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院校兽医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2021-02-05张国中沈建忠
张 欣,张国中,沈建忠,汪 明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 100193)
兽医教育质量决定了执业兽医的素质和技能的高低[1],随着人口增加、气候变化、环境恶化、交通便捷、贸易频繁、人类活动的增加,人与动物的接触日益紧密,导致动物疫病和人兽共患病发生频繁,兽医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也对兽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现代兽医高等教育起源于1904 年北洋马医学堂的创办,到1946 年我国第一所兽医学院成立,兽医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从马过渡到家畜[3]。1949 年后,各农业院校纷纷设立兽医系、 畜牧兽医系培养人才为畜牧业服务,兽医高等教育有了较大飞跃[4]。2018 年1 月动物医学专业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正式发布,6 月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吹响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号角。 教育部先后发布了“新时代高教40 条”“六卓越一拔尖” 计划2.0 系列文件,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2019 年4 月,正式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10 月启动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上述系列政策和举措打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5-7],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进入提高质量的升级期、变轨超车的机遇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8],为我国兽医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既充满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笔者聚焦我国兽医本科教育研究, 旨在通过教育部专业备案数据和问卷调查, 得到我国兽医本科教育单位专业设置、招生、就业、培养方案、科研情况等办学条件基本数据,掌握基本情况,为我国兽医专业本科教育单位发展提供参考。
1 基本情况
截至2020 年,我国大陆地区经教育部审批备案, 具有动物医学类专业本科培养资格的院校共85 所,公办大学78 所、民办大学2 所和公有民办独立二级学院5 所。 该文调研对象即为经教育部审批备案, 具有动物医学类专业本科培养资格的院校。 教育部备案数据显示,2014 年具有动物医学类专业本科培养资格的院校除独立二级学院外有76 所,2017 年增至77 所, 这些高校即是二次调研的基数。 从回收样本量看,2014 年和2017 年分别收回样本58 份和45 份, 数据覆盖率分别为73.7%和58.44%,样本量较大且覆盖率较高,具有较好代表性(见表1)。 以下分析将以全部兽医本科教育单位或调研高校为对象, 对我国兽医教育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1 动物医学类专业开设情况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9]。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20 年版) 农学(09)下属动物医学类(0904)包括基本专业动物医学(090401)、动物药学(090402)和特设专业动植物检疫(090403T)、实验动物学(090404T)、中兽医学(090405T)[10]。 在教育部2017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通过部分院校新增本科专业实验动物学 (090404T)[11],2018 年度通过部分院校重新开设本科专业中兽医学(090405T)[12]。 根据2020 年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动物医学类专业及开设教育单位数量见表2。
动物医学专业是动物医学类专业本科教育单位开设的主要专业, 其次是动植物检疫和动物药学。 开设动物医学专业的76 所院校中41 所仅有动物医学专业;开设动物药学专业的26 所院校有25 所同时开设动物医学专业,仅武汉轻工大学单独开设动物药学专业;开设动植物检疫专业的30所院校73%同时开设动物医学专业, 仅开设该专业的8 所院校有7 所授予理学学位, 且专业所在院系为生命科学相关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同时开设动物医学、动物药学、中兽医学、动植物检疫4 个专业,扬州大学等13 所院校开设3 个专业,其余大部分院校开设1~2 个专业。由于教育单位所处地理位置、 办学特色及办学条件的不同,动物医学类专业归属院(系)情况略有差异(见表3),其中,17 所院校设动物医学院,全院资源均归动物医学类专业统筹, 这些院校普遍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较靠前;33 所院校设动物科技学院, 学院包含动物医学类与动物生产类专业,2 个学科相关性较强,较利于学科交叉互补; 还有将该类专业作为系部归属在农学院、生物学院或植保学院等院(系),或者教育单位分别在两个院(系)开设不同动物医学类专业,较为常见的是将动植物检疫专业设在植保学院,这也使动物医学类专业的定位和侧重在各个院校中参差不齐。
1.2 招生及就业
