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当前艺术类研究生经典文献阅读问题的思考

2021-02-11张玉芝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1年4期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学生

张玉芝

(曲阜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近年来教育部加大了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的监督和惩治力度,高等院校自身也普遍将研究生论文质量和学术诚信作为研究生工作的重心对待。但关于学位论文抄袭、剽窃等问题,依然还是公众持续关注的热点。对研究生本人而言,学习态度不端正,学术失信,也就更谈不上科研的创新。这就不得不引发人们深思,明明也知道学术失信的惩治制度和结果,为何依然有人还是不断触及红线?仅仅是学生胆大妄为,还是另有隐情?笔者通过与研究生的交流来反思其论文写作中暴露的普遍性问题,认为论文质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其占有文献的能力相关,阅读或涉猎文献的多寡直接影响其知识储备库的可调用能力。如此看来,写作时出现搜肠刮肚、结构松散、难以聚焦、论述乏力、观点不鲜明、理论感弱的现象便不足为奇。因此,从研究生专业文献占有和使用能力薄弱原因分析的视角对相关问题予以回答,虽然不尽全面系统,但多少会有助益。笔者的分析大体从研究生自身主体方面和外在环境诱因两个大的方面展开。

一、研究生自身主体正确认识的缺位

主观是指被人的意识所支配的一切,内因在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假如研究生个人对阅读经典的意识不够强烈,不可能对之尽心尽力,精力投入不够,耕耘懈怠,自然在学业上也就不会有令人满意的收获。研究生主观上的缺位认识表现为多个方面,大致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一)对经典阅读的价值认识不足

阅读能提升人的思维能力,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之“我思故我在”的哲学观点,明确点明思维是人的本质,也是其作为人之存在的确证的依据。通过阅读提升思维力是人自我完善的需要。经典著作是前辈学者关于所从事学科研究的学术智慧的集中体现,代表着他所在时代学术开拓性的思考或是系统性理论的提出。所以,阅读回归经典,是培养研究生基本思维能力和打开学术视野的有效方法。

当下,一些研究生主动求知意识薄弱,获取知识的途径仅只是依赖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和网络快餐文化。一般任课教师和导师都会要求学生课余时间选择经典书目阅读,但学生自身的贯彻力却可堪忧虑。莫说精读,能够静下心来,坚持读完一本经典著作都极为困难,总是得过且过,沉湎于速成幻想。殊不知不经此过程,绝不可能获取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专业视野。知识的广度不够和深度欠缺,缘何能够奢求形成系统化认识和敏锐的思维能力呢。阅读经典的重要性不但能够直接惠及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更是提升人格修养方面重要的衡量指标。美国学者尼尔·波斯曼在他的知名著作《技术垄断》中将对知识源头和体系的认识上升到“教养”的范畴,他认为:“所谓有教养就是懂得知识的源头和发展,理解知识的体系;就是熟悉最优秀的思想和言论,熟悉这些优秀遗产赖以产生的思想机制和创造机制”①,他的观点反映出欲成为合格的有教养的人,首先就应具备掌握系统知识的能力。由此看来,通过阅读经典提升学术研究能力无疑是一条合适的途径。

此外,学术研究过程中最为可贵的就是发现问题的能力,所以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基础。而一些学术问题和研究动机,常常会在阅读典籍的过程中受到激发。相反,缺乏阅读文献资料的基本功训练,在学术研究选题时,即便茶饭不思、冥思苦想,也不见得会产生什么有价值的论题。事实如此,直到要开题,不少研究生还脑袋空空,毫无有价值的研究选题,最后不得已还是要依赖导师给出课题方向。这种结局的消极效应是学生可能对课题毫无兴趣,认识也谈不上深刻,因为终究不是自己认知体系中派生出来的想法。研究起来不知从何入手,吃力异常,久之则逐渐心生厌倦,挫败感滋生。设若平时就重视阅读经典,通过阅读与先哲进行心灵对话,获取智慧启迪,假以时日,终将可以积累可观的课堂上未接触到的知识和能力,顺理成章形成独到的学术思维。因而,论文写作就不会被视为繁重的负担,而逐渐演变成为由主体兴趣所驱使。遗憾的是,当下现实情况的确不容乐观,不少学生直到毕业依然没有形成令人满意的学术研究能力,不能不说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对研究生阅读典籍的要求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二)学习心态浮躁功利

