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党史观应坚持的原则方法
2021-02-09蒋太生
蒋太生
〔摘要〕 在当前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要坚持正确党史观,一要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活用唯物史观的内容,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二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通过党史学习提升党员的使命意识;三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支流,进行科学评价;四要坚持系统整体的思维方法,以理论思维、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和大历史观学习研究党史;五要坚持以史鉴今的基本逻辑,切实发挥党史學习教育提振精神和推动实践的作用。
〔关键词〕 党史学习教育;正确党史观;唯物史观
〔中图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1)04-0027-05
历史观问题是研究学习历史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1〕2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党史观”的概念,强调树立正确党史观,为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把握坚持正确党史观的原则。
一、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是树立正确党史观的前提,学习党史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历史唯物主义从根本上解构了以往哲学和历史学对旧的社会制度的辩护,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无论是在观点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因此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历史的根本方法。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需要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观点作为党史学习的指南。我们必须认识到生产力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准,上层建筑的形态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党百年来所探索出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都是由中国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是历史的必然;必须认识到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必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和历史伟业的过程。只有在党史学习中坚持并运用这些原理和观点,才能抓住党的百年历史的根本脉络。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以真实的史料和清晰的话语激浊扬清。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唯心史观,在自媒体时代,它以网络平台为主阵地,以“还原”“重评”“解密”历史为旗号,以歪曲历史事实,丑化、诋毁党的领袖与革命英雄为主要手段,企图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具有极强的蛊惑性和危害性。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苏联解体前的一段时期,其国内“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2〕5,这是苏联分崩离析的重要原因。党史不容抹黑,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渗透,我们必须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要进一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去伪史、野史,存正史、信史。同时也要“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1〕25,在抵御和批驳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的过程中加深对党史的感悟和理解,增强历史自觉与自信。
二、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立场决定观点,正确的党史观必然是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是历史的真正“主角”,全体党员必须从人民的历史活动中把握百年党史的发展轨迹,通过党史学习提升自身的使命意识。
第一,通过党史学习深化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认识,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这一政治属性决定了党具有无比的先进性和彻底的革命性,能够克服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一切剥削阶级的利益局限和狭隘眼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看问题,带领人民朝着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立党的宗旨,彻底改变了几千年来人民处于被剥削压迫和被边缘化的历史地位。党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价值主线,把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放在工作的首位,把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作为评价工作的重要尺度,所以能够赢得人民的支持,带领人民不断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
第二,通过党史学习强化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认识,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1〕15 党为人民而立,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而党也因人民而兴,人民的支持是党克服困难和危险的最大底气,是党不断开创历史伟业的力量源泉。正是依靠人民群众,党完成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任务,并在曲折的探索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和中国人民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当前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遏制和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进一步证明,虽然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但我们党必将因人民而愈加强大。
第三,通过党史学习增强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行动自觉,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3。美好生活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有明显差别,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都应以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实现人民的眼前利益为基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数代人的接力奋斗,依次实现了独立解放、解决温饱、实现小康等目标。当前,脱贫攻坚的成绩还有待巩固,一些民生问题还有待解决,这需要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继续奋斗,全体党员要以学习党史为契机踏踏实实为群众办事,把人民的小事当作大事来抓,在行动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史学习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对待党史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党史学习的成效。如果没有正确的态度,历史就会失去其本来面目,对人们的启迪和警醒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只有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认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才能够有效发挥党史学习的教育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先后四次提到“实事求是”,强调要在党史学习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4,“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1〕24。
(一)分清主流和支流,对党史形成正确认识
一是准确把握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毋庸置疑,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构成了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不能舍本逐末,以历史支流遮蔽历史主流。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中开天辟地的大事,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决定了党的地位、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面貌,因而是历史的主流。在过去一百年里,我们党紧紧围绕初心和使命,團结和带领人民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1〕5,使久经压迫和奴役的中华民族焕发蓬勃生机,日益朝着伟大复兴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二是正确认识党在历史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曲折。失误和曲折虽然是党史的支流,但也不应被忽视或遗忘,不应被粉饰或放大,而是要实事求是地去认识、去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2〕57 我们党历来敢于承认错误,并且能够正确分析和坚决纠正错误,故而能愈挫愈勇、历久弥坚。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在吸取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改革开放道路是在总结“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由此可见,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一样,都是我们党的历史教材和宝贵财富,我们“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1〕24-25。
(二)坚持正确的原则,对党史进行科学评价
第一,以实践为评价党史的最高标准。毛泽东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4〕284,“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4〕106,一切以本本为标准、从书本上讨生活的共产党员是危险的。邓小平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5〕382他进一步将实践标准具体化,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为我们评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各项事业提供了总原则。
第二,“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1〕24。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两个决议,一个是在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该决议对党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正式结论,总结并肯定了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同时清算了党内“左”、右倾错误,对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及理论贡献作了高度评价。另一个是在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该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作了总结和评价,尤其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功过是非,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对党和国家事业的伟大指导意义。这两个决议都是在党的重大历史关头产生的,是对党的重要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揭示了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是我们学习党史的原则遵循。此外,还要以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对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评价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警惕因丧失原则而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
