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手工艺集群式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
——以贵州为例
2021-02-10曹铁铮曹铁娃通讯作者
曹铁铮,曹铁娃(通讯作者)
(1.天津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天津 300384;2.天津大学 工笔重彩研究所,天津 300072)
一、贵州民族手工艺集群式创新发展的需求研究
(一)贵州民族手工艺发展商业化需求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和独具魅力的民族手工艺。贵州苗族蜡染色调素雅、纹样优美,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世代的传承中始终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贵州石桥白皮纸纸张洁白、渲染度好,其制作技艺是古法造纸的活化石,被列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工艺精巧、品类多样,向世人展示苗族人的聪明和智慧,此外,刺绣织锦、染织布艺、漆器陶泥、民族服装等都独具特色。这些民族手工艺活态传承的过程中,在保留原真性的基础上,还要在合理的商业化过程中寻求生存发展之路。然而,贵州民族手工艺在“自洽衍变”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缺乏实用性、创新性,难以满足市场多层次、挑剔性动态需求的问题,陷入市场狭小、知名度低的困境。集群式创新发展是将当代设计理念与民族手工技艺和文化思想迅速激荡融合、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能够助推贵州民族手工艺应对时代的挑战,提高品牌知名度,拓宽文化市场,把握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贵州民族手工艺发展创新实践的需求
笔者所在的天津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团队曾受贵州地方政府邀请与当地的手工艺人合作完成手工艺的创意项目,由设计团队提供创意方案,当地负责手工艺者加工完成,这次小范围的、初步的集群式创新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为进一步的合作和发展积累了经验,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暴露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当地传统手工艺人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热切地接受设计者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创新设计。大多数传统手工艺人还没意识到设计创新与创造财富之间的关联,他们对设计者突破传统纹样的设计较为漠视,如果设计方案采用传统工艺不容易实现,他们不愿意进行技艺方面的探索,而是要求设计者按照自己擅长的技艺调整设计方案,导致最终的成品与设计者的设计初衷相距甚远。
第二,设计者虽然了解当代的审美需求,但对传统手工艺只有初步了解,对民族文化认识也不够深入,设计创意难以实现创新性与民族文化本真性的完美结合,有些创意令手工艺者难以接受或在技术上难以实现。
事实上,设计者与当地传统手工艺人之间顺畅地沟通并不是简单地一、两次合作就能实现的。设计者要深入了解、感受民族文化的内涵、手工技艺的加工方式,传统手工艺人要理解当代审美需求和价值观,勇于革新,都需要跨越地域、文化体系的鸿沟。基于互联网的集群式创新发展,其以市场为导向,能够加快设计者与传统手工艺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两者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民族手工艺的创新型发展。
二、贵州民族手工艺集群式创新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集群式创新发展释义
这里的集群式创新,是指在政策优势的引导下,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以互联网为平台,将设计师、民族手工艺者、企业和用户集中起来,实现多元化的资源和智慧共享,从而形成具有创新优势的组织形式,借助这种灵活、稳定的组织结构,建立设计师、手工艺从业者和精准市场间长久、稳定的协作与共赢关系。这种协作关系能够迅速提升民族手工艺的持续创新能力,并逐步发展为创新的中心。而这种优势资源的互补也有利于加强当代设计师与手工艺者间的融合与交流,使创新设计的产品快速投入和开拓市场。同时集群式的平台还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社会资本,提升市场竞争能力,进而产生“追赶效应”和“拉拨效应”。事实上,多数民族手工艺者的生产活动孤例而分散,集群式创新既能保持手工艺者的技艺,大力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又能充分获得多元的创新资源优势,从而将创新活力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融入到“大文化助推大扶贫”的主线中去。
(二)集群式创新发展共享平台的创建
在互联网应用不断升级的时代,通过搭建共享平台,设计师与手工艺者的沟通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集群式创新的优势效应就是将手工技术、设计智慧、市场资源相互协调、整合,缩短民族手工艺走向国际化市场的进程。新知识和创新精神将融入到民族手工艺的价值体系当中,形成崭新的“核心资源”,共同发展、“合作竞争、共生共荣”成为集群的发展目标。
集群式创新创立过程中,首先由政府牵头搭建共享平台,吸引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人员和职业设计师、传统手工艺人和相关企业加入。将用户加入到平台中,一切以用户价值为出发点,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发布设计任务,由设计者参与竞争完成。为用户提供精准的信息和服务,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为贵州民族手工艺产品的传播打开市场。平台发布的设计任务和商品展示还能吸引更多的商家和消费者加入到创新平台中。通过共享平台模式,将国内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带入进来,共享设计。逐渐形成完备、丰富的供应链,设计共享+制作共享,推动传统商业形态的创新与转变,产生爆发式能量,不仅能够实现手工艺品创新,还能创造更多“不可能”。
(三)集群式创新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1.集群式创新发展中政府的角色转变
集群式创新发展对政府角色提出新的挑战,政府将面临角色的转变。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是集群式创新的基础与保障。
