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敢唱、敢合、敢编、敢评

2021-02-11孙广珍

教育·校长参考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口琴音准声部

孙广珍

口琴作为世界上最小的簧片类乐器,是课堂乐器中唯一一种吹吸类乐器。通过口琴练习,能够有效帮助演奏者锻炼气息控制能力;帮助学生记忆固定音高,矫正音准问题,并且对于声部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因此,我尝试利用口琴辅助歌唱教学,降低歌唱难度,让学生在“唱、合、编、评”的歌唱课堂中提升歌唱能力。

当前歌唱教学中存在的难点 一是音准。歌唱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音准、气息、节奏等多方面的教学要求,而教学小学中段学生则需要面临二声部教学的困境。音乐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等待他们通过每节音乐课的长期训练获得进步。但这其中不乏一部分接受能力较弱且在音乐上“天赋”不高的学生,如果教师无法做到及时发现与引导,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丧失信心,放弃学习。二是气息。巴葛亚洛蒂曾经说过:“唱歌就是呼吸。”虽然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却是显而易见的。通过长期的气息练习,我们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呼吸状态。但学生要领悟和掌握歌唱时的呼吸要领往往不是短时间就可以促成的事,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呼吸方式。而音乐教师需要面对整个班级的学生,更无法做到对每个人进行一一指导。

口琴引发的思考? 在学校开设的拓展课程中,我担任口琴教师。我深知,小小的口琴蕴含着大大的能量,它音色优美,携带方便,学生很快就会喜欢上这个小小的乐器。一开始学生练习口琴时会面红耳赤,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像极了他们在歌唱课上的样子,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气息不仅稳定,而且连贯了。这样的转变引发我的思考:将口琴融入歌唱教学,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呢?

琴声夺人,“唱”得轻松 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唱准音阶,但是每个孩子都能用口琴准确演奏出音阶,因为口琴上的音不会跑。因此,可以在开口唱歌之前,先让口琴代替学生歌唱起来。在开始上课前,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口琴基础训练,如此一来,授课内容中的音级组合或者主干音音高就会在学生的耳朵里打下“草稿”,等到学生再开口唱时,音准自然就好得多了。另一方面,演奏口琴的过程就是呼气与吸气的配合,会在无形中增强学生控制气息的能力。例如,我们要吹出长音,在演奏时就要深吸慢吐;如果要吹出有力的小短音就要快吐。学生在感受腹部气息运用的同时,耳朵也会听到不同的音响效果,对气息的控制也就有了真切的体验。如此一来,配合耳朵的感受,对于要怎么发出声音学生已然心中有数,充分准备之下,再开口歌唱也就能够胸有成竹,显得轻松自在多了。

双“合”齐下,事半功倍? 小学中段音乐教材中出现了二声部的合唱歌曲,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实学生在低段时已经接触过合唱作品了,只是三年级以前的合唱作品都只作聆听要求,这也是为了让学生初步形成声部意识。学生首先要“听到”才能了解合唱的基本概念。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听辨出低声部。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听到高声部旋律以外的另一个旋律,口琴帮了大忙。教学时,让班里口琴演奏水平较高的同学演奏低声部,这样口琴和人声发出的不同音色,让合唱歌曲的低声部旋律变得显而易“听”,既能够帮助演唱低声部的学生找到音准完成合唱,又能使口琴与教师的钢琴演奏形成合奏,双“合”齐下,事半功倍。

奇思妙想,“编”得有趣 在低段音乐课堂中,学生们就已经接触了创编,教师也会鼓励学生创编歌词等。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简单的歌词编创已经满足不了他们,可编创节奏、旋律对于学生而言,又显得难度太大,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面前重重的阻碍会阻挡他们的脚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畏难心理,认为编创遥不可及。但其实教师只需要借助口琴这个小小的媒介就可以解决问题,让学生大胆地吹吹奏奏,随时随地地探索、尝试,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编创并不像想象的那么苦难,也能为课堂中的编创注入活力。

知其所以然,“评”得对味 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音乐课程评价的重要方面,应该给予充分关注,教学评价应贯穿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时间有限,教师面对的学生众多,教学评价往往无法落在实处。那么课堂评价必须来自教师吗?当然不是,只要学生会评、会赏,不是只看热闹的门外汉,学生间的互评也能够补足教师评价的缺陷。同時,学生在自评与互评的过程中能够激发思维碰撞,取长补短,得到更多的反思与改进,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有所思、有所得。评价到位让课堂的最后一关也牢牢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

