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进粒子群优化的卫星导航选星算法

2021-02-05王尔申孙彩苗黄煜峰李轩别玉霞曲萍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步长适应度粒子

王尔申,孙彩苗,黄煜峰,李轩,别玉霞,曲萍萍

(1.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沈阳110136;2.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辽宁省通用航空重点实验室,沈阳110136)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GNSS)不断发展和日益完善[1],可用于导航的卫星增多,为了获得更优的几何结构和更多的导航信号,多星座组合导航成为导航技术发展趋势[2]。然而,如果利用全部可见卫星进行定位,不仅增加接收机信号处理负担,更为重要的是,当可见卫星达到一定数量时,几何精度因子(Geometric Dilution of Precision,GDOP)将不会有明显的改善。因此,研究选星算法,在保证定位精度的前提下,从全部可见卫星中选取较优的一组用于定位是必要的。

大部分的选星算法主要是基于衡量定位精度的GDOP,GDOP与用户的几何结构有关,GDOP越小,定位精度越高。基于GDOP的选星算法主要有Bo和Shao[3]研究的加权几何精度(WGDOP)法、Phatak[4]研究的矩阵求逆引理法;也有学者研究了基于遗传算法通过模拟生物进化的方式实现选星[5]。这些算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了选星的计算量。有学者提出一种顾及观测质量的三维凸包选星思路[6];Liu等[7]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度精度因子(Ambiguity Dilution of Precision,ADOP)的快速卫星选择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接收机的计算负担;也有学者提出一种基于3星子集的GPS快速选星算法,可以有效降低星座突变时由星座选择带来的时间消耗[8]。类似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是一种智能寻优算法[9],但是该算法在寻优过程中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导致寻优结果不准确[10],为克服这一问题,利用人工鱼群算法(Artificial Fish Swarm Algorithm,AFSA)的全局收敛特性,与PSO算法结合,提高PSO算法的全局收敛能力[11]。

本文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粒子群优化(Artificial Fish Swarm Algorithm-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AFSA-PSO)算法引入到选星过程中,并将得到的结果与标准的PSO选星算法结果对比,验证了AFSA-PSO选星算法的性能。

1 AFSA-PSO算法

AFSA-PSO算法包含标准的PSO算法和AFSA算法的聚群和追尾行为。标准的PSO算法是模仿鸟类觅食行为的一种智能寻优算法[12],该算法将每个个体看作是空间中一个没有质量和体积的粒子,每个粒子在搜索空间以一定的移动速度改变自身位置,根据自身和集体的寻优经验动态调节自身的移动速度。

每个粒子为d-维空间中的一个点,第k个粒子的位置可以表示为xk=[xk1,xk2,…,xkd],xk1,xk2,…,xkd分别表示第k个粒子在d-维空间中的位置分量;第k个粒子位置的变化速度可以表示为vk=[vk1,vk2,…,vkd],vk1,vk2,…,vkd分别表示第k个粒子在d-维空间中的速度分量。每个粒子在运动过程中,都会根据自身经验判断出个体最优位置pbestk,并且在种群中产生全局最优位置gbest。每个粒子通过比较“两个最优”,不断改善自身位置以趋近全局最优。粒子的速度和位置更新如下:

式中:t为当前的迭代次数;ω为惯性权因子;c1和c2为正的加速常数;r1和r2为0~1之间均匀分布的随机数;M为种群规模。

AFSA算法是一种模拟鱼群觅食行为的全局寻优智能算法[13],相对于PSO算法,AFSA算法全局收敛速度较慢,且寻优过程较为复杂。在AFSA-PSO算法中,粒子经过PSO算法更新后,在AFSA的聚群和追尾行为之间做出判断,基于选择的行为更新自身位置。以求最小值为例,若中心位置的适应度值小于视野范围内最小适应度值,则粒子执行聚群行为,反之,执行追尾行为。

1.1 AFSA聚群行为

经过PSO算法更新后,第k个粒子的位置和适应度值为xk(t+1)和yk(t+1),每个粒子搜索当前视野范围内的粒子数目Nf及粒子中心位置xc,若满足式(3),则表示中心位置粒子的适应度值更优且粒子不太拥挤,则粒子向中心位置移动[14]。粒子中心位置及向中心位置移动的计算如下:式中:yc为中心位置粒子的适应度值;xi为视野范围内各粒子的位置;δ为拥挤度因子;s为粒子位置的移动步长;r为0~1之间的随机数。

