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龙江林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探析

2021-02-07常娟霞

种子科技 2021年24期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发病原因防治

常娟霞

摘    要:近年来,随着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的不断增加,防治工作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文章主要介绍白龙江林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对其发病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综合防治策略。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发病原因;防治

文章编号:1005-2690(2021)24-007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B

白龙江林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与岷山山脉的白龙江和洮河两大河流上游。大部分施业区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迭部县、卓尼县、临潭县、合作县以及陇南市武都区、文县境内。全林区经营总面积112.7万 hm2,森林面积89.2万 hm2,占全省森林总面积的1/3,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

自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白龙江林业保护中心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开展公益林建设。多年来,以营造人工纯林为主,林分结构单一,且集中连片,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弱,再加上地形复杂,监测、防治手段落后,加快了林业有害生物繁殖速度。随着人工成林面积的逐年增加,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突增,范围变广,由人工林向天然林过渡,病害、虫害交错发生,且发生较严重的地段历年重复交叉感染,同一地块有不同病虫重叠为害。再加之临近周边农林牧区地形复杂,病原物的扩散传播多样化,新发生种类寄主为害增加,监测防治难度大,给防治工作带来挑战,对森林资源安全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

据2016年白龙江林业保护中心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表明,目前林区内发生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有59种,包括病害12种、虫害45种、鼠害1种、有害植物1种,主要为害云杉、油松、落叶松、冷杉、杨树、榆树、柳树、栎类等,给林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常发性及突发性的有害生物种类有云杉落针病、云杉锈病、落叶松球蚜、中华松针蚧、云杉线小卷蛾、云杉球果小卷蛾、油松梢小蠹等,共39种,其中云杉落针病是白龙江林区最主要防治的有害生物,分布广、发生面积大、为害大。最开始于1990年在舟曲林业局沙滩林场的人工林、幼林中局部发生[1],目前在全林区都有分布,主要为害的是人工云杉纯林,发生地块多与上年度发生的地块重复。由于云杉落针病孢子具有越冬性和潜伏期长的特性,对防治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

此外,除了云杉落针病,落叶松球蚜、云杉锈病、中华松针蚧等一些次要的有害生物从过去为害较轻且不明显,到为害程度日益严重,已逐渐成为林区主要的有害生物,并表现出多种病虫共同出现。例如,白龙江林区最常见的是云杉落针病和云杉叶锈病共同出现,对云杉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危害,导致部分植株死亡和云杉幼林枯死。另外,苗圃地的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在逐年增加,且多为2~3种病虫交叉为害,导致优质苗木枯死。

2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分析

林业有害生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近几年发生态势观察及防治效果分析,白龙江林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总体以“局部在缓解,整体在蔓延”的趋势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树种结构单一,林分自我调控能力差

一是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范围主要分布在上个世纪营造的人工林中,以粗枝云杉为主,大多是纯林,结构简单,且密度过大,加之后期营林抚育措施跟不上,造成树木的抗病性较差。二是由于人类活动对天然林分的过度影响,使林分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从而使得林分自身调节能力进一步减弱,为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带来了机会。三是由于长期以来对林木资源的“重取轻予”,为追求眼前利益,对林业有害生物采用化学农药快速消灭,削弱了林分生态系统的自主调控能力。四是森林中一些野生动物是部分有害生物的天敌,野生动物的存在能消灭部分有害生物。但近年来,由于过多滥捕滥杀野生动物,造成了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减弱,害虫、害鼠的数量不断增加。

2.2   监测设备落后,防治手段单一

由于资金短缺,各管护中心缺乏必要的监测仪器和设备、监测基础设施差、监测手段落后,目前仅以人工目测为主,造成监测人员没法及时尽快地发现和掌握有害生物发生状况,直到出现大面积林木死亡后才能察觉,严重影响防治时机。并且,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上,一般都采用化学烟剂进行防治,在防治新技术的引用上比较滞后,例如采用高效低毒农药方法、病原微生物制剂方法等技术。这种简单的防治方法,不但防治效果不显著,还易使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或影响天敌生存条件,污染周围环境,并对其他有益生物形成毒害,不利于自然环境与人畜安全,减弱了林分自我调节能力,会导致防治难度进一步加大,有害生物的威胁进一步增加。

