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猪苓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2021-02-07王婷王鑫李勇

种子科技 2021年24期
关键词:种植技术防治病虫害

王婷 王鑫 李勇

摘    要:猪苓是一种重要的野生药材,药用历史非常悠久,是我国中药材重点保护品种之一,在我国甘肃、四川、山西、云南等很多地区都有分布。文章主要对猪苓种植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探讨猪苓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希望能为提高猪苓人工种植技术水平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猪苓;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文章编号:1005-2690(2021)24-0052-02       中国图书分类号:S567.3       文献标志码:B

猪苓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越来越被医药界所重视,与此同时市场需求量也在快速增长。野生猪苓资源十分紧缺,已经濒临枯竭,导致市场上猪苓供需矛盾变得更加严峻。为了满足市场上猪苓发展需求,加强猪苓人工种植技术研究,扩大猪苓栽培面积,提高猪苓产量成为解决当前市场上猪苓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1]。

1   猪苓生长特性

猪苓的生命力十分顽强,有着很强的抗逆性,高温、干旱、雨涝等不良条件会导致猪苓产量出现下降,但不会对猪苓的生命和存活带来威胁[2]。恶劣的环境条件会影响菌核生长,但再次遇到适宜的生长条件也能恢复生机,良好生长。野生猪苓主要分布在海拔为1 000~2 000 m的山区地带,无论是阴坡还是阳坡均能生长,尤其是二阴坡生长更好。

2   猪苓生长所需的条件

2.1   营养

猪苓主要伴生蜜环菌,当年生的白苓不会被蜜环菌侵入,只对越冬的黑苓、灰苓造成侵染。蜜环菌主要通过菌索对猪苓菌核造成侵染,同时于菌核中形成隔离腔,包围蜜环菌,蜜环菌产生的代谢物以及消化蜜环菌丝为猪苓繁殖生长提供营养。

2.2   土壤条件

无论是山区地带的黄土还是腐殖土,特别是疏松、团粒结构较好的腐殖土,能满足猪苓的生长需求。pH值在5.5~7的偏酸性土壤条件下更适宜猪苓生长。

2.3   温度

猪苓为低温型真菌,5~30 ℃温度条件下菌丝体都能生长,短时间内处于36 ℃温度条件会引发菌丝体停止生长,适宜的温度条件为20~25 ℃。

2.4   湿度

猪苓在生长过程中对水分需求不大,土坑处于30%~50%含水量时更适宜猪苓生长。

2.5   通气条件

猪苓菌丝对二氧化碳有很大的耐受能力,但菌丝生长是以新鲜的空气为条件,这样菌丝能更好地生长[3]。同时菌核在较好的土壤结构条件下生长速度更快,可大幅提高猪苓产量。沙性偏少且具有较大黏合性的土地会严重影响猪苓健康生长。

2.6   光照条件

猪苓菌核在生长过程中不必进行光照,而且菌丝生长时也不必进行光照,主要是在避光条件下进行培养。

3   栽培季节和场所

3.1   栽培季节

无论是春季还是秋季均可实施栽培工作,春季栽培时以4月份、气温维持于12 ℃时为最佳,秋季栽培时于10月份进行栽植[4]。

3.2   栽培场所

科学合理选择栽培场所,直接决定栽培效果,还会影响栽培效益。所以在栽培过程中应首选具有较好通透性、湿润、土壤保持在45%左右含水量,沙质微酸性土壤为最佳。同时在海拔1 200~1 500 m生长良好,低于海拔800 m的地区不适宜进行猪苓栽培。

4   种植技术

4.1   前期准备

4.1.1   选择场地与土壤

首选海拔1 200~2 000 m杂木次生林、残留砍伐树桩的区域与竹梢林,坡度在35°半阳、半阴的林地进行栽植,同时要选择疏松透气、湿润度适宜、土壤中含有大量腐植质微酸性的沙壤土为最佳,不能在黄泥土、黏土还有石渣土条件下栽培。

4.1.2   培育蜜环菌枝

(1)选用菌材。在栽培猪苓的过程中,培育优质菌材非常关键,必须科学选择树种。次生阔叶林、杂灌林或混交林均可作为栽培林,树种以杨树、桦树、栎树、泡桐等为最佳[5]。选择好菌材后于秋末冬初进行培菌,春季3—4月没有生叶前进行砍伐,砍下粗度为10 cm的枝干,设置成55 cm长并确保长短一致,之后间隔6 cm在木段上砍出多个鱼鳞口,砍成粗1~2 cm、长13 cm的小段便可进行菌枝培育,砍口后更利于接种菌丝。

(2)菌种来源。首次进行菌材培育时,可以选择生命力强的野生天然菌种,其主要生长在森林中的湿润区域或溪沟两旁,特别是2~3年的荒地常常生长着很多野生天然菌种。因木材自然生长存在大小不一的情况,如果一些木材较少但有菌种,可以将其运回,大树桩上的菌种可以用斧头刮下菌索,截断之后的菌索能在两侧断口部位继续生长,扩大断面能进一步增加木材接种机会,还能减少运输劳动力的投入。

