以“旅游”与“扶贫”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设定为2012-2021年,文献类型为“期刊”,检索后得到718条结果(检索截止时间为2021年4月2日)。经过筛选,剔除选题指南、广告等无效文献和重复文献,得到477篇有效文献。
二、新时代旅游扶贫文献特征与研究热点
(一)旅游扶贫文献特征分析
1.发文量分析
文献发表的数量特征可以反应该研究领域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13]。通过对比分析发文数量和发文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了解旅游扶贫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探索变化趋势(见图1)。需要说明的是,由于2021年仅包含4月之前的文献,故不将其纳入趋势讨论,但是其研究内容仍具有指导意义。
从图1可见,首先,从整体态势来看,2012-2021年间旅游扶贫研究文献发表数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各年度增长幅度不尽相同。其次,从阶段性发展来看,根据增长幅度的变化可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2012-2014年),平均每年发表10.3篇文献,该阶段旅游扶贫高水平相关文献数量较少,学者们多倾向于开展旅游扶贫的基础性研究。第二阶段(2015-2016年)首次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均发文量34篇,表明旅游扶贫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和关注。第三阶段(2017-2018年)呈现大幅度的增长趋势,学术界对旅游扶贫领域的研究热度不断提升。第四阶段(2019-2020年)持续大幅度增长,2020年达到峰值(共有112篇)。旅游扶贫是中国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旅游扶贫的学术研究往往跟随并与国家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图1验证了旅游扶贫文献发表数量变化情况与相关的国家政策发布时间和内容密切相关。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进行中国特色的旅游扶贫探索与实践,但缺乏国家政策与国家战略的指导。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进入精准扶贫阶段,“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脱贫数量最大,涵盖面最广、关联性强,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旅游业作为一种内生增长性特征显著的产业,低能耗、强拉动,成为我国大力培育的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随着2011年12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发布,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2015年农旅融合发展,2016年全域旅游战略接连出台,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为保证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的目标能够全面且如期完成,国家与地方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与旅游扶贫相关的政策文件和推进措施,使得旅游扶贫研究在第三、第四阶段进入炽热化状态,高水平研究成果增长极其显著。
图1 我国旅游扶贫研究文献发表数量年度分布
2.机构分布分析
对发文机构进行研究有助于把握当前某一领域的主要发文阵地以及发文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将CNKI下载的文档全部导入到CiteSpace5.7.R5分析软件中,分析后可获得新时代旅游扶贫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见图2)。图谱中节点的大小与发文机构出现的频次相关,节点越大则表示该发文机构出现次数越多;节点之间存在连线表示发文机构间存在互动关系且线条越粗互动次数越多,发文机构间的共现强度就越大。
图2 2012-2021年旅游扶贫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从图2可见,2012-2021年旅游扶贫研究机构多分布于高等院校等学术性单位,其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和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等是旅游扶贫文献发表的高产机构。该图谱网络中共有231个节点,110条连线,整体网络密度较低为0.0041,表明发文机构分布松散,机构间的互动关系较弱。从图中清晰可见,只有中国科学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和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存在较为频繁的互动关系,而没有互动关系和存在简单互动关系的发文机构普遍存在。从中心性来看,仅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0.02)、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0.01)和云南大学(0.01)的发文中心性大于0.00,其他发文机构的中心性均为0.00,表明旅游扶贫领域尚未普遍形成具有核心影响力的发文机构群。
(二)旅游扶贫文献研究热点分析
1.关键词共现分析
高频次和高中心性的关键词反映了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关键词是作者对文献内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描述,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即从某一个或多个关键词在文献中同时出现的情况,去界定该领域的研究热点。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会根据算法计算关键词的中心性,中心性越强,说明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共同出现的频次越多,在共现网络中的影响力越大。本文运用CiteSpace5.7.R5分析软件,更改“NodeTypes”(节点类型)为“Keyword”,其他参数设置不变,点击“GO!”(运行)即可获得词频降序排序的关键词,从中提取TOP15的高频关键词如表1所示。
表1 旅游扶贫研究TOP15高频关键词
?
