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不寐证患者经络体表温度研究*
2021-02-05郑敏婷
何 丽 郑敏婷 易 涵
医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是一种以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以热能形式释放到表面的热辐射进行图像转换的医用功能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各种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1]。由于红外热图反映的是人体体表整体的温度分布状况,通过记录脏腑的体表对应区域和经络循行部位的代谢异常,就可以推测出体内脏腑经络以及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这与中医学整体观和“司外揣内”理论极为相似[2]。不寐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或深度不足,导致疲劳和体力不能恢复的一类病证[3]。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加快以及工作压力增大,我国失眠发病率较前明显上升,发病率高达10%~20%,已严重地影响国民生活质量[4]。业已证实,中医药治疗不寐证有其特色与优势,对于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各医家有不同的见解,但总体而言,中医认为不寐多见情志过极、饮食所伤以及劳倦过度,与肝胆、脾胃、肺、肾密切相关[5]。本研究有鉴于此,拟收集中山市不寐证患者的红外热成像报告,探析其红外热成像特征,并结合临床实际观察进行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6月—2019年6月中山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不寐证患者172例作为试验组,同期在体检科收集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2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详见表1,其数据经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后符合近似正态分布(P>0.05),经卡方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不寐证的诊断参照《中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失眠症(非器质性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以失眠障碍为核心症状,包括难以入睡、入睡后睡眠不深、易醒多梦、醒后入睡困难,白天精神疲倦。失眠频率为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半个月以上[6]。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7分。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失眠症的临床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①由于其他疾病、环境障碍、物质所致等继发性原因导致的失眠;②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患者;③有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④不自愿加入本研究。
表1 2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例,
1.5 研究方法采用型号MTI-EX PRO-2013-A数字式医用红外热像仪,该仪器由重庆远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温度分辨率可达0.01 ℃,空间分别率为3 mrad,扫描速度≥8帧/s,系统自带图像处理和分析系统。扫描均在室内进行,扫描室内气温控制在(20±5) ℃,室内无明显气流,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无明显红外辐射源,室内环境对结果未产生影响。受试者扫描前除去所有衣物和饰品,站立休息10 min以保持心情平静,扫描时采用解剖姿势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与躯干不紧贴。采集前驱干、后躯干、任脉、督脉、上焦、中焦与下焦等7个部位的10~12幅全身热图,由于各经络部位的温度值会变化,故测定10次以后取其平均值。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受试者全身红外热成像截图如图1、图2。
1.6 统计学方法各部位热值均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经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后,每组数据都符合近似正态分布(P>0.05),故采用SPSS 22.0软件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对比,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2组受试者各经络部位温度值比较不寐证患者在总体温度上均高于正常人群,提示其机体代谢旺盛、内有郁热,尤其是任脉、前躯干、中焦和下焦的4个部位有统计学差异(P<0.05),督脉、后躯干和上焦的3个部位温度差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2组受试者的各经络部位温度对比 (例,
2.2 试验组中经络部位温度差值与正常范围比较本研究的正常温度差范围参照李洪娟编著的《红外成像检测与中医》[7],根据该书中的红外热成像的中医诊断,任脉为阴经之海,督脉为阳经之海,所以在前后躯干、任督二脉中,正常情况下督脉温度最高,任脉温度最低。任脉正常温度应低于躯干前面平均温度0~0.1 ℃,督脉温度高于任脉温度1 ℃,上中下三焦的温度差在0.2 ℃以内(下焦>中焦>上焦)。不寐证患者的任脉与前躯干温度相当,督脉与任脉温度差仅有0.04 ℃,三焦中上焦温度最高,与中、下焦的温度差均大于0.2 ℃,存在三焦温度逆乱的情况,提示不寐证患者阳虚同时存在阴血不足,中焦脾胃的脏腑功能欠佳。见表3。
表3 试验组中经络部位温度差 (例,
3 讨论
失眠属于中医学“不寐”的范畴,又称为“不得眠”、“目不瞑”和“不得卧”,《灵枢·口问》记载:“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该篇奠定了不寐证系阴阳失调、阳不入阴的病机。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有唐代王焘和明代张景岳,王氏在《外台秘要》中提到:“虽复病后仍不得眠,阴气未复于本故也”,《景岳全书》云:“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基于阳气运行这一角度,导致不寐的原因不外乎两类,一是阳虚浮越于外、不能入阴,二是阴虚不能敛阳、虚烦而致不寐。
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热效应把体表温度变化转化为红外线图,把中医的阴阳、寒热、虚实以及经络穴位等重要信息转变为可视性、可定量的图谱和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医阴阳寒热证候的病理性变化[8]。已有研究发现失眠患者无论虚实证候,脏腑三焦的热成像具有热偏离或寒热不均的病理性特征[4]。有研究发现通过针刺治疗后,失眠患者的额部及眼周温度较前均有下降,而且疗效及生存质量改善[7]。
本研究通过对经络部位热成像结合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发现不寐证患者有以下特点:①阳气分布存在阳虚于外、阳虚于上的特征。本研究中不寐证患者的体表温度明显高于正常人,此类体温高多见虚性兴奋,乃阳气浮越于外之表现;任督二脉温度差过小,二脉温差小提示机体阳气亏虚,不能充养阳脉;上焦体表的温度高于中下二焦,说明阳气不能下潜,虚阳上浮扰乱心神,故夜不能寐。结合临床实践发现,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大部分来自中山本地,久居岭南炎热潮湿之地,湿热之邪易耗伤人体阳气,加上当地人喜饮凉茶、嗜食瓜果,生冷更加中伤阳气,故当地人的失眠多见阳虚证。②阴阳关系不平衡,表现为阴血不足、内有郁热。由于任脉为阴经之海,前躯干为阴面,不寐证患者任脉温度反而高于前躯干体表温度,提示其阴分不足,导致阴不纳阳、虚烦不眠。结合临床实际,此类情况多见情志过极、肝气郁结的不寐证。因肝之疏泄功能异常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职,魂神受扰则夜卧不宁;肝郁则气结、气郁则化火、相火上扰君火神明加重不寐;肝郁及肝火日久必定耗伤肝阴,水不涵木,阴不制阳,阳不能入阴而亦病目不瞑。由于近年来社会压力增大,由不良精神心理应激导致的肝郁化火、火热伤阴证型的不寐证患者较前明显增多。 ③三焦温度逆乱,中焦脾胃运化失司。在三焦中,温度最低为中焦,提示在全身脏腑中脾胃的功能最差,在协调五脏的整体圆运动中,脾胃中土起着“枢纽”的重要作用,但凡脾胃升清降浊或化生气血的功能受损,均可致心神失用而生不寐。笔者经临床观察,不寐一方面与体质有关,由于岭南特有的湿热气候以及偏寒凉的饮食习惯,造成当地人普遍存在脾虚湿困的病证;另一方面与情志有关,因情志过极导致思虑伤脾,脾血亏损,心失所养,心脾两虚导致经年不寐,或肝气郁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木横逆最易犯脾,因此在临床上常见心脾两虚及肝郁脾虚的不寐证患者。
本研究借助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分析人体的体表经络温度规律,发现中山市不寐证患者存在阳虚、肝郁和脾虚的特点,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未来有望通过补充更多临床数据,成为不寐证的临床诊断以及疗效评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