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蜕变中激发教育的活力
2021-02-11陆婷
陆婷
学者石中英解读北京十一学校时谈到,中国教育有三大问题,除了公平、质量,还有就是活力问题。在新时代教育改革中,在注重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教育活力这一关键问题,把激发和释放教育活力作为教育改革重点目标,是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
活力,它是由内而外所散发的一种生命力、学习力,对待事情更具灵活变通、大胆创造、整合活用。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使命是教书育人。育什么样的人?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幼儿园基于教师和幼儿实际,将幼儿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乐玩、善玩、创玩的儿童。常言道:要给幼儿一杯水,教师自身得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整体,是一个教与学的共同体,只有将“活”水传递给幼儿,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所以,我认为教育的活力是教师与幼儿之间内驱力的迸发,是一种有思考的行动驱使。现以我班幼儿生成的个别化学习活动“火星漫游车”为例,谈谈我在寻觅教育活力过程中所经历的蜕变。
在开展“我是中国人”的主题进程中,孩子们欣赏感知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和习俗,近距离体验了中国的美好河山,了解了那些了不起的中国人的感人事迹。一次“我是小主播”活动中,一名幼儿向大家播报了一则关于航天的新闻:天文一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将对火星表面、土壤等进行科学探测。话音刚落,不少幼儿纷纷举起手提问:“火星是什么样的?上面会有什么?”“科学家们为什么要到火星去探测?”“探测器到达火星后,它是怎样进行科学研究呢?”一系列的问题不断碰撞着孩子们的心灵。虽然孩子们对航天知之甚少,但神秘而又具有吸引力的航天故事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基于幼儿对火星和探测器所产生的浓厚兴趣,助推他们对火星的进一步深入探索,了解科学家们关于火星探索的过程与意义。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展开共同探索,形成学习合作体,支持幼儿的生成内容,一同开启“火星漫游车”探索火星的旅程。
抽丝剥茧——时机问题发人深省 幼儿和同伴在制作“火星漫游车”的过程中,屡屡遭遇了各种问题的困扰。
一次活动中,幼儿跑来求助:“老师,我们用了双面胶粘贴,可是车子又倒了,怎么办啊?”教师观察了车子的外形,对着幼儿说:“你们将纸盒的侧面裁掉太多了,承受不住上面的重量,所以就倒下来了。”几名幼儿一边点头,一边互相责怪着:都是你剪太多了,车子坏掉了。我接着说:“我们可以重新利用纸板让侧面支撑起来,恢复成原来的样子。”说完,我与几名幼儿一边用胶带粘贴,一边合力用纸板支撑车子,使其牢固地站立起来。
车子容易倒的问题终于顺利解决了,但是在后续活动过程中,幼儿又遇到了其他问题:怎样使车子动起来?车子倾斜了怎么调整?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孩子们已经习惯性第一时间向我报告,以寻求解答与帮助。
教师观察了吗?
何谓观察,观是指看、听等感知行为,察是分析思考。所以观察不止是视觉过程,它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它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虽然我顺应了幼儿的需求,以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为生成点,关注他们的行为特征及发展态势。如果单从教师的语言和行为上进行分析,教师只是做到了“观”,在“察”上还是缺少深入思索。比如当幼儿寻求帮助,指出双面胶粘不牢,教師是否有思考为什么粘不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再如,教师的回应中,直接将纸盒倒下来的秘密告诉了幼儿,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和观察。还提出用纸板支撑,缺少了为幼儿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
反思:教师是否过多地把控?幼儿的能力难道仅限于此吗?解决问题的方法应一味地追求完美的结果吗?
答案:不!
原因:一是教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握不到位;二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待转变,顺应与支持浮于表面,并没有彻底地将主导权还给幼儿。
看似幼儿生成和制作的“火星漫游车”,可却是在教师无形的大网下所编织出来的完美“假象”。那教育活力的价值意义何在?怎么样才能凸显幼儿的学习活力,逐渐具有相应的学习素养和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必须深入地思考:介入幼儿活动的方式和时机把握的问题,真正做到“推一把”,而不是单纯的“帮一把”。
“闻”丝不动——观察触动直击心灵 静下心后的深入思索,我又继续观察幼儿的活动现场。这天,一名叫小林的女孩来到活动区域内,手拿了一张画了车子两侧安装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计划书。
小林从柜子中选择了两块同样大小的纸板,边用勾线笔画了很多横横竖竖的线,边说道:“这是太阳能板上接收热量的装置。”
她将剪刀打开,选择在纸盒侧面用剪刀划口子,来回数次,几次用力过猛,剪刀往边上划去。
教师内心活动:使用剪刀有点危险,要不要帮她?
小林看了眼老师后,继续低头用剪刀划口子,嘴里嘟囔道:怎么那么难划!
划了几次,她发现太阳能纸板一端插进去了,另一端还在外面。
小林拿出勾线笔先在纸盒的一端做了标记,并比对太阳能纸板的长度,又标记了另一端的记号。
教师内心活动:这个方法真好,既节省力气,又能准确比对出长度,真厉害啊!
小林继续使劲用剪刀反复划口子,缝隙也逐渐变大、变长,最终将太阳能纸板顺利地插入车子的侧面位置。(用时花费10分钟左右)
有了经验后,另一边安装太阳能纸板便顺利很多,她先拿勾线笔标记两端位置,用剪刀反复划口子,最后插了进去。(用时花费2分钟左右)
成功安插了两块太阳能纸板的小林,长舒了一口气,说道:“终于成功了。”同时露出了久违的笑脸。
教师的转变,真需要吗?