首先,从词频来看,旅游扶贫作为检索词出现频次185次,排在第一位,表明对旅游扶贫基本理论研究居多;精准扶贫出现频次102次,排在第二位,同样也是本领域的研究重点;乡村旅游(99)、乡村振兴(31)和民族地区(27)等也是新时代旅游扶贫研究较多的关键词。其次,从中心性来看,旅游扶贫(0.91)、精准扶贫(0.38)、乡村旅游(0.22)、旅游精准扶贫(0.13)等关键词中心性较高,表明这些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其中关键词“乡村振兴”2017年首次出现在十九大报告中,却迅速成为研究热点,频次31高居第四名,其中心性也较高(0.05)。
2.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图谱可以通过聚类强度、聚类大小反映研究主题的聚类结构和紧凑程度。CiteSpace软件通过ModularityQ(简写Q)和Silhouette(简写S)值表示聚类模块值和聚类平均轮廓值;Q取值范围为[0,1],Q>0.3表示聚类结果显著;S值越接近1,表示聚类结果越合理,S>0.7时,表示聚类结果具有高度可信度。在CiteSpace面板“Layout”中选择“TimelineView”和“Keyword”,即可将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通过CiteSpace的算法将关系紧密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并为每一类打上特有的标签(以#标识),该标签反映出本类别的共同主题,且聚类序号数字越小,表明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越多。本文聚类图谱Q值=0.596,S值=0.8714,表明旅游扶贫聚类结构显著且聚类结果合理(见图3)。图3显示,2012-2021年旅游扶贫的研究热点可以划分为10个主题类别,分别为:#0旅游扶贫、#1乡村旅游、#2旅游精准扶贫、#3扶贫、#4旅游扶贫效率、#5民族地区、#6效应、#7民族村寨、#8乡村振兴、#9秦巴山区。
图3 新时代旅游扶贫关键词聚类图谱
#0(79,0.851)包括79篇文章,同质性剪影得分0.851,该聚类主题主要聚焦于旅游扶贫机制思考、关系协调、路径实践和居民参与4个方面的内容。关于旅游扶贫机制思考的研究,学者们多从整体目标出发,从贫困治理和社会功能入手,通过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进行针对性分析,进行理论上的机制构建与实践中的机制完善。旅游扶贫机制的动力源从由政府主导的“输血式”转变为政府、旅游企业与贫困人口共同参与的“造血式”扶贫方式,王超和郭娜(2020)基于包容性理念,采用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剖析了旅游扶贫中政府的影响因素,秉承共建共享理念构建社会治理格局。张琼(2019)从精准定位扶贫对象、切实为贫困人口增权和组建旅游社区等方面构建能让贫困人口受益的旅游扶贫机制。关于旅游扶贫关系协调研究,学者们多从地区交通、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多维贫困、文化产业等与旅游扶贫的耦合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开发特色旅游资源、鼓励贫困人口积极参与获得经营性收入、结合要素关联度以及相关政策综合要素等措施提高协调耦合度、增强区域协调发展和贫困人口的幸福感。
#1(56,0.747)包括56篇文章,学者们普遍认为乡村旅游存在同质化严重、缺乏深入设计、尚未形成联动机制和缺乏受益机制等问题[26-27],并据此提出优化路径。如张俊英(2019)提出提升内涵,向特色化转型,鼓励乡村旅游打造休闲娱乐和情感共鸣的形式[27];黄凯丽(2019)提出构建泛产业集群,将乡村旅游辐射下的各产业链环节紧密相连,同时注重建立贫困人口的利益补偿和分配机制。
#2(34,0.91)充分讨论了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模式,主要分为资源独特型、主体导向型和产业依托型三种类型,都强调基于资源禀赋与区位条件因地制宜开展旅游扶贫,注重提升旅游扶贫效率和成效,强调政府、企业和农户为主体的参与方式。
#3(25,0.914)重点研究了旅游扶贫中的困境与对策,比如基础设施供应不足、资金借贷难、贫困地区空心化严重、贫困人口参与度不高,“精准”难以把握等问题。郭志敏(2019)提出更加注重分享旅游收益而非创造价值,通过优化整合产业链,注重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不仅可以实现各大要素的协调发展,还能增强收益,提高效率。
#4(24,0.948)研究了旅游扶贫效率,计算方法主要使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以及考虑环境因素和其他随机因素对计算结果的干扰,将DEA进一步改进为三阶段DEA模型。如钟学进(2019)研究桂西南重点旅游扶贫区11县(市、区)的精准扶贫效率,提出扩大资本投入和加大旅游开发,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功能,推进边境地区城镇化建设等措施。基于效率测算,学者们也开始展开研究效率对空间的影响,从而使得旅游扶贫效率研究体系更加完善。
#5(21,0.872)充分讨论了旅游扶贫研究中的重点关注区域。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将武陵山片区、秦巴山片区、乌蒙山片区、大别山片区、燕山—太行山片区、罗霄山片区设置为集中连片特困区,上述区域也是旅游扶贫研究的重点区域。学者们以扶持政策为支撑,精准识别致贫因素,从而有效帮助贫困地区实现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
#6(18,0.941)的剪影得分0.941,是10个聚类中同质性指标最大的聚类。学者们从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参与意愿与满意度等方面探讨了影响旅游扶贫效应的诸多要素,认为旅游要素减贫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并随着时间演变异质性表现也不同。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一个地区可能同时存在正效应和负效应,因此应采取促进正效应,修补负效应的旅游扶贫模式和机制。
#7(18,0.905)研究了民族村寨的旅游扶贫问题,并重点关注性别差异、利益相关者网络关系、冲突与治理、生态化建设和劳动保障等方面的研究,并逐渐推进民族村寨产业振兴的相关研究。
#8(16,0.923)充分讨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旅游扶贫的协同发展问题[34-35],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在内涵和目标上具有一定差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旅游扶贫需要创新思维,重新识别主体、资源、区域和产业,打造全方位高质量的发展模式。
#9(13,0.888)主要聚焦于秦巴山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机制,以及农户可持续生计等问题进行研究。
三、新时代旅游扶贫研究前沿探析
