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充满生命活力的乡村学校
2021-02-09张世刚
张世刚
前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清徐县教科局在浙江大学举办的农村乡村校长培训班。一周的时间,我完全浸润于这所全国一流的大学校园,从优雅的校园环境到丰富贴切的课程设置,再到无缝衔接的后勤服务,无不彰显出这所名校浓浓的人文气息和勃勃的生机。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大家所期待的学校?这个问题在这里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办充满生命活力的学校”。
一、学校应该成为师生生命的共同体
学校存在的意义就是引领和促进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发展。真正的好学校应该是师生生命情感和幸福的共同体,能淡定从容地用等待欣赏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生命体特有的风采,既关注参天大树,又不忘矮小的灌木和草丛。让校园里每一个生命都鲜活起来,才能实现生命共同发展。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成长方式。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可以按个体需求发展,且有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只有个性和能力的差異,没有成绩的好坏。师生的成长都得到尊重,实现多元发展,这是学校应该为师生营造的环境。
尊重生命,寻找共同价值。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成长的需要,也都在迫切追求自己成长的需要,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成为“自己”。学校的每个生命都是主人,每个人都可以当家作主,教师对自己的教和学生对自己的学各有选择权、参与权,能够做到“我的地盘我作主”,每个人都能成为完整的人。学校的每个生命体有共同的价值和信仰,虽然每个人的爱好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但是大家的信仰是一致的、目标是相同的,便可以携手同行。
以人为本,创新学校制度。要让制度能够引领师生从自己的成长需要出发寻找共同的价值。共同体是师生自己的共同体,其价值观是成长为真正的“自我”,也是师生内心深处达到的共识,构建时应该从师生出发,基于他们的成长需要,让每个人自己寻找、自我探究。应该说价值观的寻找过程便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内化行动,形成特色文化。共同体的实践需要制度规范。建立一种制度,引领师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中规范个人行为,从而促进整个共同体的行为走向规范。从共同发展需要出发,内化共同体的文化。这种文化最好形成特有的文化标识,也许是一个人、一件事、一句话或者一个标志,都可能构成学校的文化符号。
二、文化是一所学校生命的灵魂
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是当地最有文化内涵、最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2013年,我到马峪中学(后改为文源中学)担任校长职务。马峪中学位于中国葡萄之乡———清徐县马峪乡,是一所服务于马峪乡6个周边山村、26个山区村的初级中学。学校始建于1979年,几经搬迁于2003年迁入现址。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此前教学质量低,校园环境差,十年间甚至连学校的围墙都没有修建起来,经常有人进校来滋事,加之学校紧邻县城,导致学生大量流失,教师队伍也极其不稳定。
所有这些都使我倍感压力,我不由得开始思考:应该怎样让学校走上一条良性发展之路?
我一边思考一边实践。首先带领所有的老师从“马中发展,我的责任”大讨论开始,逐渐确立了“关注师生幸福,成就精彩人生”的办学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引下,我深入挖掘本校的教育资源。同时在之前就已经形成的校训“孝渔”二字上下功夫,基于使命、愿景、价值观,构建以校训为核心的校园文化,逐渐形成了“1267”校园文化体系。
坚持一项理念:关注师生幸福,成就精彩人生;围绕两个维度:百善孝为先(做人),万事渔始之(做事)。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集道德观、社会观、人生观为一体的核心文化。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为此,学校以落实校训为基础,突出六个主题,分别是“孝”的三个主题:感恩———孝敬父母,学会感恩;学习———尊敬老师,学会学习;生活———热爱学校,学会生活以及“渔”的三个元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学习的金钥匙,好习惯能成就精彩人生。七项工程:环境工程、课堂工程、德育工程、教师工程、学生工程、家庭工程、评价工程。目前,“孝渔”文化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软实力”,形成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
在“孝渔”文化的感召引领下,我们积极营造理念先进、团结合作、敬业奉献的教师文化,注重体验、自主发展、生命成长的课程文化,健康文明、举止高雅、严格自律的行为文化,等等,努力践行物质文化打基础、课程文化增内涵、行为文化创特色、精神文化铸品牌的文化强校之路。
三、好学校要让每个生命都幸福地生活
