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道测试题看“正比例图像”的疑点及教学策略

2021-02-08朱学尧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标教材教学策略

朱学尧

【摘   要】教师在教学“正比例图像”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研读课标,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静态的文本为动态的知识形成过程,树立正确的教材使用观。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数对的经验,教学中立足于知识的发展、延续,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关键词】课标;教材;教学策略

在市级教学质量监测阅卷中,阅卷教师对其中一道题的评分标准提出了质疑,试题及评分标准如下。

下面是小明买皮球的情况:

题目: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出各点,再连起来(4分)。

评分要求:连线时必须从(0,0)点开始,所连的直线必须是一条射线,即连到(5,30)这一点时,这条直直的线要伸出去一点,不具备这两点的算全错。

90%的学生没有同时做到这两点,70%的教师认为:不应该从0点开始连接,理由是表格中的第一列是从(1,6)这一点开始的,而不是从(0,0)点开始的,更何况,题目中要求“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出各点,再连起来”。60%的教师认为:这条直直的线,可以是线段,也可以是射线和直线,具体要看表格中最后一列有没有省略号和给出的数据特点,如果有省略号,这条线就应该是一条射线,如果数据有负数,这就是一条直线(初中学习)。对阅卷教师提出的质疑,笔者进行了思考。

一、 研读课标,依据课标指导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数与代数”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教学目标中说:“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并在第89页给出了如下例子:“彩带每米售价3.2元,购买2米,3米……10米彩带分别需要多少元?在方格纸上把与数对(长度,价钱)相对应的点描出,并且回答下列问题。”(略)《课程标准》“希望学生感受成正比例关系的一组数对所对应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并且能够借助图形进行数据的估計”,指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描点之前,先建立下面的表格,有利于直观地理解正比例关系,并为描点作准备”。

第一句话可以看作本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第二句话可以看作例题教学实施的一个建议。在这里,表格第一列给出了0米和0元这一数对的位置,即(0,0),突出了0点价值和意义,学生在连点时,自然就会从0点开始连接了,但如果教师没有研读《课程标准》的这一内容,课堂上教师是否会让学生经历上面列表的过程,学生又是否知道,表格第一列要从0开始以及从0开始描点的好处在哪里?这就要看教师对正比例图像特征的理解层次了,是固守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还是立足于知识的发展、延续,来适时地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课程标准》给出的课例来看,学生连点描线时,教师需要适时引导学生关注0点的意义和价值,至于要不要将这条线延伸,《课程标准》中没有作出说明。

二、研读教材,理解意图,明确教学路径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再创造。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对不同版本教材关于“正比例图像”的例题素材进行了研读,以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2013年版)提供的例题情境和要解决的问题是这样的。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2009年版)中提出的要解决的问题同上,提供的例题情境是这样的(如右图)。

对比苏教版新旧教材所提供的方格图中的信息,笔者得出两点启示:一是新教材把原来已形成的正比例图像(一条直线)隐去了,留下几个点。笔者认为,这旨在让学生经历描点的过程,在描点的过程中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征,更利于达成教学目标,若按老教材提供完整的正比例图像来教学,教师就容易略去让学生描点的过程,学生直接通过观察图像来回答问题,不利于达成《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二是老教材把这条线的一端延伸出去一小段,这样的延伸回应了表格后面的省略号。这一点新教材也有所反映,新教材方格图中最后一个点的位置是(7,560),而表格中最后一组数据是(6,480),暗示了方格图中的这条线可以继续延伸下去。教材的“留白”,给不同的教师带来不同的价值。当然,如何解释从0点开始连接,为什么要把这条线延伸出去一点,教学时教师可以适时提出相关的问题来让学生讨论。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提供的例题情境如下:

表中的数据还可以用图像(如下图)来表示:

人教版教材给出的图像也是从0点开始的,但呈现的是一条线段,方格图中的直线并没有从最后一组数据(8,28)延伸出去。

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提供的例题情境如下:

表格中给出的第一组数据是从(0,0)开始的,苏教版和人教版表格中的第一组数据均不是从(0,0)开始,表格最后一列三个版本教材都有省略号。

研读教材带来的思考是教师要吃透课标,认真领会教材中的“留白”,既要尊重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来进行教学设计。教材是一个静态的文本,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仔细琢磨教材,动态地使用教材,如苏教版新教材练习十第3题给出的完整正比例图像既是从(0,0)点开始连接的,又把这条线进行了延伸。教学中可生成两个层次进行处理,一是先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来找点和连线,二是适时提出问题来让学生讨论:“这条直线可以从(0,0)点开始连接吗?为什么?”“这条直线可以延伸出一段吗?为什么?”“结合表格中的数据,你觉得哪种连法更好?”这样不局限于教材上呈现什么就教什么的教学,让教师的教走向了深入,学生的学也就深刻了。这样,学生在方格图上找点和连线时,就不会出现阅卷教师争论的问题了,同时也为初中八年级正比例函数图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研读学生,探寻基于课标、高于教材的教学策略

学生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起点既可以从(0,0)开始,也可以不从(0,0)开始,还可以从横轴或纵轴开始。统计表中最后一栏数据如果是“封闭的”,那么,根据表中的数据连成的线也应是封闭的,终点不再延伸。在教学正比例图像时,教师让学生讨论这条直线的起始位置和延伸的意义,学生是具备一定认知经验的。因此,正比例图像教学,可以在尊重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适时丰富学生对正比例图像的认知,既尊重教材,又不拘于教材。以下是笔者对正比例图像新授环节的思考。

【教学片段】

1.借助直观进行猜想。

出示表格和方格图。

师:这是一张带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你能找到汽车1小时行驶80千米对应的点吗?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动态显示点A,并出示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8页例2图。

师:你能从图中看出点B表示几小时行多少千米?其他各点呢?

师:想一想,如果用手势来表示这几组数据的变化趋势,会是什么样的呢?

(设计意图:把静止的方格图改为动态的演示过程,意在让学生经历找点的过程。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表格中几组数据的变化趋势,丰富了学生对正比例图像的认识,学生發现直线上的点对应的横轴上的时间、纵轴上的路程变化而比值不变,较好地掌握了概念。)

2.描点连线,验证猜想。

师:请同学们在方格图中描出表格中各组数据对应的点并连线。

师:都连好了吗?小明同学是这样连的(如右图),你也是这样连的吗?

师:连接图中各点,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同学们一定想到很多。我们来看一看,这是小明同学得到的图像(课件演示连接过程)。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既能反映行车的时间,又能反映行车的路程,更能反映时间和路程这两种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师:小红同学连出的图像是这样的(如右图),与你们的图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辨析后进行如下总结:

这辆汽车1小时之前,就开始行驶了,小红的图像能看出1小时之前汽车行驶的路程;表格中7小时之后打的是省略号,把这条线延伸一点,就与表格中的省略号对应了,这样看来,小红的图像更全面、更合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描点和连线过程,针对大部分同学会按照表格中给出的数据连成一个“线段”的情况,提出:“小红同学连出的图像是这样的,与你们的图像有什么不同?”意在让学生通过对比和辨析,拓展学生对正比例图像的认知,这是基于从整体结构出发考虑的。)

参考文献:

[1]刘佳.抵达本质意义后的远航:“正比例的图像”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师,2020(2).

(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教体局教研室    233000)

猜你喜欢

课标教材教学策略
教材精读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