1.2 AFSA追尾行为

经过PSO算法更新后,粒子的位置和适应度值为xk(t+1)和yk(t+1),粒子搜索当前视野范围内粒子的数目Nf及视野内粒子适应度值yb最优的粒子的位置xb,若满足式(6),则表明xi所处的位置并不拥挤且适应度值最优,那么粒子则按照式(7)向xi位置移动。

2 基于AFSA-PSO的选星算法

设某历元时刻可见卫星数为n,选择m颗卫星,使构成的卫星组合的GDOP值最小。在AFSA-PSO选星算法中,每组卫星组合代表一个粒子,GDOP为适应度函数。具体的选星步骤如下:

步骤1获取可见卫星。根据导航电文,获取当前时刻仰角大于遮蔽角的卫星(本文中选取5°),得到可见卫星。

步骤2编码。将步骤1获取的可见卫星随机排列,对其从1,2,…,n依次编码,编码与卫星号一一对应。

步骤3生成初始种群。从n颗可见星中选取m颗,共有种卫星组合,每种组合代表一个粒子。设在AFSA-PSO选星算法中,种群大小为M,从所有可见星组合中随机搜索M 个组合,得到初始种群,初始种群中粒子k的位置表示为:xk=[x01,x02,…,x0m],m为选择的卫星数。初始化粒子的速度为vk=[v01,v02,…,v0m],下标“0”为粒子k的初始迭代次数。

步骤4适应度值计算。将初始种群中的每个粒子代入到适应度函数中,计算每个粒子的适应度值,将适应度值最小的粒子位置设为初始全局最优位置gbest,每个粒子本身的位置设置为初始个体最优位置pbestk。

步骤5更新。通过判断每个粒子的个体最优值,确定每次迭代过程中每个粒子经过的个体最优位置pbestk和群体中的全局最优位置gbest。基于式(1)~式(7)更新粒子的位置和速度,计算粒子的适应度值,直到满足条件,得到最佳卫星组合和适应度值。

3 AFSA-PSO选星算法性能分析

参数的选取影响算法的性能,本文中基于Shi和Eberhart的经验进行多次仿真实验[15],选取标准PSO算法的参数值为:种群规模M=100,最大迭代次数Mt=50,加速常数c1=c2=1.4962,粒子最大移动速度vmax=2,最小移动速度vmin=-2,惯性权因子引入自适应值,其表示为

式中:ωmax=0.9和ωmin=0.4分别为最大和最小惯性权因子;Mt为最大迭代次数。

AFSA-PSO选星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参数:人工鱼视野V、移动步长s、拥挤度因子δ。本文中将遍历法[16]选星得到的GDOP值作为参考,计算同一时刻、同一参数取不同值时的GDOP误差。

3.1 视野对算法性能影响

在AFSA-PSO选星算法中,通过多次仿真选取合适的视野值,终止迭代次数设为50,移动步长设为10,拥挤度因子设为0.4,得到的GDOP误差及选星耗时如表1所示。

表1结果表明,视野值越大,平均选星的耗时越长,GDOP误差值越小,但是算法整体的GDOP平均误差在0~0.07之间,表明视野对AFSA-PSO选星算法的精度影响不大。

表1 视野对算法性能的影响Table 1 Effect of visual field on algorithm perform ance

3.2 移动步长对算法性能影响

在AFSA-PSO选星算法中,设置终止迭代次数为50,视野值为10,拥挤度因子为0.4,其GDOP误差及选星耗时如表2所示。

表2 移动步长对算法性能的影响Table 2 Effect of step length on algorithm perform ance

表2结果表明,当移动步长为6~10时,随着移动步长的增加,AFSA-PSO平均选星耗时减少,GDOP平均误差也随之减小;当移动步长超过10时,随着移动步长的增加,AFSA-PSO平均选星耗时增加,GDOP误差也逐渐增大。