夯实基础?? 一是揣在兜里的音乐。口琴的学习让学生将音乐“揣在兜里”,带出教室,带去操场,带回家里,带到任何一个地方,随时随地都能练习。这就打破了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如此一来,学生将固定音高的概念在日常的练习中深深印在了脑袋里。回到家中,唱不准音了,也可以停下来让口琴“唱唱”,听一听自己的歌声与琴声的对比。而那些没有掌握发声方法的学生也能避免用错误的发声方式歌唱导致喉咙疼痛、声音沙哑等情况。二是巧用学具,抓住共同点。口琴与唱歌的相通之处在于两者对气息的要求。在常规的歌唱课程中我尝试用打哈欠、闻花香、深呼吸等方式让学生练习呼气与吸气,一部分学生能在引导下掌握要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不得要领。学生需要更直观的体验。于是我利用拉伸球(如图1),将拉伸球比作我们的身体,用拉伸球的开和合模拟我们身体呼吸的状态,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呼吸的深度与长度,再用拉伸球指挥呼气吸气的速度与时值,学生一下子掌握了要领。同时,我将拉伸球运用在口琴练习中,生动模拟了横膈膜呼气吸气的状态,解决了口琴演奏时音不连贯的问题。

突破难关?? 歌唱教学中二声部歌曲一直是教学的难点。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的《美丽的黄昏》二声部轮唱歌曲打开了二声部歌曲的大门,四五六年级的合唱歌曲难度逐步递增,从以往的教学经验看,学生从单声部歌曲进入二声部的合唱歌曲,完成度是不高的。在学生刚开始接触二声部歌曲时,我们解决难点的方法有哪些呢?以往我们会让学生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熟悉第一声部,让第一声部的旋律熟记于心,再加入二声部,最终呈现的效果其实一般,还是会有不少同学出现跑调等问题。对此,我以《美丽的黄昏》一曲的二声部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利用口琴突破二部难关。一是让学生“听到”。《美丽的黄昏》是一首二声部轮唱作品,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学习歌曲《两只老虎》时,对轮唱已经有所接触和了解,但正式学习轮唱和唱好轮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演唱时建立既能听到自己的声部,又能听到另一个声部的歌声的概念。为了使二声部更简单地被每一位同学听到,在播放音频时,我用口琴吹奏了第二声部,清晰地让学生听到了两个声部的进行。不同的音色降低了听辨的难度,让学生能够分心去找寻两个声部的规律,很快学生发现二声部几乎是第一声部的重复,由此确认了歌曲的演唱形式。二是抓住主干音。轮唱歌曲的二声部是一声部的重复,只是会比一声部晚进入,演唱的难度其实相较于合唱而言降低了很多。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二部作品,既要顾及自己声部的音准又要注意二部的配合,显得有些无暇顾及。此时,我请一小部分的学生演奏二声部每一小节的主干音帮助二声部演唱准确,而我用钢琴声稳固一声部的音准,相互配合,大大降低了演唱难度,让学生在演唱的同时有闲暇聆听感受二部的美妙。三是层层递进。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二部演唱已逐渐成型且稳固,结合教参为歌曲伴奏的要求,学生对于二声部的主干音演奏已经非常熟练了,再去指导学生演奏完整的二声部显得十分轻松与快速。两次练习后,学生伴着口琴及音乐声进行了完整的二部轮唱。

编评结合?? 音乐课本中最开始出现编创的要求是对歌词进行编创,歌词的编创要求并不高,学生非常积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但编创的脚步不会一直停留在歌词层面,更深层次的节奏编创和旋律编创,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了。几次开口演唱自己的想法,奇怪的音调,不知所措的节奏让学生渐渐“闭嘴”,借着会唱歌的口琴,他们终于不用抑制心中的想法,大胆地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会唱歌的口琴保持了编创的乐趣,降低了编创的难度。编创最重要的意义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自编自评,为歌唱课堂把好最后一关。

学生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开展音乐课后练习,为歌唱课打下了坚实基础,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唱准旋律,自如地控制气息,更好地听辨声音。口琴的加入为歌唱课注入了活力:课后练习充分,学生“敢唱”;课上口琴的加入降低了合唱的难度,帮助学生建立声部意识,学生“敢合”;口琴作为编创的媒介,简单有趣,学生“敢编”;多维度的歌唱学习让学生对音乐有了自己的见解,学生“敢评”。口琴与歌唱课的结合还有许多需要琢磨的地方,我会在课堂实践中继续探索。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塘栖第三小学)

猜你喜欢

口琴音准声部
布吉的口琴
通过陶笛提高小学中段学生音准有效性的探究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吹着口琴适合一个人坐在溪旁
你好,口琴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合唱中的音准问题和训练方法解析
复调音乐的认识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