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选《秋瓜图》艺术探微

2021-02-09袁楠

书画世界 2021年12期
关键词:设色写生

袁楠

内容提要:宋末元初时期的钱选是一位极其特殊的画家,他的花鸟画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与宋代花鸟画相比有了不同的意趣,画中主观心绪的凸显以及艺术家的个性特征从钱选这里开始萌芽。本文以钱选的《秋瓜图》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设色、用线与造型,探究钱选《秋瓜图》对宋代花鸟画技法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钱选;秋瓜图;设色;没骨;写生

钱选《秋瓜图》(图1)。图绘花皮甜瓜、藤、叶、一朵全开的白色瓜花、两朵白色花苞、牛筋草,自跋:“金流石烁汗如雨,削入冰盘气似秋。写向小窗醒醉目,东陵闲说故秦侯。吴兴钱选舜举。”款识:舜举印章、舜举、钱选之印。收藏印:清内务府诸鉴藏玺。钱选《秋瓜图》所选用的画法总体上为宋代的“双勾填色”,先用淡墨勾勒,再施以淡彩渲染,虽然画法为“双勾填色”,但最终所呈现出的面貌有“没骨效果”,整体画面意态平和,含烂漫于平淡,寓规矩于高古。

一、《秋瓜图》的设色

钱选在花鸟画设色时,若用水色,则清逸而深沉,若用石色,虽艳而能清雅古厚,设色自然。花多为白色,分染接近于平染,叶子大多有淡雅的绿,白花多为平染。仅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画者的主观意识很强。这与宋代花鸟画有着明显的不同,宋代花鸟画追求“理趣”,表现重心在所观之物上,除了对物象造型要准确把握之外,对笔墨技巧也有着灵活的运用,更偏重于客观自然,但画面中并非没有任何画者主观情感,只是主观情感没有直接外露。

例如,韩祐的《螽斯绵瓞图》(图2)。此画与钱选《秋瓜图》是同一题材的宋代花鸟画,通过这两幅作品的对比分析,便可得知,《螽斯绵瓞图》在白色瓜花的处理上非常细致,白粉分染出花瓣的转折起伏后,又用白粉细线勾勒出了花筋,在叶子的分染上也刻画得比较仔细。钱选《秋瓜图》的染色不似《螽斯绵瓞图》那般染得结构分明,而是更注重画面中块面与块面之间的对比关系,《秋瓜图》中叶与叶间的浓淡变化并非层层细染的效果,而是用色笔写出后,用偏重一些的花青色分染出转折以及前后的虚实,使瓜叶与瓜叶之间有了自然的不同,相比之下更为平面一些。

钱选《秋瓜图》所表达出的感受不仅有视觉上的,还有味觉上的,瓜给人一种清甜的感觉。这主要是通过画面设色对比而来的,可见钱选对自然观察得非常仔细。叶子的赭色虫洞在色调对比上凸显了瓜的甜嫩,瓜上方叶子的边缘有抹偏嫩芽黄的绿,可使观者感受到瓜正处于初熟且嫩的时候,白花分染近于平涂,花心的一点藤黄便显得花很娇嫩。在同叶与花的设色对比之下,瓜的设色在画面中是最重的,作为画面的主体,所表现的细节也更多一些。瓜皮上染出了斑驳的效果,同时也是瓜本身的结构所在。似齐非齐的赭色瓜沟壑先用白粉作底色,再用赭色直接点出纹路,一方面强调了瓜的結构,另一方面与画面中叶子、藤蔓中的赭色,还有花的白色在色彩上相互呼应。瓜藤后的牛筋草,用淡花青设色,作为画面中的虚处理,在穿插上经过画者明显的主观处理,延伸了瓜藤的势,使主体更有生长的趋势。相比之下,《螽斯绵瓞图》的背景牛筋草与主体瓜之间并没有钱选《秋瓜图》那么明显的区分,在设色上,牛筋草叶与瓜叶基本一致,画者的个人主观表达是比较含蓄的。

二、《秋瓜图》的用线

以墨线为主的表现方法,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基本的风格特点。《秋瓜图》中线的表现力较为突出,具有钱选花鸟画典型的用线规律。叶子用线的繁复与花的简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画面节奏更加丰富。正叶主叶筋的用线是整幅画面中用线最实的,旁边还有许多小叶筋的辅助,使叶子的翻转起伏更加清晰。因为在染色上并没有宋代花鸟画那般结构分明,所以为了表现起伏结构,钱选是用叶筋的勾线来表现的。正叶的轮廓线极为浅淡,且提按变化较大,反叶轮廓线的用色和正叶相比会略重一些。因为画者所绘反叶的赋色非常浅淡,为淡赭绿色,反叶的结构在染色上只是选择性地略微分染,此时轮廓线可以起到使物象更加具体的作用。在反叶的轮廓线勾勒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钱选用线的提按起伏变化,反叶主叶筋用线虽比轮廓线实,但在颜色和浓淡上都是和正叶的主叶筋有着明显区别的。背景中的牛筋草在用线上显得非常轻松。牛筋草细长的叶子基本上都是一笔写出来的,所用技法不再是“双勾填色”。叶片写出后,再选择部分需要加以强调的叶子用淡墨勾勒。注重叶子间的虚实变化,需要实一些的叶子会用色笔在原有叶子的基础之上复加一笔,复加的位置也非常巧妙,并不会和原有的笔迹完全重合,复加两三笔便使叶子间有了虚实的变化。瓜在赋色之后几乎是看不到轮廓线的,从局部可见的轮廓线中,可看出瓜的用线是极细且淡的,花和藤的用线的提按变化也非常丰富。可见钱选用线的高超,灵动用线的表现方式更加准确地表现出物象自然的生长状态。

