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厘清认知偏差 立足根本施策

2021-02-08唐金平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归因分数策略

唐金平

【摘   要】分数乘除法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难点。学生在解题方面常存在意义不清、量率不分、差倍不辨、对应不明等错误。教学中正确归因,从概念着手,分清“量与率”,找准分率(分数倍)与倍数的意义之间的勾连,从意义的最根本处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能有效提高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分数;乘除法;归因;策略

分数乘除法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在解题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果教师能正确归因,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适宜策略,就能让学生的相关学习更好、更顺利地进行。

一、原因分析

分数乘除法问题解决过程中,有以下几种常见错误。

(一)意义不清

分数的产生一方面是缘于计数的需要:度量某一个物体不能用整数表示时产生分数。如一个物体的实际长度是80厘米,用单位长度“米”去度量时,发现不能用整数表示,这时把这“1米”平均分成100份,用其中的1份,也就是[1100]米作为新的度量单位去度量,度量出来的结果是80个[1100]米,即[80100]米。另一方面是缘于计算的需要:当两数相除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扩充到用分数来表示。如求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当男生人数不是女生人数的整数倍时,用分数表示。

受教师“分数意义”教学时强调“平均分”的影响,学生往往只记住“平均分”。这种认识上的偏颇,导致后续的一些解题失误。

(二)量率不分

分数既可表示“量”,又可表示“率”。当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如上文中提到的[80100]米,就是“量”,这是个绝对意义的数;当表示倍数关系时,就是“率”,如截去一根绳子长度的[45]。它表示的是截去长度与总长度这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率”,“分率”是表示相对意义的数。在解决涉及分数不同意义的相关问题时,采用的方法不同。如一根绳子,用去[45]米或者用去[45],这两个[45]的意义不同,前者的长度已经确定,后者是相对全长的[45],需要用“全长×[45]”求出。分数乘除法主要是解决“率”方面的问题,但学生量率不分,错误不断。

(三)差倍不辨

两数比较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相差关系,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另一种是倍数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在相差关系中,相差量是一样的。如今年产量比去年产量多200吨,也就是去年产量比今年产量少200吨。

在倍数关系中,如果标准量发生改变,其所表示的数也跟着发生变化。如“今年产量比去年产量多[23]”这句话中,去年产量是标准量,今年产量是比较量。这个[23]表示的是今年比去年多的产量相当于去年产量的[23]。今年产量相当于去年产量的(1+[23])。

但學生不辨“差”“倍”。以为今年产量比去年产量多[23],就是去年产量比今年产量少[23]。事实上是去年产量应比今年产量少[25]。如图:

(四)对应不明

“对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指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一个对一个的相呼应的形态。分数乘除法问题解决中的对应主要指具体数量和分率间的对应关系。如有这样一题:书店运来一批文艺书,已售出全部的[58],还剩下1260本,求这批图书有多少本?售出的部分图书对应的分率是[58],剩下的1260本对应的是剩下图书占全部图书的几分之几。学生却错误列式:1260÷[58]。

二、解决策略

学生的认知偏差缘于对概念的错误理解以及方法的缺失。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紧扣知识本质,能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

(一)厘清概念,全面理解意义

分数该怎样定义?张奠宙教授提出:基于人们认识发展的顺序,分数定义一般有以下四种。

定义1(份数定义):分数是把1个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之后其中的1份或几份。

定义2(商定义):分数是两个整数相除(除数不为0)的商。

定义3(比定义):分数是整数q与整数p(p≠0)之比。

定义4(公理化定义):有序的整数对(p,q),其中(p≠0)。

小学数学教材中所给出的定义是份数定义。但在具体情境中,商的定义和比的定义都在教材中先后出现。

特级教师俞正强提出一些数学课需要“莳也若子”,像种子一样,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养分。在有关分数知识教学中,“分数的初步认识”就是种子,为今后分数意义的全面理解播下希望。

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为例。作为起始课,本课首先渗透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个;当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时,学生体会到除法结果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引发产生分数的需要;这个结果同时渗透了分数的另外两种含义:半个苹果用[12]个表示,这里表示的是数量;半个是整个的[12],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重视“[12]”的关系含义,而忽视了数量含义。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到分数意义的丰富性。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这一单元突出了对单位“1”的理解,将分数的份数定义与商定义进行了有效链接。