不少研究生缺乏远期人生规划目标,以能够毕业和就业为出发点,缺乏“十年磨一剑”的学习精神和学术信念。在当下社会中各种世俗欲望和利益的驱使下,躁动功利,本末倒置,闲暇时间不是用于静心研学,而是热衷于校外兼职创收等等,难以专注学业的修习。接受课题任务后常常断章取义地截取在字面上相关的资料,忽视原有的语境,拼贴式的堆砌在文章中,至于是否贴切不做深究。论文写作的本旨在于陈述观点和思想,未经深思熟虑的应付式写作仅仅具备了一篇论文形式,但却是无学术价值的文本。这种迫于任务压力的阅读,本身是消极应付的,绝不可比拟那些主动求知而阅读所能产生的知识收获。关于研究的阅读状况,有人曾根据某些高校的研究生阅读情况做过数据分析,研究生的阅读现状为:“对于经典原著,选择‘精读’的研究生不足三分之一(28.6%),更多的研究生倾向于‘浏览’(30.5%)或‘泛读’(26.2%),甚至选择‘随机’(14.7%)阅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38.1%)、‘学习和考试需要’(37.8%)及‘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28.2%)。”②从以上数据看出,精读文献的研究生人数比例较小,浏览为多。而以缓解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被动读书的占据主流,有学术追求而进行长期规划的学生越来越少。

阅读不深入,难以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必然欠缺思维深度和新颖观点,写出的论文流于松散、拼凑。若研究生阶段没有形成基本研究能力,即使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同样难以获得出色成绩。因此,找到正确门径,摒弃浮躁心态,潜心研读,方能在学术研究上不断积累,厚积方能薄发。

(三)先期基础薄弱

良好的基础是下一步学习的保障。很多学生本科时期就没有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以至于研究生阶段也难以显著长进。读研后,一些学生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试图提升自身研究能力,但却受阻于没有形成有效的阅读方式和习惯,面对浩瀚的文献,而望而却步。文献学和目录版本学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面对科研任务时,不知如何入手,阅读效率低下,对相关文献也做不到分门别类地整理和分析。不能正确地针对科研任务,选择精读和泛读的对象。有些学生自我抱怨本科阶段没打好基础,阅读能力低下,效率不高,虽到研究生阶段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以至于浑浑噩噩延续至今,错过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机,待到认识到重要性,大把时间已经流失。这样的体会可谓痛定思痛。此类情况并非少数案例,而是成为发生在大多数学生身上的普遍现象。就学生本身意愿而言,他们希望做得优秀,心情也颇为迫切,但要想改变现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是要认清个人现实,理顺心境,刻苦修习。

二、外在环境诱因

研究生不能深入系统化从事经典的阅读,除上述列举的一些主体内在原因外,外在环境所施加的一些现实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外在环境影响可以分为文化环境的影响因素,以及培养制度的限制因素和他者的态度等。

(一)网络文化环境的影响

笔者所指的网络文化环境方面的影响,在当下主要体现为网络文化对人的思考和行为模式的改变和塑形。技术的创造者是人类,但技术思维和技术成果一旦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嵌入人类的生活世界,便很容易反客为主,对人的思维和行为形成反作用,甚至导致人的异化。由网络媒介构成的文化环境拥有极为鲜明的双刃剑属性,无论是在文化传播还是舆论影响方面都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对研究生求知来说,网络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检索途径的便利。在今年新冠疫情蔓延的情况下,网络资源在世界远程教育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维持了教学活动的进行,发挥出技术环境在教育活动受阻时很好的替代和弥补作用。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表明“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较2018年底增长110.2%,占网民整体的46.8%。2020年初,全国大中小学校推迟开学,2.65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用户需求得到充分释放,在线教育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③这似乎很好地证明了后网络发展的重要性、上升性和普及性。实时、快捷、信息量大,这些传播特点已经成为人们难以抗拒的网络文化优势。毋庸置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能解决当今发展新形势下的诸多难题。但我们在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种种好处的时候,也应该时时提防它可能给人带来的消极效应。网络时代不仅呈现为信息大爆炸,同时也导致了知识的碎片化的现实。每天的手机阅读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各种价值观衍生的图像、声音和文本信息,泥沙俱下,冲击着受众的感知,人们的知识认知和价值立场无时无刻不面临着被消融和解构,然后在一遍遍地经历重新建构、再次解构的状况。这正如美国著名媒体人安德鲁·基恩在他的著作《网民的狂欢》中所说的那样,“Web2.0革命真正带给我们的是:生活中肤浅的观察而非深刻分析,无聊至极的观点而非深思熟虑的判断。信息世界已经成为成千上万的博主同时在网络上发布自己信息的天堂。”④

的确,越来越多的网络博主的个人意见在引导着大众的舆论导向。这一群体中当然不乏阅历丰富的学者,也不乏三观不正的角色。网络同时向精英和普罗大众开放,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皆可借助其满足自己的传播欲望,并收割网络带来的各种形式的利益。网络文化的冲击力之强,不要说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年学生,即使人生阅历丰富,价值观稳固的中老年群体有时也难以抗拒。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少青年学生表现得焦虑和迷茫,难以形成理性的认知体系。