三、《秋瓜图》的造型

宋时期,格物致知的观物方式使得宋代花鸟画更近于客观自然,画者的主体精神并不显露,笔墨的独特表现力也不突出,非常含蓄,而元代画家更注重在画中抒发个人的主观情感,在对物象的渲染和造型上,也逐渐转为偏平面式的形态,而钱选正处于这一过渡时期。他将对象的形象进行了比宋代花鸟画更为突出的变动,当然也绝不是随便的变动,依然是形、神的有机概括,因为对形象的变动更加具有人为的取舍,所以具有了一定的装饰性意味。这一点也可以通过与《螽斯绵瓞图》的对比来说明这一点,《螽斯绵瓞图》中所绘的景象是更为具象的田园一角,还用苔点交代了地面,瓜藤的造型更近于客观自然,包括对牛筋草的处理,都接近自然生长的常态。常见牛筋草的穗状花序多为向上生长,符合《螽斯绵瓞图》中的形象,而《秋瓜图》中穗状花序的造型姿态则更加理想化,对牛筋草叶的穿插也有着明显的个人主观处理在其中。

《秋瓜图》的造型不仅有独特的装饰意味,还包含了写生意味。与宋代佚名的《秋瓜图》局部(图3)作对比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钱选《秋瓜图》的叶子造型并没有宋人《秋瓜图》那般过于装饰化,宋人《秋瓜图》在叶子的造型和用线上多采用大小基本无差别的圆弧形式,单从造型便可得知画者对自然的观察还有所欠缺,对瓜藤的处理也是如此,多有重复和对称之处,缺少自然写生的变化意味,没有表现出物象内在活力,这幅画与钱选《秋瓜图》所绘皆为同一种物象,因“心师造化”,不同的人通过个人独特的“心”来进行主客观的结合,所营造出来的画便有了画者特有的气质与学养。宋人《秋瓜图》的艺术性远远不及钱选《秋瓜图》,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画者对生活没有足够的体验,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画者的个人修养。

四、钱选对宋代花鸟画技法的继承与发扬

在宋代“双勾填色工笔画”作品中,所采用的技法虽然是“双勾填色”,但最终完成的视觉效果上并不會处处都有“双勾”的特点,有些局部会呈现出的是“没骨画”的特征。因为宋人对线的要求非常高,“正稿”的勾线与“粉本”底稿或者白描线稿的勾线要求完全不同。“正稿”勾线的跳跃性和变化程度远远大于“粉本”底稿或白描线稿,这种表现方法是这一路画风艺术上的灵魂,不仅仅是为了“形象”,更重要的是为了画面的生动以及线条本身艺术魅力的发挥。

这一点我们通过传世的同粉本但不同画来进行对比,便可感受到其中艺术性的差异。与林椿《枇杷山鸟图》(图4)粉本相同的画有传为吴炳的《枇杷绣眼图》(图5),《枇杷绣眼图》在表现技法上与《枇杷山鸟图》同样为“双勾填色”,但墨线的勾勒并无太大的变化,多为面面俱到的“平勾”,在叶脉的处理上也有很多无差别的勾勒,在设色的虚实处理上也并不到位。通过这两幅画面的对比可知,“双勾填色工笔画”中的“双勾”必不能理解为呆板的“平勾”。中国工笔画从勾线到设色都十分强调“虚灵”和“变化”,正是这个原因,跳跃性、粗细变化大的线条,在染色之后,常会有一部分线条在视觉效果上被弱化了,甚至几乎看不到,这样勾线时的虚实变化和设色后的虚化效果使表现对象更为生动传神。通过上文对钱选《秋瓜图》的分析可知,线被色彩隐没的“没骨效果”正是钱选对宋代花鸟画技法所继承与发扬的。

此外,林椿《枇杷山鸟图》中枇杷叶的处理方式很容易令人联想到钱选《八花图》。《八花图》中栀子花叶子的表现方式与林椿的枇杷叶非常相似,正叶叶脉不见墨线但有形,是直接设色染出来的,反叶叶脉用墨线勾勒。这种表现方法使叶片看起来更具有厚度,比较适合表现叶子偏厚的植物,用此种方法来处理叶脉会显得叶子更加生动。可见在创作中,从来不是以技法为绘画目的的,而是以最终画面效果好为最终目的,无论是继承了宋画“双勾填色工笔画”中的特殊“没骨效果”也好,还是表现叶子的技巧也好,都是因为运用这些绘画技巧可以表现出画者心中的物象,是依照心中所想而选用此种表现技法的。《眼福编》中有一段关于钱选的记载:“舜举最善临古画,尝借人《白鹰图》一夜,临摹装池,翌日以临本归之,主人弗觉。”可知钱选对前人的技法是有着全面的理解与学习的,临摹足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他并没有以临摹为能事,也不受困于前人。从他的传世花鸟画来看,更多的是通过自然写生而来,继承了前人的表现技巧后,将自身的学养与情感体现在画面中,才得以形成了其独特的个人风格。

约稿、责编:徐琳祺

猜你喜欢

设色写生
《岩高千尺虎》
《独白系列之三》
《鹿鸣》绢本设色
《鹿语系列之二》 纸本设色
浅议中学美术引入室外写生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北京十度之行对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感受
写生与美术教学
注重创意优化美术写生教学探究
李学明作品
丁学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