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OBE理念的飞行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体系研究

2021-02-10谢晓芳彭伟功

滨州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飞行技术专业课程思政

孟 斌,谢晓芳,路 娜,彭伟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民航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与教育部等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为高校贯彻立德树人的重任提供了指导纲领。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201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健全“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挖掘各类课程中的德育元素,不断增强思政育人的亲和力和针对性[3]。2019年9月教育部党组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强调,高校要聚焦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大格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4]。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要全面深入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编写等各环节,不断拓展建设途径和创新教学模式[5]。2021年5月教育部公布了699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个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和30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并明确高校作为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责任,应进一步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和课程思政平台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着力点和落脚点。

目前课程思政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对丰硕的成果,涉及课程思政的体系机制建设、育人模式研究、师资能力建设、实现路径探索等,覆盖了各个学科门类和大中小学各个教育阶段,育人效果显著[6-9]。但目前针对飞行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偏少。虽然类似的研究可以为该专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但是由于独特的培养模式和职业性质,飞行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待提高。作为一个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特殊行业,保证安全第一始终是民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对专业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国民航发展的导向已逐渐从“量优式”向“质优式”转变,迫切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支撑。中国民用航空局印发的《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指出,在2021年到2035年期间,我国要从单一的航空运输强国实现向多领域的民航强国的跨越,并且强调在民航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进一步开展民航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等专项研究,培养一批与民航强国相适应的具有专业精神、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的专业人才队伍,从而更加精准有力推进多领域、全方位的民航强国建设。飞行技术专业大学生是我国民航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和民航强国精神的重要弘扬者、践行者,高校如何通过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培养德才兼备的飞行技术专业人才,提高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契合度,成为我国民航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有必要针对飞行技术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从而全方位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飞行技术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人生关键阶段,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等尚未成型,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国际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繁杂糟粕的信息和多元化思潮,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冲击[10]。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依赖大一、大二开设的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手段单一,亲和力不足[11]。而大多专业课教师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定势思维”或“认知偏差”,将针对学生思政方面的教育视为思政课程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导致专业课程重视授业忽视传道,没有较好实现知识技能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制约了“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12]。事实上,作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引路人,专业教师利用“亲师信道”的优势,在思政教育方面,特别是职业素养方面,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对学生的价值引导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从行业的特殊性而言,作为保障民航飞行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飞行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直接影响我国人民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统计资料表明,四分之三左右的民航不安全事件与飞行中人的因素有关,包括飞行机组人员安全意识薄弱、规章意识不强等[13]。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咨询通告《飞行运行作风》则指出由于飞行人员的运行作风不严谨导致不安全事件占主要部分[14],而飞行作风的本质则是飞行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飞行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缺失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弥补,但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一旦缺失,则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安全威胁。因此,民航局局长冯正霖将当代民航精神诠释为“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并将之视为全体民航从业人员的价值追求。此外,冯正霖局长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倡大力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要求以“三个敬畏”(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为内核,常态化推进作风建设和提升人才队伍专业素养,保证民航运行安全。但飞行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贯穿于飞行生涯的全生命周期,尤其是大学期间专业教育的价值引领和培育至关重要。传统的飞行技术专业培养以单一的职业培训为导向,多侧重理论教育和技能训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飞行技术专业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目标的实现[15]。因此,针对飞行技术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但是落实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学生未来成长和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基于OBE理念的飞行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意义

由于岗位和行业背景的特殊性,飞行技术专业与一般的普适性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课程思政的开展方法和实现路径也必须具备针对性和创新性。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产出(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最早由美国学者Spady W. G.等人提出,在注重满足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驱动、不断持续改进教学质量,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该理念被全球教育界认为是教育范式的革新,并将之视为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重要质量准则之一,是人才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必然趋势。OBE与课程思政的理念内涵都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两者有着相辅相成、协同联动的作用功效,同时也具备天然的契合度。基于OBE教学理念,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从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目标和毕业标准为出发点,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深入剖析飞行技术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原因、目的和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挖掘遴选与民航行业文化、专业背景契合度高的德育元素,围绕飞行技术专业知识教育、飞行技能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三条主线,探索和创新“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驱动”的飞行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体系,能够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内涵,达到精准育人的目的,有利于实现知识技能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多维育人目标。