教育是生活,学习也是生活,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好学校要让每个生命都幸福生活。教师是乡村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当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是不争的事实。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在实践中寻找、探索,搭建了教师幸福发展六大阶梯。
阶梯一:责任是最大的动力
责任感是动力的源泉。为此,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校校长高震东的演讲《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在教师中开展了“文中发展,我的责任”的系列教育活动,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要求教师做好值日工作,从教室到楼道,从校园到餐厅,从校内到校外,只要有学生活动的地方,就有我们值日教师的身影。“让教育无处不在”,是我们全体老师的共识,也是我们的责任。
阶梯二:团队是前行的力量
学校并不缺少有能力的人,但是学校需要的是既有能力又富有团队精神的人。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团队建设活动,如葡峰山庄徒步拓展活动、冬季教师长跑活动以及师徒结队、集体备课、大教研活动等系列活动。活动中,老师们有了集体归属感,体会到了互帮互助的力量、团队合作的力量,充分感受到了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幸福。为了给教师创设一个释放情怀的驿站,学校举办“幸福论坛”“班主任聊吧”“读书会”等多种形式的沙龙活动,通过演讲、采访、现场展示,交流工作中的一个个快乐体验,感受生活中的一幕幕美好瞬间。
阶梯三:课堂是成长的舞台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先后经历了“互助学习法”“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等。从2013年9月开始,我们不断总结课改的得失,借鉴名校的先进理念,认真分析学情,组织带领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结合学科特点,提出适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阶梯四:激励评价是保障
任何改革都得有與其相适应的制度作为保障。为使课改落到实处,我们在认真研究、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教职工绩效考核办法,从教师考勤、班主任工作、工作量、常规检查等方面对教师工作进行全面考核,体现了“多劳多得”“优效优酬”的绩效考核理念,打破了单纯以教学成绩片面考核老师的局面。
阶梯五:以书为伴,做勤学善思的好老师
每年教师节,学校将教师需要的书籍作为最好的礼物送给老师。《异类》《做最好的教师》等一本本书籍让教师爱不释手。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樊登读书会”,利用读书会这个平台沟通交流读书心得。校内组织名家名篇赏诵会,书香教研组、书香教师的评比,为激发教师读书营造了浓浓氛围。如今,交流看书心得、互赠好书成为教师之间新的时尚追求。同时,开展“班主任如何学会说话”等交流艺术的专题教研培训,鼓励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沟通,并及时加以推广。
阶梯六:评价方式多元化,寻找教师成就感
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利用评价杠杆,让教师感受到工作的成就感。“心中的好老师”评选、学生家长评教等评价方式,既让学生近距离、多角度去了解教师和教师的工作,更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体验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实现了“优秀教师”向“幸福园丁”的转变。
教育已经成为师生的生活,我们要学会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仅有分数的比拼、名次的排列、惨烈的竞争和茫茫的题海的地方,不足以涵养有血有肉的校园精神和故事。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很重要,所以作为校长要把老师看成是成长中的学生,要把学生看成是即将长大的成人,一大一小的改变看似简单,但是却饱含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校长要甘于做一名小小的剧务,把舞台留给老师和学生,虽然在一台戏剧中剧务的工作功不可没,但是表演结束后,人们记住的往往只是演员、导演。好学校应该是师生美好的回忆。在历经岁月变迁、人事沧桑之后,再回想当年的学校,是否能给师生留下彼此传诵的甜蜜、温馨的回忆,还能否有校园情感的暖流漫过他们那不再年轻的心坎?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多一些仪式感,让多年以后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回忆起学校生活的点点小事。
总之,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乡村学校有着其特有的味道,让我们尊重生命,倾听生命成长的声音,感受生命特有的温度,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文源中学办成有生命力的学校。
(作者系清徐县文源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