(3)培菌方法。①堆培菌法。为了在猪苓栽培过程中随时取用,栽培场应选择在湿润而有树荫的地方,清除全部杂草并翻松土壤,木段整好后筛选不存在杂菌的木材,根据三新一旧相间整齐挨放并铺满,排好菌材后将一层菌渣撒在上部,空隙利用腐殖质填满,保证不见木段为最佳。同时将一层树叶覆盖其上,层层堆高设置为8~9层,并运用杂草树枝覆盖堆面于其四周,厚度以10 cm为宜并确保良好墒情和通风条件,培育过程中要确保湿度适宜性,干旱天气条件下合理地进行喷水保湿。②窖培菌法。窖培菌法在容积方面相对较小,菌棒为2~3层,小窖按照长160 cm、宽100 cm、深40 cm進行设置,每个窖应用7根菌材;大窖按照长500 cm、宽65 cm、深40 cm进行设置。

4.1.3   选择菌核

猪苓菌核第4代菌核较坚实,为乌黑色,同时有孔眼存在,生长性能也出现很大下降,尽可当作商品,不能用作菌种。第2、第3代菌核颜色为灰黄色或是黑褐色,质地较软,适宜作为菌种。

4.2   菌种栽培

4.2.1   栽培时间

猪苓在11月步入休眠期,块茎也完成了发育,在12月上冻前直至第2年4—5月都可开展栽培工作,但早栽要比晚栽好,有利于蜜环菌和猪苓有效结合,促进菌核生长,因此冬季栽培相较于春季栽培效果更好。

4.2.2   栽培方法

(1)活动菌材伴栽法。8~25 ℃是适宜猪苓生长的温度范围,尤其是在20 ℃温度条件下猪苓生长更好,倘若温度较高,极易引发菌索老化,还会导致菌核出现腐烂,较冷的条件下发育迟缓。通过这些不难看出,猪苓生长过程中怕热、不怕寒,喜欢冷凉条件。建窖过程中,设置小窖长100 cm、宽50 cm,每个小窖应用9根菌材,提前松土并间隔放置新材段与菌材,菌棒空隙填满腐殖质土,在菌棒鱼鳞口部位附接菌核,每窖用13个0.25 kg的菌核种块,放好后覆盖土盖住菌核并将树叶盖在上面,更利于传菌,起到保湿防寒的效果,然后再将一层木段放置在上面,继续覆盖土后拍实,窖面应设置为斜形,更利于排水。

(2)树桩栽培法。将1~2年生的残留树桩根部土层刨开后,用斧头于初状部位设置鱼鳞口,合理撒上菌种渣并将菌核放上,覆盖7~18 cm厚的土即可。

4.3   栽后管理

猪苓下种后除了定时选留观察,通常不进行翻动,还应保证猪苓菌核紧密接触蜜环菌菌索。在观察过程中轻轻刨开覆土并取出上层菌棒,避免对菌核造成损伤。不能翻动下层菌棒,避免导致菌核脱落,观察后及时覆土。干旱条件下及时进行洒水并覆盖杂草、树枝,达到保温保湿的效果,遇到积水时应及时排除。

4.4   病虫害防治

猪苓在栽培过程中会出现杂菌感染,同时又会遭受蛴螬、鼢鼠、蚂蚁、蜡虫等害虫为害,具体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可采用如下措施。每年覆盖裁培穴顶的杂草、树叶,可用90%的敌百虫晶体1 000倍液喷洒,有效杀死虫卵;虫害发生阶段可用90%的敌百虫1 000倍液喷洒于窝内,减少虫害;栽植前撒磷化鋁到沟内和窝内,可以有效防治鼠害;第三年将菌材与菌枝进行更换,并及时清除落叶、枯枝上的杂菌,运用高锰酸钾浸泡5 h,杀灭杂菌;发现栽培窝有蚂蚁和蜡虫为害,可运用白蚁粉于细土拌好后进行诱杀,防治蜡虫可用90%的敌百虫800倍液喷施防治[6]。

4.5   采收

猪苓属于多年生菌,1年生产量较低,3年生长旺盛,4年产量最高,在收获过程中应及时将表层土刨开,并把菌核及上层菌材取出,选择2、3代作为菌种,当年生的菌核及母菌核不可当作菌种,如果用原老窖栽培可再添新材选出的种核进行栽培。

参考文献:

[1]程磊,侯俊玲,王文全,等.我国猪苓生产技术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中药,2019,17(3):195-199.

[2]张雷,蔡爱群.猪苓栽培与加工技术[J].耕作与栽培,2019(1):59-60.

[3]王伟平,周新伟,李根岳.猪苓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食药用菌,2018,22(2):102-103.

[4]成群.猪苓人工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8(6):99-100.

[5]杨艳娟,陈光明,阮金华.猪苓栽培技术探讨[J].园艺与种苗,2019(12):30-31,62.

[6]曹建刚.猪苓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种业,2004(5):21.

猜你喜欢

种植技术防治病虫害
探析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南方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
林业的病虫害及生态防治研究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