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浆D-二聚体在肝动脉栓塞化疗术的疗效及预后评价中的价值分析①

2021-02-10陈小爽马广纵陈科恒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控制组二聚体栓塞

郭 伟,陈小爽,马广纵,陈科恒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肝癌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居第5位,在我国的发病率位居前三,死亡率位居第二,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1],每年世界范围内新发病例70万人以上,50%以上来自中国。且该种疾病发病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发展到中晚期,错失实施根治手术的最佳时机。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是治疗肝癌的常见手段,其通过导管输入适宜的栓塞剂及化疗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组织,达到杀死癌细胞的目的,延缓疾病的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存周期[2]。该种治疗方式疗效显著,创伤小,得到临床广泛认可,已成为无法实施根治术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但是确诊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其本身血小板计数水平存在异常,甚至水平过低,导致血小板高度聚集,引发血栓等,对于病情较重的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前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高,根据研究指出,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肿瘤患者预后中的表达水平,直接决定其生存质量,甚至可作为评估患者生存现状的有效指标[3]。鉴于此,本文选取100例实施肝动脉栓塞化疗术的患者进行研究,通过检测其治疗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判断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02~2020-03我院100例实施肝动脉栓塞化疗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通过影像学、细胞学及病理学确诊为肝癌;②未接受过肝胆系统外科手术治疗;③临床资料完整且实施栓塞术成功。排除标准:①心肺功能不全;②精神或意识障碍;③其他恶性肿瘤。男72例,女28例;年龄37~82岁,平均(56.47±3.12)岁。

1.2 检测方法

患者均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选择碘油为栓塞剂,选择表柔比星及铂类药物进行化疗治疗。术后以DSA示肿瘤无染色作为栓塞术成功的标准。患者术前3d通过增强CT明确病情,术后1d、2周及1个月再次复查CT。根据实体瘤疗效标准,本次实验中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9例、稳定31、病变进展26例,其中病情控制组72例(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人数),病情进展组28例。检测患者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前3d及术后1d、2周及1个月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5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由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试剂盒。血浆D-二聚体正常值范围为:0~252μg/L。

1.3 观察指标

病情控制组及病情进展组患者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所有患者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显著(P<0.05);病情控制组术前与术后1个月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病情进展组,术前及术后1d、2周及1个月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显著(P<0.05);组间对比分析可知,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前及术后第1d,两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周及术后1个月,病情进展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病情控制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比较

3 讨论

经研究发现,D-二聚体血浆水平波动在恶性肿瘤患者指标检测中,其明显高于健康体检对象。据统计,而D-二聚体水平直接影响正常的凝血功能,一旦水平异常升高,很容易导致血小板高度聚集,引发严重的血栓或者高凝风险,此时很容易刺激肿瘤细胞,活化细胞因子反应,释放大量的活性物质,例如淋巴细胞组织也随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单核细胞、血小板及血管内皮细胞等均被大量释放,进一步刺激血凝[4]。同时,癌细胞合成及分泌大量的纤溶酶原激活物,直接作用于纤溶酶原,使得纤溶酶得以生成,纤维蛋白降解为血浆D-二聚体水平,促使其生成[5]。临床研究得知[6],对肿瘤患者开展治疗措施也会影响其凝血状态,尤其是化疗及栓塞治疗,血浆D-二聚体水平会出现增高的情况。由于化疗药物会损伤癌细胞,降低肿瘤细胞激活凝血系统的功能,且化疗药物损伤癌细胞后,会释放大量炎性因子,刺激血管内皮,促使凝血因子大量释放,使得抗凝物质的活性得以降低,加重血液高凝状态。对于中晚期肝癌患者,错失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期,常选择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作为非手术治疗方式的一种,其能抑制肿瘤体积的增长,在临床使用广泛,该种治疗方式需要选择栓塞剂及对比剂,直接作用于内皮血管因子,调节其水平,抑制其各因子的释放,从而对肝细胞造成损伤,抑制其大量的合成,降低了纤维蛋白降解物的活力,大量的凝血因子释放,导致凝血功能亢进,进而D-二聚体水平升高。表明在肝癌患者发病过程中D-二聚体表达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关文献报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会导致癌细胞进展及转移,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①肿瘤细胞分泌的促进活性物质对肿瘤的生长及转移提供便利,甚至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②肿瘤细胞促进纤维蛋白形成,其基质可促进血管生成,保护肿瘤细胞防止其被自然杀伤细胞攻击,使得肿瘤得以繁殖及生长。③凝血过程中,凝血酶通过PAR-1介导,促使血小板得以活化,其黏附在肿瘤细胞上,形成凝血块,保护肿瘤细胞免受免疫系统的攻击,促进肿瘤生长。可见,凝血过程中某些特异性因子能反应肿瘤的进展,便于预测疾病的预后情况。有文献报道[7],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恶性肿瘤的分期、淋巴结受累、进展及预后存在一定关联,如肺癌、胃癌及结肠癌等,邓杰[8]等学者认为,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肝癌细胞生长过程中的特异现象,可将其作为其独立危险因素。

本次研究,通过测量实施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前后肝癌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判断其与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情况的关系。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显著;病情控制组术前与术后1个月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病情进展组,术前及术后1d、2周及1个月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显著;组间对比分析可知,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前及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差异,术后2周及术后1个月,病情进展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病情控制组,原因是实施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患者的肝功能受损严重,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高的患者,其病情较为严重,预后情况差,可见可通过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评估肝动脉栓塞化疗术疗效,判断患者预后。该种方式操作性强,且经济实惠,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综上所述,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肝动脉栓塞化疗术疗效评估及患者预后情况方面起到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控制组二聚体栓塞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阿哌沙班治疗肿瘤相关性血栓栓塞的获益与风险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给商品起名字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识字教学的字理识字研究
七年级外来务工子女负性情绪调查与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
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