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疗效评估①
2021-02-10韩璐
韩 璐
(河南省老干部康复医院药剂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在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达50%[1]。作为特异性眼底病变之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主要临床表现在于视力减退、上眼睑下垂、视野缺损及视物闪光等情况[2]。临床一旦确诊,需尽早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和干预,但由于部分患者未能及时进行积极治疗而使之发生不可逆失明的情况,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3]。因此,对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成为防治DR的唯一方法。作为临床常用的理血剂之一,复方血栓通胶囊可发挥活血化瘀和益气养阴的作用,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可有效改善视网膜静脉阻塞。羟苯磺酸钙具有阻滞组织胺和缓激肽等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的作用,对眼部基底膜胶原生物的合成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4],现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本研究拟采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探索是否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01~2020-12我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联合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44~72岁,平均(56.2±5.8)岁;病程10~55个月,平均(27.3±8.7)个月。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45~75岁,平均(51.6±7.9)岁;病程11~28个月,平均(24.3±7.3)个月。纳入标准:①符合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诊断标准;②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②存在研究药物的用药禁忌证;③血糖控制不佳;④伴有意识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精神性疾病;⑤合并严重心、脑、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通过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以保证血糖水平处于平衡。指导患者科学膳食,对合并高血脂症或高血压者积极行降脂、降压治疗。对照组给予患者复方血栓通胶囊(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30017)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患者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羟苯磺酸钙胶囊(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088)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5个月。
1.3 疗效评估
将临床疗效分为显效:眼底渗出病变、水肿或出血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视力检测结果显示上升>2行;有效:眼底渗出病变、水肿或出血等临床症状有所减轻,视力检测结果显示上升1~2行;无效:眼底渗出病变、水肿或出血等临床症状未见减轻,甚至加重,视力检测结果并未改善,甚至下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症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5个月眼部黄斑厚度、出血斑面积、血管瘤体积、视野灰度值、视力、30°内阈值敏感程度等指标。②炎症因子: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5个月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取两组患者清晨空腹肘前静脉血5 mL,其中VEGF与IGF-1含量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而hs-CRP含量的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③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如胃部不适、恶心、食欲不振等。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60,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比较
相比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5个月黄斑厚度、出血斑面积、血管瘤体积及视野灰度值均明显下降(P<0.05),视力与30°内阈值敏感程度均明显增高(P<0.05);相比对照组,联合组治疗后5个月黄斑厚度、出血斑面积、血管瘤体积及视野灰度值均显著下降(P<0.05),视力与30°内阈值敏感程度均显著升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后5个月IGF-1、VEGF及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相比对照组,联合组治疗后5个月IGF-1、VEGF及hs-CRP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变化情况比较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与对照组的2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n=60,n(%)]
3 讨论
直至目前,临床中有关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具体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但普遍观点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毛细血管病变、血流改变、糖代谢异常、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及部分细胞因子等密切相关[5]。已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10年病程的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约为7%,在15年病程患者的发病率约升至26%,而在超过15年病程患者中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约为63%[6]。在糖尿病早期,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表现,但随着病程延长,细胞代谢与胰岛素的异常日益加重,患者长时间处在高血糖状态,可导致眼部组织出现缺氧缺血的情况。随着这些症状发生时间的延长,可导致眼部微循环血栓的形成,进一步导致微循环异常,最终使得患者视力功能明显减退[7]。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眼部微循环病变可导致新生血管生长,且新生血管可损伤视网膜,严重时可导致患者眼部玻璃体出血、纤维增生,甚至发生视网膜脱落等严重事件[8]。
复方血栓通胶囊可减少凝血所需的时间,改善血管通透性,可阻滞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从而具有促进眼部微循环的效果,因此可有效减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9]。但有研究认为,单独应用复方血栓通胶囊的治疗效果欠佳,疗效并不明显,而联合使用其他药物可有效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10]。作为临床常用的口服血管保护剂之一,羟苯磺酸钙可通过减少大分子血浆蛋白、拮抗血管活性物质的合成、改善红细胞凝聚性、抗氧化等作用,可进一步改善血液的高黏滞性、毛细血管的高通透性、血小板的高活性,因此可稳定调节血-视网膜屏障,促进视网膜的血液循环[11]。本研究发现,联合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此外,本研究发现,相比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5个月黄斑厚度、出血斑面积、血管瘤体积及视野灰度值均明显下降,视力与30°内阈值敏感程度均明显增高;相比对照组,联合组治疗后5个月黄斑厚度、出血斑面积、血管瘤体积及视野灰度值均显著下降,视力与30°内阈值敏感程度均显著升高。上述结果表明,在服用复方血栓通胶囊进行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羟苯磺酸钙进行治疗可显著减轻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单用复方血栓通胶囊的效果。有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参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其次,有研究发现,IGF-1、VEGF及hs-CRP等多种炎症因子均可促使新生血管形成,亦能促使纤维组织增多,同时可刺激内皮细胞的增殖[12]。本研究发现,两组治疗后5个月IGF-1、VEGF及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联合组治疗后5个月IGF-1、VEGF及hs-CRP含量均显著下降。结果表明,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在应用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的同时,联合羟苯磺酸钙进行治疗可有效调节体内炎症因子的水平,最终有助于增强临床疗效,提示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复方血栓通胶囊。
综上所述,在服用复方血栓通胶囊进行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羟苯磺酸钙能有效改善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网膜的状况,其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