当下的研究生大脑系统被网络碎片化信息占据着、割裂着,活在虚拟空间,难以自拔。这些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媒体下的阅读方式被美其名曰“微阅读”,有人认为:“微阅读平面化、零散化、即时化的阅读方式,不可控性和多变性的阅读行为,冲击着传统媒介文化的纵深度、系统度和历史感。”⑤在这种所谓“微阅读”大行其道的氛围下,研究生经典文献阅读的欲望和执行力在潜移默化中被消解。对他们来说,回归书桌,静心研读那些体量可观、语义深奥的典籍已经颇有难度。导师布置的经典书目任务被拖延、被敷衍,一学期甚至一学年也不能完整阅读几本书,甚至查资料时,对有些文献也仅是浅尝辄止,只限于浏览个大概内容,极少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深究。遇到写作任务,习惯于复制粘贴,形成图省事、走捷径的功利意识,逐渐形成对网络的高度依赖。安德鲁·基恩早就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出这一现象的原因,他指出:“在web2.0时代,复制和粘贴变得异常容易,这给年轻一代中喜欢盗取他人智力成果的人提供了便利。利用复制和粘贴技术去拼凑一篇文采华丽、观点新颖的‘独创’文章变得易如反掌。”④

(二)前届同学的不良经验引导

同学之间的影响至关重要。师哥、师姐对待学术研究的态度也会形成较强势的影响。偏偏有些不专心学术的老生乐于以过来人的身份向下届同学炫耀和传递自己的所谓“成功”经验,并容易为学弟、学妹所接受。一些所谓的经验中不乏投机取巧的得意和论调,研究生新生往往不明就里接受了一些貌似有理的“歪经”。譬如这样的论调,“学位论文不用太费功夫”,“没有毕业不了的硕士”等等。取巧心态消解了这些新生用心研学的意愿,导致读书动力不足。在功利心的驱使下,他们自然也放弃了费时耗力地系统性阅读经典,而是诉诸于通过关键词、主题名等搜索方法快速找到“做”文章的材料。然而,他们意识不到,知识固然可以借助工具廉价地获取,发现问题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却并非一日之功。临到毕业期限将至,无可措手,只能匆匆地将上届学生的毕业论文,奉为圭臬,作为模板全盘套用。结构、研究方法,甚至语言表述,绞尽脑汁地进行嵌合,甚至削足适履。

(三)培养学制设置的影响因素

研究生阶段重在培养研究能力,时间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主要条件之一。有的学校培养学制设置得不尽科学合理,时间过于短促,很难实现充分的研究生培养。一些实践类硕士学制只有两年,两年至少一年用于课程学分完成,剩下一年开题到答辩,无论如何都显得有些仓促。大量阅读典籍已经很不现实。并非所有同学都忽视阅读经典的重要意义,但的确常常存在这样的情形。由于一些专业学制设置不合理,时间过于短促,造成学生除了课业学分修习外,难有更充分的时间用于扩展性阅读。在知识储备薄弱的情况下,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找到合适的论文选题和写作,是十分吃力的。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培养单位的重视,督促我们在今后的培养过程中进行改革和完善。

(四)师资专业素养的影响

导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学生进入学术研究殿堂的指路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术信念,甚至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导师或任课教师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相长,假如导师在学术研究中不能树立严谨治学的表率,那么误人子弟是必然的。近年来,个别导师投机取巧,带领学生伪造数据,社会影响恶劣,学术形象坍塌。试想,如果研究生遭遇了一位这样的导师,还奢望他能够得到什么真知灼见的教诲。能够做到辨明是非,抗拒干扰已经相当不易了。反之,假如导师和任课教师都能奉守学术道德,坚持学术诚信,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则学生想不优秀都难。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的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无疑将释放出巨大的感染力,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生自然崇拜追从,何愁不认真读书研究?可能老师的某句话、某个观点或许都能触动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点燃其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受到感召,以师尊为楷模,潜心读书,形成好学探究的求知习惯,完成出色的学业是不难期待的。

总之,研究生经典文献阅读上的欠缺,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对此我们应该有清晰的认识,并在今后的培养过程中努力规避以上消极因素的影响。如何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中,引导研究生回归本位,形成对待学业的端正态度,是包括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在内的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尽管牵涉到的因素多多,但只要充分重视,针对弊病精心施治,定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有关问题。如何规避外在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重新调动研究生走向阅读经典文献的书桌的动力,实现这一目标,究竟有哪些措施,是包括笔者在内今后每一位普通教育工作者都应着力思考的。

注释:

①〔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210.

②邓倩.微时代研究生经典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J].出版科学,2017,25(03):76-79.

③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4-28)http://www.199it.com/archives/1041487.html.

④〔美〕安德鲁·基恩.网络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M].丁德良,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15,22.

⑤蓝刚,蒲瑶.微阅读行为认知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6(5):70-74.

猜你喜欢

研究生学术学生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聪明的学生等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