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影响开发理念下的“绿道”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天津南运河杨柳青段“绿道”为例
2021-02-10孙光李硕刘宇
孙光,李硕,刘宇
(天津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天津 300384)
一、引言
本文绿道规划选址于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南运河元宝岛地区一侧,沿欣杨道和东园路进行绿道的整体规划设计研究。对杨柳青镇场地的历史、空间、文化、生态问题进行探索分析,并结合南运河沿岸的滨水气候和场地条件,寻找适合该地段的绿道规划策略。本文在对杨柳青镇绿道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绿道规划设计协调杨柳青自然生态、文化资源、游憩需求等方面协同发展问题,以低影响开发理念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实地调研、特征分析、功能解析、方案对比及规划设计五个层面,研究杨柳青段绿道生态保护优化形式,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规划设计策略。
天津杨柳青镇作为京杭大运河连接南北东西的首要漕运枢纽码头和物资、人文交流的集散地,包含了最具代表性的南运河风俗、年画、宗教、城乡和民俗文化等。本文从人群活动体验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杨柳青段运河文化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提出适合绿道规划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历史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协同发展的研究方向,基于“低影响理念”提出适合南运河杨柳青段绿道的规划设计策略。
二、“绿道”的相关概念解读
(一)绿道的涵义、特征
绿道理念发源于美国和欧洲,20世纪90年代逐渐在国内发展起来,现今,绿道已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形成独特的自然和人工的景观走廊。
绿道作为实用性与景观串联性强的线性开发景观,具有场所空间开放性、生态多样性、产能效益性和安全实用性的特征。主体对周边屏障的穿透感非常强烈,与周边自然环境或人工构筑物连接,形成完整的绿道体系。
(二)绿道的特征、构成元素及功能价值
绿道的构成要素分为整体性构成要素和节点性构成要素。基于景观自然群落、基本的土壤和水源、可持续的生境条件,形成循环闭合的生态系统,构成绿道必不可少的绿色生态基底。同时,多样化的绿道动线形式是其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主要分为步行慢跑道、自行车道或综合慢行道,以及连接或穿越周边交通干道的接驳衔接设施。景观节点作为绿道内部休憩的锚点是绿道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节点处应设有便捷的配套设施,为使用者提供便利。绿道的服务设施由驿站、配套服务设施、标识等组成,绿道服务设施综合考虑使用者人群属性、多种功能需求及区域发展诉求等分级设置。
三、低影响开发理念下“绿道”的发展研究
(一)低影响开发理念与绿道功能的关系
绿道功能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共同之处在于以人为本,以实用性为前提,共同提升景观效益为目标,将人文因素与自然生态巧妙结合,从人的行为需求出发,基于生态保护,提升景观特色,维护生态平衡,寻找两者之间和谐共生、相辅相成的方法。绿道的研究规划为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带来了显著性作用,而这些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低影响开发理念带来的指导意义。例如,绿道选线及走向与附近的土地性质和利用情况息息相关,作为绿道的生态基底,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研究材料,将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措施技术与其相结合,从而实现绿道规划的生态效益。
(二)低影响开发理念下绿道的设计研究
低影响开发理念作为低碳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具有分散性、小规模的特点,非常适合应用于城市线性绿道的规划设计中,加之符合运河保护策略,把低影响开发理念中的渗透、储蓄、调节、净化等技术措施和绿道相结合,达到绿道最佳的实用效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能源消耗、控制资源利用是低影响开发理念发展的核心。绿道与低影响开发理念相结合的本质是将道路和生态相融合,在传统道路的基础上,与生态建设协同发展,突破传统道路的枷锁,完善道路的基本功能。