2.3   防治经费不足,防治难度大

白龙江林区林地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较大,且分布广泛,多处于较远的山脊山谷,工作人员到达现场调查较为困难,防治难度大。加之国家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大,没有专项资金,因此基层工作人员在开展防治工作时会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无法进行全面防治,只能管重避轻,造成发生面积逐年增加、为害程度加重,监测、防治、检疫面临重重困难。

2.4   防治意识薄弱,缺乏森防专业技术人才

作为林业部门,一直以来都将重点工作放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有效利用上,基层人员包括林区周边群众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意识不足,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忽视了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隨着国有林场改革的深入,白龙江林业保护中心及所属各管护中心均成立了林检站,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林检机构臃肿,人员年龄普遍偏大,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林业植物检疫及病虫害防治人才严重不足。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属于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许多以前从未接触过这项工作的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防治能力不足,防治工作不能深入开展。

3   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对策

3.1   做好预测预报和监测工作,科学开展防控

根据林业有害生物发病规律,掌握病虫害流行动态,选择林业有害生物预测方法进行测报。可建立林场(保护站)测报站(点),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动态和发展趋势,准确预报,及时上报发生情况和短期预报,减轻林业有害生物对森林资源的威胁,把损失降到最低。各管护中心林检站要把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作为主防控线,根据发生动态每月及时上报林业有害生物报表、虫情动态、趋势预测分析报告等。面对已经发生的病虫害,在防治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林业有害生物,抓住防治时机,推广使用生物农药,进行科学防治。例如云杉落针病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侵染高峰,粗枝云杉开始展叶期就是最佳防治时间,此时开展防治,防治效果显著[2]。

3.2   加强防范宣传,注重森林保护与开发

一是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宣传力度。利用电视节目、网络广播、报刊、横幅、标志牌等形式,提高林区职工群众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和防控意识,并鼓励他们对辖区内发现的病虫害情况及时报告,增强全林区防控意识。二是从营造林、后期管护等各个环节入手,做好预防措施。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积极选用抗病品种,大力营造混交林,提高集约经营管理水平,切实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贯穿于生态保护当中。三是结合森林抚育作业,对现有部分人工林中的枯立木、风倒木、感病木进行清理、修枝,改善林内卫生环境,减少病虫害传播途径,缓解病虫害的进一步扩展蔓延。四是对森林进行开发利用之前,要做好环境评估工作,制订合理方案,避免出现因开发不合理、不科学造成森林生态失衡,导致林业有害生物频繁发生。

3.3   抓好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工作,防范外来生物入侵

结合每年进行的“绿盾”林业植物检疫执法检查行动,强化林业有害生物检验检疫力度,对苗圃出圃的苗木进行产地检疫,杜绝劣质苗或带病虫害的苗木用于造林或外销,有效降低病虫害在林区内传播与蔓延。例如落叶松球蚜在白龙江林区属于范围性虫害,如果不加強检验检疫力度,其可以通过林木种苗调运实现广泛传播[3]。同时,要针对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危险性病虫害深入开展重点区域检疫执法检查,加大对过往运送森林植被及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加强外购苗木、种子的检疫工作,有效防范外来生物入侵。

3.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队伍建设

重点加强科技资金投入,做好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工作。例如可以结合林区实际,研发出一套遥感监测技术,解决因交通不便,人员无法到达现场进行监测调查的困境,实现对病虫害疫情的有效监测,提高防治水平。此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要求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因此要加强岗位技能培训,通过讲座、继续教育、交流会等方式,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建设一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业队伍,从而提高林区防治有害生物的能力。

4   结束语

为了增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要对病虫害的主要发生因素加以分析,并根据林区实际状况和病虫害发生原因提出针对性的防控对策,有效降低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锦乾,李霍,石玉林.甘肃白龙江林区森林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陕西林业科技,2006(2):46-49.

[2]邱书志.云杉落针病发病规律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8,13(4):76-81.

[3]魏龙,牟青.白龙江林区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3):104-105.

猜你喜欢

林业有害生物发病原因防治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探究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