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生态思维建构幼儿园饲养活动

2021-02-09季澄亮

教育界·上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摘要】目前,饲养活动已经成为重要的幼儿园课程内容之一。为梳理幼儿园饲养活动中所蕴含的生态思维,文章将结合实际案例,分享具体饲养活动中幼儿的思考与行动、教师的引导与支持策略,以期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建议。通过开展具有生态思维的饲养活动,幼儿不仅可以感知生命的存在,熟悉生物的习性,培养自己的责任心,还可以更好地亲近自然,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与自然共生共长的状态。

【关键词】生态思维;幼儿饲养活动;教学策略

一、前言

在幼儿园饲养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建立科学的认识,亲近自然,并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认识生命的存在与变化,感知人与自然的关联,达到与自然共生共长的状态[1]。下面,本文以课程故事“小蝌蚪搬家记”为例,探讨如何用生态思维建构幼儿园饲养活动。

二、池塘

幼儿们都在池塘边玩耍。突然,一群身穿围裙、脚踩雨靴的阿姨,径直地走进了池塘。原本安静的小池塘泛起了大大的波纹……月月:“阿姨,你们要干什么啊?”阿姨:“这里的水已经很久没有换了,都快发臭了。”接着,阿姨打开了排水口,“咕噜咕噜”,不一会儿,池塘就见底了。第一次见到池底的幼儿们,纷纷跳进池塘,开始了属于他们的“地理大发现”。突然,轩轩有了发现:“你们快来看,这是什么?长得好可怕啊。”鑫鑫:“我知道,这是青蛙卵。”阿姨:“这些天我看到了好多癩蛤蟆,所以这肯定是癞蛤蟆产的卵。”教师:“你们可以问问爸爸妈妈。”

幼儿对小池塘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没有了水的池塘,幼儿们还是第一次见。可以说,阿姨给池塘换水的小插曲,让幼儿重拾了对池塘的兴趣。教师开始思考这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大自然的变化是奇妙的,无论是季节的变化,还是人为导致的变化,都能让幼儿认识到全新的自然,同时也吸引他们去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教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可能的教育契机,给予幼儿充分的活动自由,而后续所有的故事都离不开教师的“放手”。

分辨卵的种类,已经超出了幼儿甚至教师的已有经验。教师意识到:对于卵的主人,幼儿有着强烈的认知欲望。教师选择再次“放手”,将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了幼儿。通过查阅资料发现:青蛙卵是一团一团的;而癞蛤蟆卵像丝带,是一条一条的。几位勇敢的幼儿通过动手触摸发现:池塘里出现的卵是一长条的,即癞蛤蟆的卵。当幼儿得出这是癞蛤蟆卵而不是青蛙卵的结论时,显得有些失落甚至害怕。教师敏锐地观察到幼儿对癞蛤蟆的认识水平还不足,便通过图片、科普视频等形式向幼儿普及癞蛤蟆习性等方面的知识:癞蛤蟆学名蟾蜍,而蟾蜍和青蛙的幼体都被称为蝌蚪,蝌蚪以蚊子的幼虫等为食,蟾蜍以苍蝇、蚊子、蜗牛等为食。

鑫鑫:“蟾蜍就是长得丑的青蛙。”幼儿对蟾蜍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这种认知还不够深入,甚至存在一定的误解。而建立幼儿对蟾蜍这一物种的正确认识,能为后来的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因此,从广义上来讲,那些为幼儿探索大自然中的动物提供机会的教育活动都可以被视作“饲养活动”,如本活动中对蟾蜍的介绍[2]。当幼儿产生了对动物的认识兴趣时,他们才有可能亲近自然及进一步地认识自然,而这正是建立幼儿生态思维的基础。

三、搬家

通过上述活动,幼儿逐渐产生了对蟾蜍的探究热情。有幼儿开始站在拯救蝌蚪的角度思考问题:“池塘没水了,我们应该把小蝌蚪救出来。”“那么我们把小蝌蚪养在哪里呢?”教师问。“可以养在教室的大水箱里。”“那么我们把大水箱放在哪里呢?”教师再次提问。“可以放在平台上。”可马上有幼儿反驳:“平台上的太阳太火辣了,会把小蝌蚪晒死的。”“可是孵小鸡就需要鸡妈妈的温度,温度低就孵不出来了。”