现场观察,对我触动很大。幼儿超乎能力的水平、持续推进的尝试、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行为,令我叹为观止。虽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观察到幼儿使用剪刀时存在一定的危险,但是在基于深入“察”后:幼儿只是看了一眼老师,又立马继续投入划口子过程。教师有了一定的分辨和思考,选择了等待和相信幼儿的方式,这一次的等待与相信换来的是成功,是鼓舞,也是一次触动。
原来教育的活力真的可以被激发与挖掘,但前提是,要生成一个充满探索活力的契机。对幼儿来说,是由内而外地想要达成活动目的,分析其行为,幼儿能够自发地不断坚持、不断思考,乃至学以致用,将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从而顺利解决问题。活动过程中,这名小女孩想到了用勾线笔来标记纸板的长度,也是之前在测量土豆长度时学习到的新方法。可见,这名小女孩在一个真实的情景下,思考问题有了一定深度,学习力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得到不断积累和提升,能够将平时的经验融合迁移至创作中,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反复实践和适当调整,最终满足自己的需求,实现自己的目标。对教师来说,孩子的可喜转变真的很重要,如果直接介入了,也就看不到这一次的“哇时刻”,也让幼儿缺少了一次挑战的机会。介入还是不介入,机械介入还是适切介入,关键在于教师的充分观察和认真思考后所做的判断,既是基于幼儿活动现场的一个抉择,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真正让幼儿的学习活力得到彰显。
破茧成蝶——创想激发教育活力 随着“火星漫游车”从一开始的设想、初次行动、二次改进到创想装扮等系列活动的持續推进,活动过程也逐渐完善起来。可是,孩子们的想法还未止步,他们提议:想要向更多的人展示我们这辆独一无二的“火星漫游车”。于是,一场“新品发布会”正式启动,呈现了三个转变,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教育活力。
转变1:幼儿的自主能力得到发展。
在活动商讨中,一些幼儿对于“新品发布会”有些陌生,并不了解在发布会上需要做些什么,需要哪些准备。于是,我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搜索了一些电影发布会的现场视频,让幼儿从视频中了解发布会的几大要素:确定地点、邀请谁来看、现场展示说什么等内容。随后,我又与幼儿进行深入互动,讨论场地和人员的选择、具体要给“观众”介绍什么等,最终通过计划书的方式进行呈现。
转变2:幼儿的创想潜力得到发掘。
结合计划书,孩子们依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加入了不同的活动小组,有舞台组、策划组、演员组。舞台组的成员们提出:想要让舞台变得美美的,需要很多的气球进行装扮;策划组的成员们考虑到有些家长不能来现场,需要一台摄像机,以直播的方式让更多的家长看到;舞台组的成员们又提出需要宇航员的服装,现场以情景演绎的方式进行。于是,我及时将幼儿的需求和想法记录下来,并与家长进行沟通,重点思考如何让幼儿的学习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转变3:幼儿的评价能力得到提升。
新品发布会的尾声,全班幼儿进行了一次“同伴相互评价”的活动。以每人投一票,公平地投给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幼儿,并阐述自己选择的理由。幼儿在投票的时候,我关注到一些细节,如平时某某幼儿出力更多、某某演员说话响亮、某某幼儿将舞台打造得很漂亮等作为投票理由。由此可见,幼儿能从内心出发,不仅关注活动的结果,更是关注了这一场“新品发布会”前后经历的过程,收获可谓满满的。
教育的活力,有凸显吗?
在这样一个开放、自主、公平的活动中,幼儿担任着“策划、演员、道具、影评”等多种角色,每个幼儿都以不同的角色闪亮发光。我直观地感受幼儿的主体性特征更明显、幼儿的能动性更积极、幼儿的创造性更释放。同时,作为幼儿背后的“隐形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运用教育的智慧尊重幼儿的创想意识和探索能力,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支持幼儿的创想过程,这也是教育活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表征,让幼儿在玩中学、玩中创,不断提升学习综合素养。
正所谓“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虽然我们以个别化学习活动为例进行剖析,但是不管是游戏、生活,抑或是运动活动中,经验和方法是可以借鉴与迁移的。教育活力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但也是有迹可循的。
活力源于“慧眼”观察 在快速发展的教育变革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去观察、识别幼儿真正所喜欢的、所需要的和有价值的内容,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幼儿内部的活力,逐步转化为外在的行动力,让幼儿自发自主地展开学习。
活力基于“慧思”探究 要想活力时刻保持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激情,教师与幼儿要有一定的思考力与探究精神,即幼儿有主动学习的毅力、善于思索的行动、勇于创新的胆量。教师作为幼儿背后的“隐形”力量,要尊重、理解、支持幼儿的学习,更好地助推活力持续发展。
活力持于“慧学”致用 知识是死的,本身并没有力量,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于实践,才会激活知识力量。活力是不断分裂又聚合的现象,在分裂中汲取智慧,在聚合中综合善用,最终形成顽强生命力、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积极状态。
蜕变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成长必然伴随着艰辛。就如蝴蝶的蜕变,经过漫长的黑暗等待,才会实现美丽绽放、自由放飞。幼儿经历了“学习—实践探索—创想”的学习过程,教师经历了“直接介入—基于观察分析后的不介入—间接介入”的观念转变。我们看到的是,幼儿在一个真实情境和问题驱动的引导下,他们的激情与活力更加外显,助推了他们的深度学习,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实际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个幼儿都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和独特的思考者。在关注幼儿核心素养培养的今天,我们都要遵循“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价值引领,让幼儿和教师在教育实践探索过程中有思考、有行动、有收获,将教育的活力真正激发和释放出来,共同期待蜕变的精彩!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