调研数据显示, 各院校动物医学专业招生人数在29~240 人,平均为114 人。 60 人(含)以下9所(17.3%),60~120(含)人25 所(48.1%),大于120 人18 所(34.6%);动物医学类专业总招生人数平均为130 人。 结合学制进行分析,五年制(参与调研时学制)院校年招生人数平均为132 人,而四年制院校年招生人数29~240 人不等, 平均为111 人,差异较大。2 次调研数据显示,各高校招生规模较稳定, 五年制教育单位有压缩招生规模的趋势。 2014 年和2017 年调研各教育单位招生规模情况见表4。
表1 调研样本基本情况
表2 动物医学类专业目录 单位:所
从就业情况来看,58 所院校中33 所就业率在95%以上,10 所院校就业率在90%~95%(含)。深造率普遍集中在30%~40%,其中仅31%的院校毕业生出国深造,且出国深造率不超过5%;平均约70%毕业生签约工作,公务员普遍不超过15%,事业单位普遍不超过13%;37%的院校有毕业后自主创业学生,占毕业生比例低于5%。 各院校毕业生平均深造率由26.5%提升至38%, 出国深造比例显著提升,而签约工作比例下降至50%。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的提高反映了学生对更高学历带来更好就业的认同, 即研究生较本科生更容易实现高质量就业。
为从不同角度充实数据, 反映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毕业生培养质量, 引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2017、2018、2019 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结果。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2017—2019 年平均每年有毕业生78 人 (不含港澳台及留学生),就业率97%,深造率58.4%,2018 届出国深造率达17.7%; 毕业生从事主要行业为动物生产服务业,就业专业相关度为91.8%,就业区域分布广泛; 毕业生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现状满意度高。 从培养角度看,毕业生反馈专业课授课效果满意度96%; 专业核心课程重要度92%,课程满足度86%。专业核心课程重要程度及培养效果排序前五为毕业综合实习、 动物解剖学及实验、兽医病理解剖学及实验、兽医微生物学及实验、兽医药理学,校友满意度97%,对专业认同度高。
2 培养方案
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同时兼顾通才教育、专业教育和临床实践。学生入学前两年学习通识类课程和公共基础课,即数学、生物、化学、思政和外语等,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50%左右,第三、四年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并进行临床实践。而动物医学专业教育是一门对实践和操作要求较强的职业教育, 因此在五年制教育单位的培养方案中,基本实行的是“221”的方案,2 年通才教育,2年专业教育,1 年临床实践,这一方案与国际上五年制和六年制国家的培养方案大致相同。
2.1 课程设置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13],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 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以及课程质量如何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表4 2014 年和2017 年调研各教育单位招生情况 单位:人
从参与调研院校课程设置看,课程数量、学分设置上有一定的差异。 五年制教育单位总学分较四年制多30~40 学分。课程可分为通识类课程(思政、外语、体育、计算机等)、基础类课程(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大类基础课等)、专业类课程(专业必修、专业选修等)、实验实践(军训、实验、实习等)和毕业设计(论文)。 70%以上的院校,通识类课程学分平均43 分,占24.5%;基础类课程学分平均30 分,占比16.9%;专业类课程学分平均69分, 占比38.7%; 实验实践学分平均31 分,占16.9%;毕业设计(论文)学分平均8 分,占4.5%。综合两次调研数据, 在专业主干课设置上各院校均充分考虑了学科发展规律与专业培养要求,在传统专业主干课基础上开发特色课程, 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院校开课情况:兽医传染病学(100%)、兽医外科学(100%)、兽医内科学(98%)、兽医寄生虫学(97%)、兽医病理学(90%)、动物解剖学(85%)、兽医药理学(86%)、兽医微生物学(88%)、动物生理与生化(86%)、兽医临床诊断学(80%)、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75%)、 中兽医学(72%)、 兽医免疫学 (66%)、 动物食品卫生学(44%)、兽医公共卫生学(25%)、兽医法规(24%)、动物福利(12%)和生物统计学(1%),部分院校也结合办学特色和地域特色开设了如马病学、 野生动物流行病学等课程。 表5 为部分五年制院校的专业主干课程。
2.2 实践教学环节
鉴于动物医学类专业特点, 实践教学贯穿了专业课程学习,包括专业类实验、实训、实习以及科研与创新创业训练等。 动物医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的学时数应占总学时的40%以上[14]。调研显示,所有院校安排学生在校外的动物医院、兽医诊断中心、农场或公司进行实习,50%的院校采取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结合的方式,35%的院校在实践环节包含科研训练项目。