三、体系建构

根据飞行技术专业特点,结合学生个人未来发展需要和民航业发展实际需求,本文从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教学体系设置、核心育人元素挖掘、教学设计、实践训练、平台搭建、组织保障体系等全面深入开展教学研究。通过OBE理念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相互支撑、相互联动,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飞行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体系,如图1所示。通过实施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各个阶段学习成果的定义、实现和评估,在人才需求、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之间建构持续改进的逻辑闭环体系。

图1 基于OBE理念的飞行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多维育人目标

基于OBE教育理念,注重飞行职业核心胜任力,重构人才培养质量观。针对飞行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进行成果导向设计,在毕业要求中明确“素质—知识—技能”的多维预期学习目标,科学合理地建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进一步发挥飞行技术专业课程育人的广度、深度和温度。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注重构建“三全育人”的格局,将课程思政的开展贯穿于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培养和实践训练各个环节。以成果产出为导向,反向设计课程目标和课程思政培养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将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进行指标细化分解。通过建立课程矩阵,明确知识点所承载的课程思政元素,形成飞行技术专业各年级、各专业课程之间的思政元素全面覆盖和递进互补的关系,满足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之间的支撑度和达成度,将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元素实现如盐在沙的混合和如盐在水的融合,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群合力育人作用。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将飞行技术职业岗位对学生思想政治和职业素养的要求纳入重点考核目标,倡导航空理论教育、飞行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多位一体的育人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以成果为导向的多元化课程考核标准,加强对飞行技术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成果方面的过程监督与质量评价,以多维度过程性考核替代单一的结果性考核,回溯式设计发现问题,科学有效评估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度,形成动态优化、闭合反馈的持续改进机制。

(二)构建专业核心德育元素价值体系,达到精准育人目的

飞行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开展要遵循学科专业特点和民航行业背景,在充分考虑各门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价值理念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处理好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政元素之间的耦合性和无缝衔接,以专业教育核心价值取向进行思政元素的遴选与挖掘,构建与飞行技术专业契合度高的核心德育价值体系,从而增强育人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达到隐性教育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因此,基于国家对大学生德育工作要求,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入挖掘国际民航组织(ICAO)、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等相关规章政策,厘清飞行技术专业人才职业岗位对思政教育和职业素养的需求,以飞行职业胜任力为出发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航空报国精神、当代民航精神、安全责任意识、工匠精神和“三个敬畏”、终身学习观等为核心德育元素,构建一套契合度高、行业特色明显的飞行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核心德育元素价值体系,如图2所示,在广度和深度上实现对飞行技术专业学生的价值引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素养提升和人格塑造,从而满足学生未来个人成长发展需要,进一步契合民航行业高质量发展对于飞行人才的需求。

图2 飞行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核心德育元素价值体系

(三)创新教学设计和方法,提高育人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飞行技术专业理论课程内容相对较为抽象和晦涩难懂,如果单纯为了开展课程思政而思政,教师仍采用滞后的“填鸭式”“说教式”的教学方法,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则会丧失亲和力,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甚至抵触情绪。因此,如何将飞行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作为载体与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功能进行有机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程思政,做到张弛有度,是目前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首先,专业课教师应转变传统教育思维和理念,主动提升育德意识,将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从被动要求转换为主动作为。在基于OBE理念的基础上,重新定义师生角色,学生作为素质提升的主动建构者,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专业教师作为飞行技术专业学生思想的领路人,应在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得枯燥的专业课程转变为有温度的知识殿堂。特别是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互联网+教育”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通过建立课程思政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思政样板课等在线课程,利用多渠道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拓展思政育人的时间和空间;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启发式、探究式、小组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主体参与度;民航专业育人元素丰富,可采用多媒体技术构建飞行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库,如“国产大飞机C919研制历程”“英雄机长刘传健先进事迹”“伊春空难”“机组人员打架事件”等行业时事新闻,通过情境再现和渲染,使学生接受“身临其境”式的熏陶,增强课程思政育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等,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增强飞行作风建设和安全责任意识。课程教学过程中多种举措兼施并行,相互融合,切实将飞行技术专业德育内涵基因式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将低阶性、说教式、结果性和偏重知识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升华为高阶性、交互性、过程性、德才兼备的教学范式,最终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滴灌式”浸润。