目前,绿道规划发展已逐渐普遍,全国各地都逐渐兴起规划热潮,但缺乏生态技术与理念的支撑,规划单一,仅仅满足通行功能,缺少可持续性发展的有力支撑,地域特色和人文需求度不高,且又因基本地理信息数据的不完善等,导致无法真正实现绿道的长久性、科学性发展。因此,绿道的设计研究应完善于以下几个方面:
1.贯穿生态效益
生态是绿道及周边环境的保护屏,稳定的生态网络可贯穿整体绿道体系的稳定,并辐射周边的环境生态。一方面,在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引导下对绿道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保护,结合当地的气候、日照等场地条件,搭配适宜当地生长的场地植物景观和创造特色区块绿道节点。另一方面,在低影响开发理念下的生态技术,通过不同材质及土壤的搭配,形成可循环的生态系统,形成绿道生态圈。
2.场地协调规划
绿道场地的空间格局在不同的地域或场地,具有不同的规划体系,在低影响开发技术下,因地制宜丰富绿道规划的空间层次,通过提炼绿道核心主题,制定适应场地空间中绿道的技术和生态体系。同时,降低对绿道及周边环境的影响,营造场地的空间变化,协调场地的土地、景观、人文及周边土地环境的关系。
3.人文需求更新
绿道的规划研究与人群心理密切相关,低影响开发理念在生态中虽然已经广泛使用,但对于生态的人文普及和认知感较低,可供人群参与的绿道生态互动体验较少,人群的心理需求和愿望无法得到满足。因此,绿道的规划研究,可适当增设对低影响开发技术等生态知识的科普和传播,如生态装置等,创造观赏价值高的绿道景观,吸引参观者进行互动体验,从而带动良好的旅游经济效益。
4.因地制宜创新
绿道的规划发展不仅需要考虑到生态效益,根据绿道所在场地资源进行整合提炼运用,也是当前绿道规划研究的关键问题,低影响开发技术理念下的技术支撑,离不开特色资源的创新融合,因地制宜的绿道构成要素或空间表达形式,是绿道在各区域内合理存在的关键,也是绿道成为区域特色、有效连接空间节点和实现多元功能价值的关键。
(三)低影响开发理念下绿道的技术研究
低影响理念下绿道游径通常包括游步道和骑行道,是绿道必不可少的主要构成部分。低影响开发理念下的透水铺装形式,绿道通常采用低成本自然铺装材料,渗透涵养水分、吸收地表温度、减少噪声、净化雨水、减少污染。低影响开发理念下,绿道生态圈层的构建是绿道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技术手段。绿道雨水生态循环圈层,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源头排减设施、中途传输设施和末端调蓄设施,层层递进,通过补充地下水,削减峰值径流,集蓄利用,净化雨水,传输雨水,实现雨水的再利用和水文循环。
四、南运河杨柳青段运河绿道的现存问题及规划设计策略
(一)运河绿道的规划范围及发展现状
本文选定的研究范围位于天津市杨柳青镇青静路至柳霞路间运河段沿线。杨柳青古镇是以御河景观为轴线的古镇民俗旅游景点,杨柳青广场、杨柳青年画馆等新的民俗旅游环境资源丰富,四季气候变化明显,自然降水多集中在夏季。目前,土地利用现状局部较为单一,该段绿道规划设计选址范围,周边以住宅区为主,沿线有很多代表性的历史遗存点,当地市民和外来游客活动范围,多集中在运河沿岸的杨柳青古镇石家大院附近。
(二)杨柳青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现场调研得知,目前,绿道选址范围属于待拆迁村镇,大部分区域已建成现如今的小区住宅,极小一部分“钉子户”选择不拆迁,保留原始的村落样貌。运河沿岸道路处于闲置状态,交通没有明确的道路界限,无法实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分离。场地内绿地分布不均衡,绿道景观的城市整体特色逐渐消失,景观绿化覆盖率低,缺少表现地域文化的植物和绿地;道路铺装形式化,区域功能界限模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路混用,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同时,道路实用性、空间感和趣味性较低,整体基础设施配置不完善,运河沿岸缺少明确的标识系统和可供人群活动的便捷休憩设施,与杨柳青历史古镇的发展文化定位不符;运河沿岸亲水平台的安全性较低,防护性措施不足,排水设施系统仍需完善,且缺少人群的参与感、互动性和体验,大运河文化价值与人文精神未得到充分展现,可持续性绿色发展的理念较差,疏于日常管理和维护。
(三)运河绿道的规划设计策略
1.合理利用,完善功能,优化空间
天津南运河杨柳青段绿道的主要功能旨在为杨柳青镇的使用人群提供一条以自然风貌为特征主体的景观廊道。绿道规划设计主要考虑三个基础要素,分别是自然生态要素、人文要素和交通要素。首先,绿道选址靠近天津市南运河沿岸滨水地段,该段绿道空间设计以南运河为轴线沿运河串联绿道游径,构筑2~12米宽度不等的绿道,包含景观带、骑行道、步道和景观节点等。其次,绿道的规划设计满足当地居民和游客的需求,完善相应的服务设施,合理利用空间,实现绿道的连通性和连续性,绿道连通性主要集中在交通枢纽节点、接驳转换节点和公共服务需求节点的连通上。绿道的连续性主要体现在绿道生态圈层的可持续性和完整性,结合杨柳青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出行意愿和舒适性,形成富有层次的绿道景观生物屏障,消除视野障碍,连接重要的节点和人流集中地点,构建合理的绿道游径。