当幼儿在这里陷入僵局时,教师没有直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提出:“不如我们学一学蟾蜍妈妈是怎么选择环境的?”幼儿纷纷表示同意。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幼儿发现:蟾蜍妈妈选择的地方,上午很阴凉、没有太阳,而下午会有太阳直射到水面。那么,我们教室里有这样的环境吗?“我们可以放在洗手间里,那里又阴凉,又有一些阳光照进来。”幼儿对新的选址纷纷表示赞同。

接下来,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水箱里应该放多深的水?教师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幼儿。在经过了以上关于小蝌蚪新家位置的讨论后,幼儿意识到:在照顾小蝌蚪这件事上有一位大自然的好师傅—蟾蜍妈妈。很快就有幼儿提出:“我们可以去量一量蟾蜍妈妈把卵产在了多深的水里。”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自然测量、工具测量等方法,确定了蟾蜍妈妈产卵的深度,并给小蝌蚪设置了适宜的水深。

从活动的主体来看,幼儿是本次“搬家”计划的首要参与者。幼儿通过实际行动来建构经验、获得发展,在思考、讨论、批判、再思考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合作的模式,并从中找到了效仿的对象—大自然。至此,幼儿“敬畏自然”的意识开始落地生根。而作为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在幼儿屡次陷入僵局时,并没有选择第一时间站出来,或是以成人的思维模式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可以学习的对象。这既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又给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自主操作的权利。可以说,教师适时的“隐身”,更能激发幼儿思考与探索的积极性。

四、抉择

经过一个周末,在幼儿创设的“有准备的环境”中,小蝌蚪顺利地孵化了出来。本以为小蝌蚪这下能健康地成长了,哪知又出现了新的挑战。

晓曼用脚轻轻踢了一下水箱,发现有一些小蝌蚪已经不动了:“它们这是死了吗?”行行:“它们在这里没东西吃,会不会饿死了?”轩轩:“我们喂点饼干给小蝌蚪吃吧。”幼儿在水箱前观察了好久,小蝌蚪也没有吃的迹象。鑫鑫:“也许是我们在这围着,它们有些害怕吧,我家的小鸡也这样。”睿睿:“我们应该把饼干捏碎,太大了它们不好(方便)吃。”幼儿们看到死去的小蝌蚪很是着急,就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幼儿都开始出谋划策。拯救小蝌蚪的行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幼儿尝试了他们能想到的所有办法。可又过了一天,小蝌蚪好像还是没有吃幼儿投喂的食物,并且有更多的小蝌蚪死了。幼儿们更加着急了。

“我们把小蝌蚪放回池塘吧,池塘里不是有小蝌蚪的食物吗?”有的幼儿回想到蝌蚪吃蚊子幼虫的经验。“可是池塘里的鱼吃蝌蚪怎么办?”也有幼儿回忆起蝌蚪天敌的经验。教师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我们把剩下的小蝌蚪分一分,一半放回池塘,一半继续留在教室养。”幼儿们欣然接受了这个办法。

在这一阶段,具体的饲养行为开始出现,幼儿从思考蝌蚪死亡的原因,到给蝌蚪喂饼干,再到把饼干捏碎喂,最后选择放生,让蝌蚪回归自然状态下吃蚊子幼虫等,这一过程就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活动中出现幼儿双方的意见相持不下的情况时,教师给予了双方探究的权利,巧妙地设置了两种不同的环境帮助幼儿对比观察,让幼儿获取直接经验。在活动中,教师发现那些实际生活中不易发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而帮助幼儿判断更适宜蝌蚪的生活方式,这比直接告诉幼儿问题的答案更为直观而深刻。

五、顿悟

连续几天,幼儿都强烈要求散步时去池塘看看,可一去他们就不愿离开,纷纷观察水里小蝌蚪的踪影,看看小蝌蚪有没有适应新的环境。突然,池塘的一角传来了好消息。

子睿:“你们快来看,我发现一只超级大蝌蚪。”所有的幼儿都围了过去,晓曼:“这只大蝌蚪可以抵上几十只小蝌蚪呢!”月月:“这只蝌蚪好能吃,都吃胖了。”