第一,政府为高等院校的设计学院、设计公司和设计师与手工艺从业者及市场中介搭建平台,促成合作,并提供政策支持,用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的投资,开展基础建设。
第二,政府应加强集群的规划、引导,同时鼓励集群边缘的设计师和手工艺者积极加入集群的创新网络中,积极交流分享智慧,保证集群网络的动态发展。
2.集群式创新发展中设计者的机遇与挑战
集群式创新发展为每位设计师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让每位设计师将自己的想法贡献出来,实现设计共享和创新挑战,开启想象力经济的大门,选择能够切中消费者“痛点”的设计,体现其社会价值。设计师在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方式对传统民族手工艺进行创新设计的同时,要充分理解认同传统文化的底蕴,最大限度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审美需要。
政府在促进民族手工艺创新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政府部门搭建共享平台,提供政策服务和保障,是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例如,贵州政府组织的“首届多彩贵州民族服饰设计大赛”,为民族服饰的开发创新搭建了崭新的平台。参赛的设计作品深入挖掘民族元素,将传统工艺与时尚服饰结合起来,令人耳目一新。大赛还促进了企业与商家之间的交流,有五十多家少数民族企业参加了本次大赛的民族服饰展销活动,为民族服饰产业拓展了更多的商机。
3.集群式创新发展中传统手工艺者融入到创新实践
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和传承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其深厚的民族底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民族手工艺者在传承民族文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手工艺者应充分利用平台将自己融入到创新体系的范畴中,发挥自身所有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高校和设计师的创作能力和创新环境,加快与设计师和市场的对接。推动民族手工艺的发展与大生态、大扶贫的深度融合,助推生态美人民富的多彩贵州高速发展。
在集群式创新的共享平台上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同样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报名参加,领取任务,挣得报酬,将实际经济利益与手工技能直接结合起来,不断改进技术,主动参与到设计创新变革之中。共享平台促进民族手工艺者与社会的积极交流融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不断创新、发展自己,同时通过平台的交流有效地传播民族手工技艺,使其获得更广泛的认知。
4.高等院校在集群式创新发展与手工艺传承中的作用
为促进民族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集群式创新共享平台在发展过程中着重吸引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加入,充分发挥高校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深化民族手工艺创新创意的实践与研究。高校方面,既可为学生找到设计实践的真题,同时也能探索民族艺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深化课程改革,完善民族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以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度。高校可通过平台与民族手工艺者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邀请民族手工艺的优秀传承者来高校授课,或在贵州建立实践基地,定期创作,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知识,结合时代元素,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设计出符合时代审美与市场需求的手工艺产品,使民族手工艺得到长期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笔者所在学校的师生团队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于2019年3月再次来到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联合“艺仚仚高校联盟实践基地”进行毕业设计的调研与实践。这次调研邀请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学生传授非遗手工技艺,师生到“非遗匠人博物馆”、革家蜡染文化基地、鸟笼制造厂、石桥村古法造纸等非遗文化传承基地,深度体验贵州苗族、侗族、革家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期间学生设计并制作了大量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和创新意义的文化产品,将产学研密切结合,促进了高校的创意输出。从学生的设计成果来看,不断的磨合和多次的合作促进了设计者与手工艺传承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学习和传承手工技艺产生了更深厚的兴趣。
三、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的大环境中,集群式创新网络能提高集群创新能力,形成集群创新网络竞争优势。集群式创新平台能够聚变更多创新因素,设计师和手工艺从业者在这个平台不断地交流、磨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跨越沟通障碍,设计师对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知,手工艺者对流行元素,市场需求有了直接的认识,双方在共同的目标引导下,不断前行,逐渐形成互相认可的小的设计、制造团队,共同完成设计任务,开拓市场,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实现共赢。
在各地纷纷建立创新创业园的大环境下,贵州发展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的集群式创新,既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民族经济发展、民族手工艺传承的需要,还能体现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以创意产业带动贵州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