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之所趋,无远勿届
2021-02-09施舟
施舟
古文志之所趋,无远勿届。
出处《格言联璧·学问篇》
原文段落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在电影《一代宗师》里有这样一句话:“郎心自有一双脚,隔山隔海会归来。”人心有所爱时,一切阻隔都不成问题,隔着山可以寻路,隔着海可以乘船。而生活中我们所爱的,不仅有人,更有内心的追求和理想。在晚清文人金缨编纂的名言警句集《格言联璧》中,也有与此类似的一句话:“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其中略有难度的“无远勿届”,源自《尚书·大禹谟》“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意思是再远的地方也能到达。再来看这句话的关键词——“志”。《说文解字》说:“志,意也。”一个人想要到达的“目的地”,就是“志”。而“立志”,通俗地说,就是找到自己“想做什么”。这正是走好人生之路的基础,王阳明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那么,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该如何选定方向、确立自己的志向呢?立志当然不能高谈阔论,如有人今天说要做政治家,明天又说要做学者,这完全是信口而言,不顾实际情况,最后往往一事无成。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生产力发达,分工细化,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专而精”而非“博而杂”的人才。因此,在立志之初我们可以多尝试、多体验不同的可能性,然后根据自己的长处和特点做适当调整,选择其中符合自己性情和喜好的。
所立之志除了要契合自己的特性,更要有益于社会的发展。从最低的标准来看,一个人的志向要符合道德要求,不危害社会和他人;从高一点的标准看,则要适应社会和国家的需求,做对大家有用的事业,在为自己谋幸福的同时,也要尽量追求为他人谋幸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是这种志向的经典体现。
确定志向后,我们又该怎样实践志向呢?《论语》中给出了许多精辟的回答。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说的是既然志向已经明确,就要坚定不移地持守;“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是提醒我们在弄清楚自己的志向后,即使沿途的风景再好,也不要因此迷失初心。又比如,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十五岁开始立志于学问、道德,到七十岁可达到学问和修养水平的最高境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告诉我们实践志向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毅力和恒心。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追求理想和目标的路上,不惧“穷山距海”的艰难险阻,怀着坚刚之志与弘毅之性,步步向前,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