动物医学类专业培养年限一定程度影响了毕业实习时间,从而影响实习实践效果。五年制教育单位毕业实习在半年以上的可达40%以上, 而四年制教育单位毕业实习在半年以上的占14.3%。国外兽医教育,学制一般为6~7 年,其中2~3 年预科、4~5 年专业学习(包括1 年专业实习),绝大部分毕业生实践经验丰富,毕业即可从业。
表5 部分院校专业主干课程
3 办学条件及其他
办学条件是为人才培养提供的所有软、 硬件条件,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资源、实践基地、教学经费等。教学资源合理配备并有效使用,才能保证实现既定人才培养目标。鉴于专业特点,教学实践基地对动物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3.1 教学实践基地
教学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培养单位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应具有教学动物医院。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是动物医院、动物防疫与检疫单位、屠宰加工厂、大型养殖场、动物药厂、动物园和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等相关部门[14]。笔者主要调研了校内实践基地、教学动物医院、兽医诊断中心和实验动物房的基本情况,简要了解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 结合两次数据进行了总结。
教学动物医院: 教学动物医院是本专业最重要的教学实践基地, 但由于各院校动物医院环境条件、运行模式不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部分制约了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从两次调研数据看, 开设动物医学类专业的院校多建有教学动物医院,2014 年和2017 年比例分别是83%和89%; 建筑面积在1 000 m2以上的占比超过40%; 日病例量普遍在50 例以内, 平均为20例,年病例量500~50 000,差距较大。 从人员构成来看,33%的医院兽医师人数多于10 人;26%的医院执业兽医资格证书持有者多于10 人,89%的医院行政辅助人员不超过5 人。 从动物医院的发展情况看,各单位的平均建筑面积略有下降,但医院兽医师人数、持证兽医师人数、行政辅助人员数、病例量等均有上升。
兽医诊断中心:参与调研院校中46.6%建有兽医诊断中心, 半数诊断中心建筑面积不足500 m2,日病例量或送检量不足10 例,各中心全年病例量或送检量30~100 000,差距较大。 67%的诊断中心兽医师人数不足10 人,52%执业兽医资格证书持有者少于5 人。
实验动物房: 参与调研院校中63.8%建有实验动物房, 饲养动物种类在1~8 种;60.3%建有试验农场,饲养动物有牛、羊、猪、鸡、兔等。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从数量上看,1~78 个不等,平均为17 个。
3.2 教学实验室和仪器设备
教学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是本专业教学的基本条件,是影响教学重要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各单位教学专用实验室数量1~33 间不等, 平均为10间,41.8%处于平均以上;总面积350~11 100 m2不等,80%院校的专用实验室面积超过1 000 m2;约70%的院校实验室万元以上仪器设备不超过900件,总价值介于200 万~2 000 万元。
3.3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是相互支撑、 相互促进的关系[15]。教师参与科学和教学研究,以科研带动教学,能够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调研从科研基地、在研项目、科研成果三方面对教育单位研究情况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教育单位建有科研基地或重点实验室1~31 个不等, 平均5个,67%低于平均数,差距较大;半数以上院校设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 在研项目2~253 个不等,平均36 个,72%低于平均数,差距较大。 科研成果方面,年获科技奖励0~20 项不等,半数以上在5 项以内;年申请专利0~95 项不等,半数以上不足15 项,平均授权专利7 项;发表期刊论文6~500 篇不等;技术转让平均为1.6 项,各院校科研差距较大。 五年制院校科研整体水平普遍高于四年制院校,发表SCI 论文数量约为平均数的3~4 倍。
4 小结
截至2020 年,我国动物医学类本科专业教育单位85 所,其中五年制院校有27 所,占培养单位总数的31.8%、动物医学类专业的35.5%,其他均为四年制。 2017 年动物医学类专业五年制院校数量仅为11 所,但自2018 年《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发布以来,越来越多的单位申请变更学制为5 年, 动物医学类专业五年制院校数在2 年内翻了一番。从调研数据看,各院校动物医学本科专业招生规模维持稳定状态, 部分五年制单位有压缩招生规模趋势; 五年制院校综合实力相对较强, 四年制单位的课程总学分相对五年制院校较少,毕业实习时间被不同程度压缩,一定程度影响了实习实践效果。总体来看,我国兽医教育机构办学水平参差不齐,数量较多、质量偏低,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行业发展需要。这与我国兽医本科教育长期以来实行备案制,缺乏严格、明确的准入和认证标准有一定关系。动物医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发布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建议设立动物医学专业开班的准入条件,限定招生人数,开展教学质量水平评估和认证, 不断提高我国动物医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