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or彩墨画?
2021-02-05赵雪刘丽新
赵雪 刘丽新
中国画承载着中国特有媒材带来的视觉感受和视觉效果,它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以美育人的重要媒介。因此,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校外美术机构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毛笔、墨汁、宣纸以及中国画颜料对幼儿进行中国画启蒙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不仅能够促进幼儿脑、心、眼和手的协调发展,还能让幼儿体验到绘画的多种可能性和无限乐趣,更能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种以中国画材料进行的绘画教学形式通常被称作“幼儿水墨”或“幼儿创意水墨”,其作品也通常被称为“幼儿水墨画”。长期以来,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与之相关的教学和教研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虽然这一概念易于为大众所接受,但其准确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讨。
水墨画属于中国画的范畴,它特指用水墨所作之画,即借助水和墨来作画,不同墨色(焦、浓、重、淡、轻)的明度变化(黑、白、灰)是产生绘画效果的重要元素。在幼儿中国画启蒙教育中,是否可以仅限于通过水墨元素对幼儿进行绘画引导呢?
色彩作为一种外界刺激,是幼儿借助视觉感知世界的通道。幼儿处在人生中发育较快的阶段,需要丰富多彩的色彩刺激和色彩训练。此阶段是培养孩子由色彩认知到色彩表达的重要时期,色彩因素的融入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绘画语言的丰富性,增强其绘画技能的表现力,更能提高其对绘画的积极性。在幼儿体验中国画绘画材料的过程中,水墨和色彩的共同使用使幼儿既可以从千变万化的水墨和绚丽多姿的色彩中体验到游戏般的快感,又可以让他们得以探究中国画绘画语言的奇妙。由于对幼儿仅仅进行纯水墨体验不足以满足幼儿的需要,所以在实际的幼儿中国画啟蒙美术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中国画颜料的被运用,这些最后形成的作品实际已超出了“水墨画”的定义范畴。那么,是否可以把这阶段的幼儿中国画启蒙期绘画作品统称为“幼儿彩墨画”呢?
我们知道,彩墨画是20世纪中叶在中西文化碰撞影响下形成的新概念,它以“中西合璧”为基本特征,其绘画方法是在水墨基础上进行赋彩,更为注重色彩的表现。彩墨画尽管运用了水墨的工具,但却受到了色彩的统领,弱化了水墨的表现力。这种绘画方法和审美取向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韵味拉开了距离。因此,用“幼儿彩墨画”来概括幼儿启蒙阶段的中国画绘画作品不妥。实际上,对于幼儿美术教育者来说,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表现方法,不管是“水墨”还是“彩墨”,都共存于教学过程中,择其一作为整个幼儿启蒙期中国画绘画的统称,都失之偏颇。
在笔者看来,相较于“幼儿水墨画”与“幼儿彩墨画”的称呼,“幼儿写意画”更能准确概括幼儿启蒙期中国画绘画作品的特点。写意俗称“粗笔”,与“工笔”名称相对,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属于简略一类的画法。写意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用写意手法绘制的作品即写意画,它以言简意赅、以少胜多为特征。写意画与水墨画的概念界定标准不同,“水墨画”以绘画工具为标准界定,“写意画”则以绘画表现方法和审美取向为尺度,它的绘制工具是水和墨,没有设色与否的限制。因此,笔者认为用“幼儿写意画”去表述幼儿中国画启蒙教育中的“水墨画”更为恰当。
《泼墨仙人图》是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也是中国画写意人物画的重要代表之一。图中描绘的是一位“仙人”宽衣露怀、步履蹒跚、醉意朦胧的姿态。画中人物形象无论是身体比例还是面部五官的分布都与客观现实相去甚远,但是人物的气息与神韵却表现得惟妙惟肖。画面疏密、细线与块面对比关系的处理以及墨色浓淡干湿的运用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鲜活。这恰是艺术之“真”与客观之“实”的相异之处,艺术的真实并非生活的真实。
右图是5岁幼儿在动物园写生的作品《亚洲象》。从这幅画面呈现效果看,虽然幼儿被动物的外在形象特征所吸引,但并没有依据客观对象亦步亦趋地进行描绘(当然,这与他的年龄有关),而是在认真观察之后,以默写的方式用简单笔法勾勒出亚洲象的主要形态特征(如长鼻子、圆浑的身体、粗壮的象腿、灵活的尾巴等)与其缓慢行走的动态。这种绘画方式和表现效果正是这一年龄阶段幼儿绘画的总体特征。整幅画面虽然笔法简单、墨色变化少,却显得分外生动有趣,带有幼儿绘画浑然天成的稚拙的美感。绘画是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记忆、体验、联想与创造得以发展的主要学习方式,也是幼儿脑、心、手协调能力与发展状况的外在体现。笔墨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的自由和探索的空间,在展现物象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彰显着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所以,笔者认为当下在幼儿中国画启蒙期所谓的“幼儿水墨画”称呼,可能更名为“幼儿写意画”更为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