交叉口在杨柳青段绿道的行人过街和交叉口处,是行人、自行车与机动车的冲突点,大约是80%的交通事故点,也是绿道设计中无法回避的关键节点。为确保高质量的绿道空间,在绿道过街处,综合杨柳青的现有人、车流量,设置独立的自行车道和人行过街通道,并设置路中安全岛、独立的行人信号灯和自行车信号灯,减少安全隐患,提高绿道的使用效率。
2.改造场地,调整边界,加强引导
依据绿道分区的功能定位,优化原有空间的组成与联系。利用杨柳青场地的变化和古镇特色植物群落的配置,串联起绿道的活动空间。调整原有单一的空间系统,丰富空间序列,加强和提升游人行走的趣味性和体验感。确定绿道的主题,采用相应的设计要素来充实主题,形成独特的风格。靠近城市有特色的路段应该增加绿道空间的开放程度,与城市意象相衔接。运用不同的手法引导视线,丰富绿道边界。
杨柳青段绿道使用人群出行方式,以自行车和机动车为主,从低影响理念的角度出发,设置绿道边界的带状防护带,形成绿道景观生态圈,以区分场地的使用性质,同时达到生态循环的效果。在节点路段,设置物理隔离,并通过不同材质样式的铺装形式,加强引导,优化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出行空间,减少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3.生态调节,合理配置,低碳发展
运用低影响开发理念下的相关技术元素,通过搭配适宜当地生长的植物,营造出适宜绿道发展的植物生境。例如,在骑行道和步行道进行透水铺装,减少路面积水,采用适合绿道节点的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技术,提供相应的雨水排蓄、净化等功能,达到最大生态效益。同时,尽量保留长势良好的现状植物和代表性的植物,尤其是古树名木及高大乔木。在营造景观空间序列的同时,展现其历史风貌。利用原有场地资源,用最少量的人工干预、最人性化的设计和工程,充分满足现代城市人的需要,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与人文空间。
4.区域规划,节点布置,便捷设施
天津南运河杨柳青段绿道是串联石家大院旅游景区和京杭大运河的纽带,可观和可达的景观节点是绿道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杨柳青段绿道主要的节点空间在串联性和连续性的同时,每个区域都应有其不同的空间变化,不仅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也体现了绿道的不同特征。游客通过绿道的不同节点空间变化,分辨绿道所在的不同区域,带来空间和视觉上的不同体验,增加区域空间的可辨识度。在杨柳青绿道的节点设置杨柳青镇特色文化体验活动和驻足的观景眺望点,对绿道空间变化加以区分,形成独特的景观绿道。
杨柳青段绿道的审美和公众参与度,是构建绿道的策略关键,而绿道的可达性决定了绿道的实用效果。例如,在杨柳青绿道的过街处和绿道通往居民小区的入口处,可增设路中安全岛或抬高过街通道和无障碍坡道等,有效降低自动车在通过过街通道时的车速,保障行人和自行车的安全,方便附近居民的出入通行和行人的过街安全。
5.完善设施,突出特色,标志景观
绿道的服务设施由驿站、配套服务设施、标识等组成,绿道服务设施综合考虑使用者人群属性、多种功能需求及区域发展诉求等分级设置。例如,以全景牌、景观解说牌、导引牌、警戒忠告牌为主要内容的标识系统。配套设施的设置与杨柳青当地的文化发展需要相结合,提取杨柳青代表性元素。例如,杨柳青年画娃娃抱鱼、传统剪纸等民俗文化元素符号,将其运用到配套设施当中,形成具有特色的绿道标志性景观。
杨柳青的规划绿道配置设置了驿站、自行车驿站、绿道标识系统等重要设施体系。具体标识系统通过立体标识和地面标识,完善绿道的基础设施,增强绿道的体验感。慢行系统连接杨柳青绿道中的各个节点,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游憩体验和选择。综合绿道节点的视线焦点,为游客设置远眺休闲平台,视点的位置给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提供了远近变化的视觉体验,步移景异,让游客回归自然,充分体验南运河沿岸的自然山水。
五、结语
绿道作为城市复兴、生态恢复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性、低碳发展和创新型设计的途径,应充分考虑其综合性,组成要素的合理性,打破空间格局的限制,充分考虑生态与技术、人文与未来的综合效益。同时,为使用者提供新的空间体验途径,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地方文化发展带来了重要价值,为自然生物在城市化空间体系中营造合适的生境。让使用绿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结合大运河的文明交流路径,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进行低成本的景观构建,实现景观元素的整体连续性和多元化与公众参与,提升绿道的实用性和价值,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改善景观空间环境与形式,营造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