如在右图中不仅看到涂色部分是整体的[49],空白部分是整体的[59],而且看到涂色部分是空白部分的[45]。

要实现对分数意义的全面理解,需要学生厘清概念,明白“量”“率”的区别。

(二)整体布局,有效区分“量”“率”

“量”“率”的区别不仅在当下,还要追溯到从前。教师要树立整体教学的意识,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寻找知识间的差异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综合学习的能力。

分数乘法可分为分数与整数相乘、分数与分数相乘两种情况。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看作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或者采用“倍数”的概念加深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可以将分数乘法理解为部分的部分。这些内容事实上都可以统一为“倍数”的概念——求1个数的几倍(分数倍)是多少。从这个意义来说,分数乘除法在知识体系上与整数中倍数的相关知识是一脉相承的。

相差关系是小学数学数量关系学习的重要知识支柱。其核心“多与少”是小学生学习数量关系的第一步。随着“数”的扩充,从整数到小数再到分数,这种两个数量“多”“少”“相差”的比较关系也是不变的。明白这点,对理解“量”与“率”“差”与“倍”的区别有很大的帮助。

(三)数形结合,精准分析关系

明白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分清了“量”“率”后,可进一步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

首先找准单位“1”。传统教学中教师会用一句口诀道尽“精髓”:“题中若有‘是‘占‘比,那么后面那个是整体。”这种找法有一定道理,但学生明白“是”“占”“比”后的那个量为什么是单位“1”吗?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对于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分率,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如读了一本书的[23],修了一条路的[45],学生能明白一本书的总页数,一条路的总长度是单位“1”。但对于诸如实际产量比计划产量多[14],降价[18],一件商品出售后赚了[14],冰化成水,体积减少[110]这样的语句,因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没有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那么直观,学生分析起来就会感到困难。而类似降价、赚与亏、冰化成水体积减少这类用语更加简略,学生找单位“1”就更困难了。

列出数量关系式,借助数形结合的方式可以把复杂的数学关系变得简明,形象。如用线段图表示关系(如下图),由此很容易看出今年产量是去年产量的(1+[23]),列出数量关系:去年产量×(1+[23])=今年产量。

进而根据已知条件与问题,列式计算。在上面数量关系中,如果已知去年产量120吨,求今年产量,就直接列式120×(1+[23])=200(吨);如果已知今年产量200吨,求去年产量,那就根据关系式列方程,然后求解该方程。设去年产量为X吨,列方程为: X×(1+[23])=200,解得X=120。

所以不管在什么类型的应用题教学中,分析数量关系应该都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巧用变式,辨析对比提高

对应不明的问题可通过变式教学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变式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训练数学思维,在对比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变式练习可以分为内容变式和形式变式。内容变式是将相关知识点通过对比,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如量率的对比练习:一根繩子3米,用去[45]米后是(    )米;一根绳子3米,用去[45]后是(    )米。

如“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对比练习:1200米的[23]是(     )米;(     )米的[23]是1200米。

形式变式指的是设计灵活多变的练习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填空形式:修一条长1200米的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3],第二天修了全长的[14],余下的第三天修完。

①问题:两天一共修了多少米?算式:            。

②问题: 求                  ?算式:1200×([13]-[14])。

③问题:第三天修多少米?算式:                 。

如连线形式:工厂八月份用水量180吨,                      ,八月份用水量是多少吨?

①九月份用水量是八月份的[59]     180÷[59]

②八月份用水量是九月份的[59]     180×[59]

③九月份用水量比八月份多[19]      180÷(1-[19])

④九月份用水量比八月份少[19]     180÷(1+[19])

⑤八月份用水量比九月份多[19]      180×(1-[19])

⑥八月份用水量比九月份少[19]      180×(1+[19])

综上所述,对于分数乘除法问题解决中的错误,教师可从概念着手,帮助学生分清“量与率”,找准分率(分数倍)与倍数的意义之间的勾连,从意义的最根本处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以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以上策略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唐彩斌.关于小学“数学本质”的对话[J].人民教育,2009(2).

(浙江省常山县天马第二中心小学   324299)

猜你喜欢

归因分数策略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虐待对儿童归因风格的影响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把失败怪罪给别人?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奇妙分数与特殊数列自动生成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