3.3 拥挤度因子对算法性能影响

在AFSA-PSO选星算法中,设置终止迭代次数为50,视野值为10,移动步长为8,其GDOP误差值及选星耗时如表3所示。

表3结果表明,当δ=0.2和δ=1时,AFSAPSO算法平均耗时增加;因此,为实现快速选星,拥挤度因子可在0.4~0.8之间取值。

表3 拥挤度因子对算法性能的影响Tab le 3 E ffect of crow ding factor on algorithm perform ance

4 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算法的性能,实验计算机采用CPU处理器(i5-4570,3.20GHz)、RAM 4GB,通过实际的导航数据进行仿真实验,导航电文和观测文件来自于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IGS)网站,北斗/GPS接收机坐标为[-2 279 827.315 6,5004704.3094,3219776.2093]m,选星颗数为6。卫星位置由导航星历计算,卫星的截止高度角设为5°,仿真时长为3 h,仿真步长为1min。图1给出了3 h内北斗/GPS双星座下可见卫星数及最小GDOP值。

图1表明,3 h内北斗/GPS双星座下可见卫星数目约为18颗,设需从全部可见卫星中选取6颗,按照遍历法选星,需要进行C=18 564次GDOP值的计算,选星耗时约为4.5 s,最小GDOP值为2.251 028。

本文根据AFSA-PSO选星算法步骤进行单次选星,选取参数拥挤度因子δ=0.4,视野值V=10,移动步长s=10。图2给出了相同时刻PSO算法和AFSA-PSO算法GDOP误差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标准PSO算法的收敛速度很快,但在迭代次数为11时,GDOP误差就稳定在0.1758,然而,标准PSO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而AFSA-PSO算法在迭代次数为21时,GDOP误差就趋于0。因此,AFSA-PSO算法克服了标准PSO算法“早熟”的问题。

选星颗数为6和8时,3 h内标准PSO算法和AFSA-PSO算法的GDOP误差结果如图3所示。

根据图3,在3 h内对比不同选星颗数下2种选星算法的GDOP误差,选星颗数为8时的GDOP误差小于选星颗数为6时的误差,表明随着选星颗数的增加,2种选星算法的精度都有所提高。

在3 h内对比相同选星颗数下的2种选星算法,图3(a)、(b)表明,当选星颗数为6时,AFSA-PSO算法有67%的GDOP误差趋近于0;对比PSO算法,AFSA-PSO算法的GDOP误差更小更稳定;对比图3(c)、(d),当选星颗数为8时,AFSA-PSO算法有92%的GDOP误差趋近于0,PSO算法GDOP误差分布在0.1~0.4之间,因此。AFSA-PSO 选星算法在精度上优于 PSO算法。

图1 可见卫星数及对应的最小GDOP值Fig.1 Visible number of satellites and corresponding min-GDOP

图2 单次选星GDOP误差变化Fig.2 GDOP error change of single satellite selection

图3 AFSA-PSO算法与PSO算法的GDOP误差Fig.3 GDOP error in AFSA-PSO and PSO algorithms

表4对比了不同选星算法单次选星耗时,给出了选星颗数为6时的耗时结果。从中可知,AFSA-PSO选星算法单次选星耗时优于遍历算法。

表4 不同选星算法单次选星耗时Tab le 4 Single satellite selection tim e of different satellie selection algorithm s

5 结 论

本文研究了一种改进粒子群优化卫星导航选星算法,将AFSA-PSO算法引入到选星过程中,减少GDOP的计算次数,通过对算法进行仿真验证和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1)AFSA引入到PSO算法中,克服了PSO算法陷入局部最优的不足。

2)在组合导航下,选星颗数相同时,AFSAPSO选星结果的准确性优于PSO选星算法。

3)随着选星颗数的增加,AFSA-PSO选星算法的GDOP误差减小。

4)与遍历法相比,当选星颗数为6时,AFSAPSO选星效率得到改善。

猜你喜欢

步长适应度粒子
改进的自适应复制、交叉和突变遗传算法
董事长发开脱声明,无助消除步长困境
步长制药50亿元商誉肥了谁?
起底步长制药
虚拟校园漫游中粒子特效的技术实现
一种用于抗体快速分离的嗜硫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步长制药
——中国制药企业十佳品牌
启发式搜索算法进行乐曲编辑的基本原理分析
惯性权重动态调整的混沌粒子群算法
问:超对称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