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与浙江“十四五”时期的高质量绿色发展
2021-02-06尹晓敏
尹晓敏
(浙江树人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20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国家层面文件精神为根本指引,浙江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于2020年11月审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该建议作为指导浙江未来五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新时代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回首浙江“十三五”规划,其战略导向之一在于凸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以“两山”理念这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指导,提出浙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之道。2020年是“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是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年,也是有力保障“十四五”扬帆起航的奠基年。在此重要的时间节点上,作为“两山”理念最初发源地和最早实践地的浙江,必须在坚定不移地坚持“两山”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和2020年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战略意图,集各方之智、聚各方之力,精心勾画浙江“十四五”时期的高质量绿色发展蓝图,努力将浙江打造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一、“两山”理念与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关系
“‘两山’理念是讲发展的重大理论命题,其核心思想是加快高质量绿色发展。”(1)《丽水:三把“金钥匙”加快“两山”转化》,《浙江日报》2019年2月14日,第1版。从发展(单一经济维度)到绿色发展(经济、生态、社会发展的统筹兼顾),再到高质量绿色发展(以人为核心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系统之和谐共生),绝不只是文字层面的递进关系,更是“两山”理念指引下发展模式和价值追求的根本革新(见图1)。
图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价值追求的演变
发展固然是硬道理,但是不能兼顾生态与民生、统筹保护与利用的“硬”发展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两山”理念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道义制高点上,深刻关切和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历史观与实践观的指导下,面向社会发展的整体进行伦理建构,通过引领经济发展方式与路径的根本性变革,不断提升资源环境硬约束下经济增长的活力与韧性,持续促进绿水青山的价值倍增、高效转化和能量释放。“两山”理念突破了“经济伦理”或是“生态伦理”的单一分析视角,实现了对“经济中心主义”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双重超越,强调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注重经济与生态的“鱼掌兼得”,通过统筹推进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对应绿水青山的价值总量)与GDP(可理解为金山银山的价值总量)共荣共生,在加快构建“绿富美”的发展机制中逐步实现经济发展道路、社会生产方式、人民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型与重构。
作为高度契合于“两山”理念的发展路径,高质量绿色发展包含了经济发展、生态文明与社会和谐三个维度。首先,高质量绿色发展是以质量、效率、动力的变革为基础,以不断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导向,以低碳、节能、环保为特征的高水平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且高质效地发展经济是兴国之要、固邦之本,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因此,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汇聚经济发展新势能以实现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是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根本要义。其次,高质量绿色发展是以提升环境“含绿量”、增强经济“含金量”的绿色发展。具体地说,高质量绿色发展是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以环境保护为约束、以绿色为发展底色、向绿色要发展动能的发展,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以“生态+”为抓手,着力深化“两山”转化改革、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激发绿色投资热情、激励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的发展。最后,高质量绿色发展是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宗旨、以实现社会和谐为目标的共享式发展。共享绿水青山、共创金山银山,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是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最终落脚点。不论是绿色(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是共享(人与人的和谐),终极的指向都是社会的和谐。高质量绿色发展注重从生态政治学的视角深入挖掘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内在关联性,将习总书记以人为本的生态观发展为政治意涵丰富的生态民生政治观,强调在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的同时,大幅缩小城乡、贫富和区域差距,将全民共享“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映照下的金山银山”作为真正实现民生幸福的现代化之路。
二、浙江“十四五”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内涵解析
以“两山”理念作为重要指引的浙江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且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与学术理论研究的持续涵养下,不断被赋予新的蕴意。“十四五”时期,为坚决扛起建设“重要窗口”的政治责任,浙江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经济活动层面:以新旧发展动能转化为统领
