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温故而知新

2021-02-09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期
关键词:弟子儒家论语

《论语》

字数:约1.4万字

成书时间:战国初期

推荐版本: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華书局)

《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一共20篇,各篇一般以第一章的前两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篇章排列在内容上并无必然联系,各章节都是独立的。

关于《论语》书名的含义,后人虽有多种说法,但一般认为,“论”是“论纂”,“语”是“语言”。所谓“论语”,就是把语言论纂起来的意思。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到《论语》书名含义的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就是说,《论语》是关于孔子与弟子、时人讨论各项事物的汇编,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

《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平

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至圣”。

孔子出身贵族,其父叔梁纥是陬邑大夫。孔子早年丧父,家境清贫,但志在为学,十五岁就确立了求学的愿望,“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十七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加发奋学习,逐渐精通六艺,即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算术)。向孔子求学的人越来越多,孔子便开办了私人学校,声名远播,并不断结识名人名士,三十岁左右即有所成就。孔子曾师从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他的弟子相传有三千人,其中贤弟子七十二人。

“子”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战国末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被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侯、伯、子、男”之一。但是,真正能得到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公信力,如老师;要么是比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属于前者。

孔子六十二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长达七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重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富贵与道义产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也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一心向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这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是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的善意提醒。他指出孔子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孔子创立了以“礼”和“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他主张恢复周朝礼法,强调社会有序,认为爱人之心是做人和为官都要具备的道德标准。礼和仁在本质上有相通之处,都强调伦理道德。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也都是孔子的做人准则。

猜你喜欢

弟子儒家论语
知命
弟子规
弟子规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茶道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