当幼儿看到这只大蝌蚪时,他们才意识到,池塘才是属于蝌蚪的家。(直观的比较在此刻胜过任何语言的表述。)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对小动物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喜爱,但这是一种畸形的爱,是一种违背生态、违背自然规律的爱。在本次活动中,虽然有一些小蝌蚪因为幼儿的饲养而没有存活,但是在两种环境下蝌蚪的不同成长状态让幼儿认识到,怎样做才是更合适的,以及怎样以合适的方式去表达对蝌蚪、对大自然的爱。

事实上,本次活动并不局限于饲养活动。可以说,幼儿的眼睛望向哪里,哪里就是活动展开的方向。幼儿的探索就像在走一条充满分叉口的路,每一次的抉择,每一处的障碍,都是让幼儿自己选择、解决的过程。教师不要求、也不愿意每个幼儿都选对方向,因为正是这些充满未知,甚至有些残忍的探索,给了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的理由和动力,留给幼儿允许失败的机会,让我们的教育充满活力。

大自然是我们每个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没有人可以独立于自然而存在。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科学认识是饲养活动的首要前提。教师作为饲养活动的指导者,保持科学的求证态度和适当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幼儿的既有经验是蟾蜍是一种其貌不扬的动物,教师若加以肯定,必然导致幼儿巩固既有经验,亲近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要选择适宜幼儿饲养的动物,总的来说,应具有性格温顺、不惧人类、生命力强等特点。此外,教师还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机会去接触自然,使之能够感受来自自然的独特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饲养活动属于幼儿园自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能通过饲养活动增进对动物的了解,丰富相关动物名称、类型、习性等方面的有益经验,也能在饲养的过程中感受动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感受动物生命的存在[3]。幼儿在饲养活动中的行为与表现不仅体现了身体上与自然的亲近,更在感受与思考中拥抱着自然。

幼儿园内开展的饲养活动往往会以圈养的方式进行。但事实上,那些被圈养的动物因为“远离”幼儿,并没有实现饲养活动的教育价值。我们发现,那些源于自然的“饲养活动”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和欲望,更能在幼儿的实际行动中牵动幼儿的心,而这正是幼儿感知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在饲养活动中,幼儿园应创设适宜的环境,给予动物在相对开放环境中生活的权利。教师也要做好对幼儿的针对性教育,帮助其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特点,让他们在了解的基础上和动物相处。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先是拯救了蝌蚪,但又因为自己的“爱”导致一些小蝌蚪没有存活,在这一来一去的变化中,幼儿逐渐感受到自己的行为与小蝌蚪生命之间的关联,意识到他们对小蝌蚪的行为会对小蝌蚪产生千差万别的影响,从而真正去感受生命、了解生命、珍惜生命,而生命教育的重点正在于此。小蝌蚪可以吃蚊子的幼虫,而蚊子会传播疾病,影响人的健康。如果小蝌蚪死了,蚊子就会泛滥成灾,这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自然产生多大的影响,并通过思考和行动,找到更适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4]。

六、结语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更像是人类和自然相处的历史。我们曾经从大自然中获得食物和生存空间,也曾因过度索取被无情地吞噬。在千百万年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人类用血和泪的教训才悟出了与自然相处之道。幼儿是我们人类社会的未来,他们对大自然的态度决定了下一代人类的命运。但对自然的态度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建立起来的,急功近利反而会适得其反。对此,教师需要掌握与幼儿交流的技巧,真诚地呵护童心,以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展示大自然的法则。我们不奢望幼儿能在几次饲养活动中就感悟到如此深刻的道理,但在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在与自然的共同成长中,生态思维的种子就已经在幼儿的心中悄然萌发。

【參考文献】

[1]王善琴.幼儿园饲养活动的有效开展[J].幼儿教育,2012(13):16-17.

[2]张斌.亲近自然,收获成长:对幼儿园饲养活动的再思考[J].幼儿教育,2020(Z4):63-68.

[3]虞永平.饲养区(角)与幼儿园课程[J].幼儿教育,2010(Z6):6-7.

[4]瞿佳倩.幼儿园“养殖”活动的教育价值[J].考试周刊,2018(64):186.

作者简介:季澄亮(1997.06—),男,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幼儿园,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圆锥曲线微专题教学策略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关于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的相关探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