由于资源禀赋优势的改变、社会需求结构水平的变迁、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增长模式转化的激励与倒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及挑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新时代浙江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改变。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总书记指出:“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2)《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光明日报》2018年3月8日,第2版。习总书记的话深刻地启示国人:新旧动能转换是践行“两山”理念、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牛鼻子”。为此,“十四五”期间浙江在经济活动层面上必须以新旧动能转化为统领,以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迭代转化工程为抓手,依据《浙江省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行动计划》及后续相关重要政策文件的指示精神,以重大科技创新为牵引、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以“双创”生态为关键,在浙江版的“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跑道上,不断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通过做强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标杆性地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新高地”,示范性地创建全国新动能培育“先行区”,使新旧动能的加速转换成为浙江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强大引擎。
(二)环境发展层面:以实现绿色跨越式发展为目标
浙江的绿色跨越式发展,是指基于对区域自然系统的生态安全阈值、环境承载度和容纳力的审慎考虑,充分发挥国家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战略指导性、全省各级政府引领监管市场主体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导向性、企业自觉自律创新发展的主体性、全民广泛参与环境和生态系统保护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制度创新、执法监管、督查整改、舆论宣传、观念转变和文化培育等方式,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市场、法治和科技等手段,从根本上转变浙江经济发展方式与路径,大幅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生态成本,较之国内绿色发展先进地区率先跨越式地实现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温室气体排放等相脱钩,较之国内其他省份率先彻底扭转“生态赤字”,实现“生态盈余”。为此,“十四五”时期浙江应当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大力推进“生态优先”的价值导向和“大花园建设”的战略部署,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的目标,出台更具区域针对性的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政策,打好高质量绿色发展组合拳,加快发展“生态生产力”和建设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勇做“美丽中国”的示范生和生态强国的排头兵,“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3)《习近平浙江之行是一堂生动的新发展理念课》,2020-04-02,http://news.sina.com.cn/c/xl/2020-04-02/doc-iimxxsth3250252.shtml。。
(三)社会发展愿景层面:以实现“天人”之互益性关系为旨归
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无可替代的、最具公平性和普惠性的民生福祉,其能否形成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类能否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并真正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2020年习总书记重访“两山”理念诞生地的安吉余村时指出:“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你。”(4)《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中国环境报》2020年4月23日,第3版。不同于其他发展路径,“两山”理念引领下的高质量绿色发展追求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本、生态盈余、绿色GDP的同步增长。“十四五”时期,浙江应当以“天人”之互益性关系的形成为发展愿景,统筹好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以满足新时代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强烈需求为根本指向,充分发挥省域环境治理的主观能动性,以《浙江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计划》及后续相关重要政策文件为抓手,在高标准打好治气、治水、治土和治废等“硬仗”的同时,通过严控生态保护红线、系统推进生态建设以及加大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力度等举措反哺生态、反哺自然,推动人与自然的互益互利,形成互和互谐、互安互泰、互悦互美之关系。
三、“两山”理念引领下浙江“十四五”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现实进路
以习总书记对浙江新时代发展的全新目标定位为根本遵循,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创新举措和有益经验,笔者提出“十四五”时期浙江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两大现实进路。
(一)以新旧动能转化为关键,培育浙江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澎湃动力
1.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科技创新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坚实之基和必由之路,“十四五”期间浙江应“推出招引人才、促进创新的实招硬招”(5)《习近平浙江之行是一堂生动的新发展理念课》,2020-04-02,http://news.sina.com.cn/c/xl/2020-04-02/doc-iimxxsth3250252.shtml。,通过全力推进之江实验室等创新战略平台建设、国家超重力离心机等国字号“大科学装置”建设、名校大院建设、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建设等系列“浙江科技能力突破工程”建设项目,激发浙江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内生动力,以科技创新之强争当高质量绿色发展之先。
2.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重点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全要素生产率(TFP),是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颇具深意,因为“培育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须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着手”(6)陈昌盛、杨光普:《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重点培育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中国经济时报》2019年9月18日,第A05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7)蔡昉:《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18年11月9日,第7版。。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浙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经营困难多,全力提升浙江的全要素生产率是破解这一困局的重点举措,在严控自然资本消耗规模、强有力保护不可替代生态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包括科技创新在内的TFP核心影响因子的作用发挥,如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发挥、要素高效重组、高素质人力资本投入、产业结构优化、协同与规模效应凸显、新一轮扩大开放等,促进浙江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升。在浙江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生态要素的配置效率,重视创新生态产品的价值量化表达与市场化供给路径,畅通生态产品从“资源—资产—资本”的“三资转化”过程,通过资源要素配置的绿色重组形成全新的绿色生产函数。
