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设设计名城视域下的设计产业创新展望
2021-02-11马宁张欣
马宁,张欣
(北京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北京 100124)
中共中央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其中,设计产业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关键任务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北京正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并聚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建设设计名城等目标规划的设计产业创新探索值得关注与展望。
《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建设设计名城要聚焦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建筑设计等优势领域,促进设计产业集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不断提升北京作为设计名城的国际影响力。《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融合发展,做强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品牌文化活动,建设设计名城。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信息传播技术的助推下,设计产业需要围绕北京建设设计名城等规划,展望主体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协同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更多力量。
一、产业主体创新:引导新业务、新模式、新规范发展
(一)有效利用数字化成果推动主体创新
“十三五”期间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数字经济、社交媒体、电子商务、网络视听、电竞网游等数字化应用成果普及更为广泛、影响更加深远,短视频、直播带货、在线教育、网络文艺等数字化新业务、新模式的发展尤为引人关注,相应的创新创意规范建设也引发热议。
构成设计产业主体的核心要素,如技术基础、媒介载体、产品形态、业务形式、盈利模式、组织结构、传播行为、资源配置等,均在不同程度地快速发展与变革。这是首都未来根据《规划》,落实建设设计名城的相应任务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背景与新时代机遇——合理应对与机遇并存的挑战并有效推动北京乃至全国设计产业的主体创新,通过规划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和阶段性任务,继而有组织、有步骤地利用数字化应用成果是关键所在。
(二)与时俱进定义创新主体与关键概念
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布局下,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不断融合,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多元发展;相应的,设计产业的主体也在从设计师、设计团队、设计企业,向创新平台、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这些主体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适时厘清传统主体和经典概念,更要与时俱进地定义新兴主体与关键概念。
以广告设计领域为例,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以法律形式界定了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等主体,其中广告发布者的主体类型只包括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并不包括个人;而2015年修订的广告法,将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的主体属性统一为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媒体、工作室等主体合法性得以确立,相关业务因此步入正轨。在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模式广泛普及的趋势下,继续与时俱进地定义主体性概念,不仅迫在眉睫而且任重道远。在不断界定新型组织和新兴个体等创新主体与关键概念后,设计产业的未来才能更为有的放矢、有序发展,广大从业者也会更有信心、更易形成有效的职业共同体,共同助力设计名城建设。
(三)积极引导新业务、模式、规范协同发展
北京的设计产业需要借助建设设计名城的契机,以优化配置设计及相关领域公共资源、有效整合社会资本与商业资源、持续推动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方向,通过各级各类设计产业园区建设尤其是张家湾设计小镇、大山子时尚创意产业功能区等突出示范性、试验性、主题性的新业务、新模式、新规范探索,强化政府引导、园区自主、企业主导、学界支持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逐步建设国家级、市区级等多级专家智库与产业集群。
设计名城的建设可依托协同创新合作发布国家级、市级“十四五”设计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并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中国设计红星奖”“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时装周”等国际品牌活动举办相关宣传推介,推广新业务、展现新模式、探讨新规范,共同引导设计产业新业态发展;进一步建立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国内设计机构与国际设计组织开展设计项目合作,从而积极参与引领国际设计发展,不断提升北京作为设计名城的国际影响力。
二、产业技术创新:推动融合式、特色性、多元化发展
(一)关注技术变革并合理引导产业应用
考虑到设计产业构成主体如技术、媒介、产品、业务、组织、消费关系等要素均在不同程度发展变革,设计名城的建设需以当前最为关键的技术创新为主要维度:通过政产学研协作、专家智库建设、重大专项任务,调研国内外技术探索与阶段成果,尤其是顶尖设计团队、龙头设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情况;助力相关部门及行业组织的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平台搭建,合理引导5G、AR/VR、4K/8K、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可信、可用、可行的新兴技术在设计产业的应用与实践,让技术能落地、成果出实效、应用有典范。
从产业技术创新当前的热门实践来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成果显著。在创意设计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新闻信息服务等文化产业重点领域,从“互联网+”到“智能+”、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应用案例如阿里鹿班、新华社媒体大脑等不断涌现。蓝色光标集团已启动商业化运营的大数据与智能传播平台“销博特”,其AI营销机器人能通过MGC(Machine Generated Content,机器生产内容)、MGP(Machine Generated Proposal,机器生成策划)等方式,智能生产创意内容、生成策划方案以及平面与视听设计产品。
(二)促进新业态融合和产业共同体建设
《规划》和《建议》中设计名城的建设,以“十三五”期间北京设计产业及相关领域的发展成果为基础,针对设计产业的媒介载体、产品形态、业务形式、盈利模式、组织结构、从业人员、专业范畴、服务对象的定义、组成、关系、特征等要素,探究其快速丰富、差异多元的发展变化,由此展望设计产业基础性、主体性、结构性、全局性的变革创新。
北京建设设计名城视域下的设计产业发展聚焦科技创新引领、文化科技融合这一主线,通过验证可靠、已具成效、可持续迭代的设计元素、媒介载体、创意工具、智能营销等传播组合,不断推进各类新业态的融合共生和新型产业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发挥北京文化底蕴深厚、设计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等优势,逐步在全国范围乃至国际层面形成示范引领与辐射效应。
(三)注重整体规划框架下的特色与多元
设计名城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地域、领域、区域和设计产业、行业、职业的多样性、历史性、复杂性等特点,在产业发展规划的整体框架下,注重不同地域、关联领域、相邻区域的差异化、特色性、多元化发展。例如,《规划》提出的要充分发挥设计在城市空间规划、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再生、城市存量空间再造、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的特殊作用,应以创新技术的试用、适用及实用为不同层次的考察要点和不同程度的发展动力,尝试推广相应的差异化、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应用项目,并设置分阶段、分地域、分领域的攻关任务。
北京的设计名城建设以整体规划为统领、以技术落地为抓手、以推动创新为目标,设计产业的发展也要避免以规模为单一指标,应在《规划》中推动设计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精尖产业深度融合的方向引导下,建立长效交流机制和沟通平台,让技术能流动、经验能分享、成果能共享、对话能持续、资源能循环。此外,在重点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北京设计产业的创新发展也要积极服务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健康中国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由科技创新引领设计产业更多特色区域、多元领域的差异化发展,并参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结语
北京建设设计名城视域下的设计产业创新发展,以产业主体创新的新业务、新模式、新规范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的融合式、特色性、多元化发展为主要任务,也需要注重政府指导、业界主导、学界参与的产业协同创新和监管他律、共治自律、示范引领的产业管理创新。通过协同创新为设计产业“十四五”发展提供持续、定向、可信的科研支撑、人才资源与实践支持,结合建设设计名城带动我国特色区域、产业重点领域的创新发展;依托管理创新探索设计产业“促进发展”与“监管治理”间的动态平衡,逐步形成自律为主他律为辅、产业共治企业参与的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管理体系,发挥协会组织、活跃企业、代表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实现设计产业经济价值、商业价值、资本价值的同时,探索社会价值、公共价值、文化价值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