(四)重视实践训练环节,共建“理论学习+技能训练”育人共同体

飞行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典型的技能应用型专业,强调学以致用,学生就业岗位导向明确。目前国内高校多采用“专业理论教育+飞行技能训练”的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前期2~3年进行航空基础理论学习,后期1~2年进行飞行驾驶技能实训。对于国内大部分开设飞行技术专业的高校而言,专业学生需在高校完成专业理论教育环节,飞行技能训练阶段则往往是在国内航校甚至是国外航校完成。这两个阶段的相对独立对课程思政的一体化和全程化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鉴于飞行技能训练环节在整个飞行人才培养周期中占了较大比例,同时也是学生整个飞行职业生涯飞行作风养成和职业素养培育的关键阶段,高校飞行技术专业理论教育阶段要和航校飞行技能实训阶段在课程思政开展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和无缝衔接。专业课理论教师与飞行教员应共同参与飞行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设置、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等各个环节。航校飞行教员在实践训练过程中必须躬身垂范自觉践行当代民航精神,向飞行学员展示过硬的飞行作风和遵规守章、严格执行标准操作程序的职业态度,利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飞行学员的职业价值观。另外一方面,大量典型的飞行不安全事件案例为飞行教员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支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飞行技术专业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和严谨的专业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形成更具有天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高校和航校必须构建校内校外协同联动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育人共同体,全过程培育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形成独具特色的飞行技术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五)搭建立体化、多元化育人平台,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

飞行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的开展不应局限于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还应融入飞行专业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和第二课堂,创新和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渠道和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载体的育人功能。鉴于飞行技术专业的特殊性,大部分高校针对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制度。因此,在学生日常管理方面,应完善“严进严出”的管理机制,着重培养学生遵纪守章的纪律意识、良好的职业品格和职业形象,将学生的思想政治和职业素养纳入重点考核目标,甚至可以作为能否继续飞行学业“一票否决”的基本条件;在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环节,针对飞行技术岗位的职业素养进行专项教育,德技并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飞行职业价值观;充分发挥飞行技术专业“第二课堂”育人载体功能,通过有针对性地组织有品牌有特色的团学活动、民航文化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不但能够丰富飞行技术专业“第二课堂”的内涵,还有利于实现育人空间进一步延伸。譬如,建立专业德育社会基地、举办飞行作风主题团日活动、开展飞行职业道德主题征文活动、举办民航劳模大讲堂、宣传民航领域先进校友人物事迹、组织学生“两航起义”话剧表演等等。通过创新和丰富德育模式,使得飞行学生能够自觉将当代民航精神视为价值追求,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六)健全保障机制,推动育人机制常态化开展

课程思政的常态化开展离不开高校组织机构在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教学评价体系、师资育人能力等方面的改革与支持。运行机制建设方面,高校应切实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全面统筹教育资源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党委宣传部和教务处协同各部门规划健全课程思政开展方案,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飞行技术专业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二级学院作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主要推动者,强化分类指导,监督落实好飞行技术系、课程团队和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激励机制和教学评价方面,把学生对专业教师育德能力的评教结果和课程思政开展的成效视为专业教师教学绩效考核评价、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立项、教学团队建设、示范课程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形成全体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师资队伍思政育人能力建设方面,支持和组织专业教师参加课程思政专项培训、专项研讨等活动,提高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其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不断更新。通过健全保障机制,为推动课程思政的常态化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推动飞行技术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

飞行技术专业作为保障民航运行的关键所在,其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满足民航行业未来发展需求。鉴于该专业学生就业岗位明确,注重学以致用,课程体系育人特色显著。因此,以成果为导向,飞行技术人才培养理念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高度契合。基于OBE理念将飞行技术专业思政元素融入至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全方位整合育人资源,搭建立体化、多元化育人平台。教学实践表明,基于OBE理念的飞行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体系能够有效构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在树立飞行技术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职业伦理、当代民航精神等方面能起到较好的价值引领作用,有助于实现育人主体、时间、空间的有效协同,可为民航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猜你喜欢

飞行技术专业课程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The innovation path of Chinese pilot training model
飞行技术专业“机载设备”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