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字说
2021-02-09杨杨
杨杨
字典,是为字词提供音韵、意思解释、例句、用法等的工具书,那么字典为何被称为“字典”,其中的“典”字又作何解释呢?
我们先来看甲骨文的“典”字: 。它的下半部分是如两个叉子一样的构件,象征两只高度简化的“手”;上半部分则由四根代表竹片的竖线和一个椭圆组成,其中椭圆象征着把分散的竹片连接起来的绳索,二者结合,组成“书册”;由一双手郑重捧献着的“书册”,正是“典”。其字义如《说文》中所言:“典,五帝之书也。”就是说,典是三皇五帝赖以成功治国的书册,是可以作为标准的权威书籍和文献。我们现在常说的“典籍”,正是采用了“典”的这层意思,而字典、法典、药典等名词也是由“典”的这个意思衍生的。
作为标准的权威书籍和文献往往具有纲领性、规范性、法则性,对社会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典”也具有需要遵守的常道、不可违背的准则这类意思,后渐渐引申为法令、法则、制度。如《史记·礼书》里说汉武帝“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于后云”,指汉武帝确定了宗庙祭祀和百官朝拜时的各种礼仪,并把这些礼仪定为国家制度流传后世,这里的“典”和“常”是一个意思。又如《后汉书·张衡传》说“国王骄奢,不遵典宪”,这里的“典”意思和“宪”一样,指法令、制度。“典”还被进一步引申为“刑法”,比如法家推崇的“重典治国”,就是指采用严酷的法律手段治理国家。
“典”作为法则和制度的义项隐含着约束、管理的意思。因此,古人将“典”字引申为“主管”意。如《尚书·尧典》中记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是说舜命令官员夔主管音乐事务,用音乐教导感化年轻人,使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大而井然,刚毅而不粗暴,简约而不傲慢。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追溯家族历史,称“司马氏世典周史”,意思是说,早在周朝,自己的家族就担任史官,世代掌管周代历史记载及其文书了。
而由“主管”意,“典”又逐渐有了涉及主管权变更的“抵押”“典当”意。我们在老电影中经常看到的“当铺”“典当行”,做的就是这类生意。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二》诗云:“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诗句写诗人每每上朝归来,都要典衣沽酒,再到曲江边举杯畅饮,尽醉而归;抒发了对人生苦短的感叹。后代詩人也多化用“典春衣”“典春衫”“典衣”等,写自己为尽兴游赏春光,不惜典衣沽酒的雅致。
各类权威的“典”往往源远流长,体现着先人的智慧,深受古人重视,这反映在众多与“典”有关的词语中。比如“典雅”一词,常用来指文章或言辞有所依据,有庄重、高雅、不浅俗的气质,也形容人富于学养、庄重不俗。又如“典故”,指文学作品或谈话中引用的古代故事、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各类掌故,而古代文人写作最爱“用典”。还有我们常用的成语“数典忘祖”,它出自《左传》中的一个故事。有一次,晋大夫籍谈朝觐周王室,周景王问他为什么晋国不向周王室进贡,籍谈找理由说,晋国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自然也就不向王室进贡。周景王就列举出王室赐给晋国器物的旧典,有理有据地驳斥了他的说法,并批评籍谈作为晋国史官,明明掌管国家典籍,却“数典而忘其祖”。后来,人们便用“数典忘祖”形容对本国历史的无知,或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及事物的本源。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古人心目中,一个国家的大事除了战争,就是祭祀。祭祀就要有盛大的仪式,这也构成了“典”的另一层引申含义,那就是“典礼”。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适恭逢南巡盛典,各工告竣,敬演接驾点缀,因得畅其大观,亦人生难遇者也。”沈复恰好赶上了各州府筹备迎接乾隆皇帝南巡的盛典,各处工程都已竣工,地方在预演恭迎皇帝的仪式细节,他不由得感慨,能够看到如此盛况,也算是人生难得的机遇了。
当“典”字来到现代,它的身影也常常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读书识字,我们要查字典、词典;学习传统文化,我们要回归到对经史典籍的细致研读;碰到重大的事项,我们常会举行隆重的典礼。而作为青年人的我们,更要争做典范,做有时代担当的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