CiteSpace软件提供的突发性探测是Kleinberg.J.于2002年提出的关键词突发节点的算法,可以得到在某些年份中突然骤增的关键词、突变词首次出现时间(Year)、突变强度(Strength)、突变开始时间(Begin)、突变结束时间(End)等信息,有效帮助确定旅游扶贫研究领域的变化趋势和前沿分析。在关键词聚类的基础上,在CiteSpace面板“Burstness”中,“Minimum Duration”=1,调节γ[0,1]值至合适的大小以获得合适数量的突现词。如图4得到排名前20位的新时代旅游扶贫关键词突变图谱。突变强度越大,越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领域研究的热点。如“旅游精准扶贫”的突变期间为2016-2018年,突变强度为3.42,表明未来以旅游精准扶贫为主题的研究保持着较高的热度。
图4 显示了2012-2021年旅游扶贫研究前沿的突变历程,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2-2014年,突变词有开发模式(2.27)、扶贫旅游(1.54)、产业链(1.78)、效应(1.58)和感知(1.54)。该阶段学术界对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围绕开发模式、扶贫效应和扶贫感知展开基础性研究。第二阶段为2015-2017年,突变词有旅游扶贫(2.27)、旅游精准扶贫(3.42)、四川藏区(2.36)和旅游(2.49)等,精准扶贫是核心思想。第三阶段为2018-2021年,乡村振兴突变强度最高(5.1),其次还有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旅游扶贫效率等突变词,这与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文件发布有密切联系。
图4 新时代旅游扶贫关键词突变图谱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借助CNKI检索出的477篇有效文献,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制作旅游扶贫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旅游扶贫研究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图谱,以及旅游扶贫研究关键词突变图谱等,直观反映出2012-2021年旅游扶贫发文趋势、研究热点与主题,以及研究前沿等多方面的内容,得出以下结论:
(1)从发文量来看,2012-2021年间旅游扶贫研究文献发表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各年度增长幅度不尽相同,2012-2014年增长平缓,2015-2021年呈现大幅度的增长,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影响,围绕国家政策、战略等热点形成丰硕的研究成果。
(2)从旅游扶贫发文机构来看主要多分布于高校等学术性单位,研究机构之间没有互动关系,或者存在简单的互动关系。图谱中心性为0.00的发文机构占比较大,表明旅游扶贫领域尚未普遍形成具有核心影响力的发文机构群。
(3)通过共现分析发现,旅游扶贫(185)、精准扶贫(102)、乡村旅游(99)、乡村振兴(31)以及民族地区(27)等是高频次的关键词,即是新时代旅游扶贫的研究热点。其中,旅游扶贫(0.91)、精准扶贫(0.38)、乡村旅游(0.22)、旅游精准扶贫(0.13)等关键词具有较高中心性,即在旅游扶贫共现网络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
(4)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10个主题的聚类结果,分别是旅游扶贫、乡村旅游、旅游精准扶贫、扶贫、旅游扶贫效率、民族地区、效应、民族村寨、乡村振兴和秦巴山区等。
(5)通过分析关键词突变图谱,根据关键词突变开始时间(Begin)划分得三个阶段的突变期间,每个阶段的突变词与政策发布情况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与一致性,表明政策关注的重点如乡村振兴是旅游扶贫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在乡村振兴战略统筹下,要继续加强并提升旅游扶贫的研究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当前乡村振兴与旅游扶贫的研究系统性与创新性不足,大多研究者只是将二者进行简单的结合,并未切实反映出乡村振兴在旅游扶贫领域中的机理和特征,因此要鼓励社会单位、研究中心以及民间人士的积极参与,形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单位、个人等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研究格局,深入挖掘乡村振兴战略下旅游扶贫的发展路径,评估新的旅游扶贫模型和机制的效果,为我国的扶贫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通过鼓励社会单位和研究中心的参与,着重增强旅游扶贫实践性研究;学者们应在旅游产品高质量开发、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深入挖掘特色乡村旅游品牌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2)重点关注相对贫困问题,要重新审视旅游扶贫模式与机制、旅游扶贫效率的适用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逐步从“脱贫攻坚”迈入“后贫困”时代,在相对贫困受到广泛关注下,相对贫困群体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焦点问题。基于贫困问题的性质发生变化,本文建议学者们要创新扶贫理念、方法和手段,加强旅游扶贫的内生动力机制研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并内化为可持续生计,推进旅游扶贫转向高质量发展,为相对贫困治理、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因此应坚持旅游扶贫是相对贫困的重要抓手,确保为实际扶贫工作做出正确的指导。
(3)补齐旅游扶贫研究的短板,要继续关注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由于旅游扶贫的产业活动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时存在一定界限,使得欠发达地区旅游扶贫产业链的延伸受到制约,造成旅游扶贫效应不明显、贫困人口参与意愿不高等问题,因此学者们要继续关注欠发达地区,注重整合区域力量,构建泛旅游产业集群和部门间的联动机制,达到补齐旅游扶贫短板的作用;同时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采取以旅游业为主导构建城乡一体、城乡统筹的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缓解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缩小城乡差距,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