四、坚持系统整体的思维方法
正确的党史观必然包含着科学的方法论。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如何研究党史的问题,他指出:“现在来考虑我们过去所走的路和经验,要有系统地去考虑。”〔6〕399 应该把“整个党的发展过程”〔6〕399 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只研究哪一步或只研究个别细节。当前,面对丰富的党史材料,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科学的党史学习方法。
第一,强化理论思维,将掌握党史材料与学习党史理论相结合,防止肤浅化和碎片化。就认识的过程而言,感性认识需要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这也是党史学习的基本过程。党史故事、红色文物是我们学好党史所必要的感性材料,但如果离开了理论分析,我们就容易迷失于历史的碎片而缺少宏观的洞见,也就无法对党史材料背后的本质与规律形成深刻认识。所以,“讲故事、听故事”是学习党史的必要途径,但“学党史讲党史不能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1〕27,而是要把党史故事上升为理论,用理论化的党史知识把握党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与逻辑。
第二,坚持系统思维,从多维度、多领域把握党史进程。坚持系统观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传统,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党建等多个方面总结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些基本方略的形成是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探索的结果,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需要我们从党史中仔细发掘。虽然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工作重心也会相应地发生转移,但不能以此忽略对工作重心以外其他内容的关注。党史包含很多内容,正如武装斗争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的全部,经济建设也不是改革开放后党史的全部,如果不注重在党史学习中运用系统思维,就会造成认识和理解的片面化,无法把握党史的全貌。
第三,树立整体思维,要认识到党的百年历史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割裂各个历史时期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了更深度地认识和剖析历史,我们往往会依据一定标准对党的历史进行阶段划分,对于历史发展脉络或局部历史的研究来说,这种分阶段的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机械地看待党不同时期的历史,割裂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甚至以某一个时期的历史去否定另一个时期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曾就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提出了“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断,指出虽然两者在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2〕4,这为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党的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提供了科学指南。
第四,善用大历史观,在深化对党史的认知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历史发展受客观规律的支配,只有研究并掌握复杂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性,才能在历史变局中居于主动。研究历史规律需要长远的、宏大的历史视野,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1〕14。以大历史观来研究党史,就是要打破局部历史的时空边界,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百年党史作必要延展,从而使党史宏大化,使之在时间上与中国历史长河相联系,在空间上与世界历史相联系。这需要把学习党史与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通过学好“四史”找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的历史坐标,深刻认识新时代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党的战略安排等基本问题,以更加清醒的头脑和更加主动的姿态应对复杂的时代挑战。
五、坚持以史鉴今的基本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1〕4。要发挥党史的教科书、清醒剂和营养剂的功能,就必然要让党史学习回归现实,达到“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目的,让党史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活”起来。
(一)以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提振开拓前进的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7〕,对于一个政党来说,精神面貌决定其战斗能力和历史命运,精神涣散必然导致组织涣散、力量涣散,经不起历史和实践的考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作引领、作滋养。学习党史是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途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学史明理”,就是要在党史学习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用党的指导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认识和行动。党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是对党百年历史的高度总结,是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理论武器和思想指南。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8〕。学党史要和悟思想结合起来,以党的思想理论凝聚人心和力量。
二是“学史增信”,就是要在党史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以历史自信增进“四个自信”。中国共产党的自信以党百年来的伟大成就为基础,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改革开放的成功等历史功业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面貌和任人宰割的地位,彰显出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卓越能力和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党史学习是一次精神上的“补钙”,广大党员群众通过对党史的深入了解,“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1〕9,进而能坚定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和信心,把理想信念转化为“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
三是“学史崇德”,就是要在党史学习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党的伟大精神、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优秀纪律。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的艰苦斗争中形成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伟大精神,形成了对党忠诚、团结统一、民主集中等光荣传统,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形成了严格而优秀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红色基因保证了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并且代代相传,具有跨越时空的属性。学史崇德就是要在党史学习中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斗争精神,让党的优良品格成为新时代继续攻坚克难的利器。
(二)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
实际问题是党史学习的落脚点,脱离现实来谈历史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把党史学习变成一种纯粹的文献考究和理论思辨,丧失其服务实际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开宗明义地指出,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1〕1,他强调要把党史学习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同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动员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可见,党史学习必须“力行”,行动是落实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总要求的关键。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取得决定性成就的条件下,我国的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需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与此同时,我们党面临的国内外风险挑战依然严峻,如果没有埋头苦干的行动,改革发展稳定的目标就无法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会沦为空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史学习教育是联结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基本导向,做到学之有用、行之有效,才能真正体现党史学习教育的价值。“学史力行”在本质上就是要把内含于党史的精神力量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物质力量,因此要杜绝形式主义等错误学风,防止学习与实践“两张皮”;要在学习中发现和改正工作中的不足,推动自我革命,把提高業务能力、增强应对风险挑战的斗争本领作为紧迫任务;要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做好对脱贫攻坚战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的巩固,集中精力解决人民“急难愁盼”的问题,将学习的成效放在为人民办实事的实践活动中来检验。
“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5〕271,我们党已经在历史的风雨中走过了一百年的光辉历程,这是一个筚路蓝缕的历程,也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历程,一百年来的艰苦奋斗奠定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坚实基础。一百年风华正茂,我们有理由坚信,永葆初心和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创造光辉的历史,更能开辟光明的未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必定能攻坚克难、再创奇迹,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一定能够实现!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6.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责任编辑 王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