3.以“亩均论英雄”等创新性改革为火车头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浙江首创的改革举措,“亩均论英雄”是浙江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政策创新。该项改革旨在通过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和资源要素的差别化配置,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并在此过程中激励与倒逼企业实施以数字化、绿色化、品质化、资本化和集群化为重点任务的升级工程,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整治淘汰落后产能,以此加速推进浙江新旧支柱产业之间的迭代升级、新旧资源要素之间的优化配置和新旧发展动能之间的接续转换。
(二)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打造浙江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亮丽底色
“十三五”以来,浙江已解决了一批较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十四五”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绿色发展基础。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环境质量的改善主要靠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执法狠抓督察、“散乱污”企业整治清理等手段,而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的难度依然不小,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内生动力尚有不足,既有成效也还不稳固;二是相较行政手段,经济、法律、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发挥相对不足;三是在基本完成浙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设计的同时,与绿色发展治理相适配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和系统性治理方法仍需进一步完善。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的有关高质量建设美丽浙江和全面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的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笔者认为浙江“十四五”时期的生态环境建设应进一步明确为: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从结构调整中挖掘质量改善的潜力,实现各项生态环境建设指标处于全国前列,基本建成美丽中国示范区和全国领先的绿色发展高地。这一表述既能承接“十三五”规划的目标设定,又能较好地开启“十五五”(全面改善浙江环境质量、浙江生态系统趋于良性循环、高标准建成美丽中国示范区)、“十六五”(全省生态环境面貌实现根本性改观、美丽浙江建设目标全面实现、大花园建设成为全国性样板)的预期战略目标(8)各个五年计划的目标设定主要依据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质量建设美丽浙江的意见》(浙委发〔2018〕50号)。。为实现浙江“十四五”期间的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同时为高质量发展夯实绿色根基、厚植生态底色,浙江应更注重从以下方面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1.环境治理对象应更注重全面性。“十四五”是浙江低碳发展的关键期,是扎实推进海洋生态保护的历史窗口期,也是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全面发力期,还是全域加速“无废城市”建设、破解固体废物管理难题的纵深推进期(9)参见《浙江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浙政办发〔2020〕2号)。,因此,在梳理评估浙江现有环境质量考核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增加部分体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绿色指标。具体地说,应增设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类指标、海洋生态环境指标、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指标和“无废城市”建设指标等,使浙江的高质量绿色发展所涉领域更为广泛、治理对象更为全面、工作开展更为有效。
2.环境治理方法应更注重系统性。这里的“系统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注重从经济、生态与社会三大系统良性互动、包容共进的角度实现绿色治理,打造新时代环境治理的浙江样本。其次,注重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和生态系统内部的整体性发展,强调在“多规合一”框架下环境治理的“全省一盘棋”理念,力避因“就水治水”“就土治土”等孤立性、碎片化治理而可能导致的顾此失彼。最后,要改变环境治理过多依赖行政手段的现象,善于系统性地运用行政、经济、市场、法治和科技等手段助力环境治理。在以恪守行政合法性、合理性原则为前提谨慎使用行政手段的同时,还应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如环境税收、污染者付费以及政府对环保项目的拨款补助)、市场手段(如加速推进碳汇交易、水权交易和排放权交易等生态资产市场建设)、法治手段(完善环保法规体系、依据国标制定适合浙江的各项环保标准、强化浙江环境执法效果以及办好浙江环境司法案件)、科技手段(如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绿色治理新突破)等,提升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性。
3.环境治理制度应更注重基础性。一是环境信息化基础性制度。浙江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优势,在现有制度基础上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与监测信息集成共享制度、生态环保综合协同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制度、生态环境数字化转型建设制度、浙江“三线一单”数据应用管理平台建设制度等,通过环境信息化制度的建设实施,推进生态环境数据共享,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助力解决环境治理中最突出的委托代理和外部性问题。二是权责基础性制度。建立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环境安全监管责任体系是防范与化解环境责任风险的关键所在。浙江应当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制度、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制度等权责基础性制度,以权责制度之刚性筑牢绿色发展之生命线。三是治理基础性制度。“十四五”时期,浙江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精细化分区管治制度、“区域环评+环境标准”审批制度、政企联动共治制度、生态环境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制度等的健全完善和有效实施,能充分发挥政府作为环境治理改革引领者、治理体系建设维护者的积极作用,并将绿色发展的动力和压力传导给企业,促使企业恪守规则底线、把握“绿色机遇”、集聚“绿色动力”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