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机遇与挑战

2021-02-04王雪萌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思政道德与法治法治

王雪萌

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中学生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对思政课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中学阶段的重要学科,更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课,这一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代替的。教师如何将本学科的课程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融合,对于提升“道德与法治”课育人效果,演绎精彩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课堂,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化大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具有很强时代性和针对性的学科,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应是趣味盎然,极富感染力的一门学科,但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授课方式单一,教学的概念原理较抽象,教学偏重灌输,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元化、便捷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实现了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到大量信息的需求,这无疑是对于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巨大挑战。但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如果教师能够迅速转换思路,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的感性认识材料,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景,构建模拟学习环境,这样的思政课无疑是学生喜欢的,具有强大感染力的!

同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教学过程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學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育信息化为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资源,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课育人实效。

二、多措并举,铸就精彩“道德与法治”课堂

(一)教师对教材资源的自主创新和再开发

“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教材中精选的典型事例,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道德原则或规范的本质。在“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使用中,一线教师的感受是:这套《道德与法治》教材非常好用,具体体现在: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以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导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悟可抒发;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等活动设计,在不同层面促使学生充分表达、分享、交流和反思自己的生活经验;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教材中的这些典型事例,巧妙设计问题,循序渐进、由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表见解,形成科学的认识,同时也不断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德智慧。

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以以教材中的典型事例为蓝本,注重对教材资源的自主创新和再开发,以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表达见解,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师生合作共建,形成资源库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创新,打破以往的授课模式,以课文内容为基础,设计开放性的补充资料环节,师生合作共建形成资源库往往能够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也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用到的。

教学中长期坚持下来,从没有收集信息的习惯,收集不到很多有效信息,到在教学中,学生能够侃侃而谈,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不断扩大和丰富了信息量。在学生形成了初步的独立获取信息能力后,老师再指导学生们根据搜集上来的相关信息,按照信息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成册,建立起“班级资源库”,并且实现“班班资源共享,合理运用”。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更应注意积累生活中各种扑面而来的信息,积累的过程也是学习和筛选信息的过程,形成个人的或是年级组的资源库,在教学中应用起来,不仅非常便利,更是思政课教师创新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三)依据教学价值定位分析选择信息

准确把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价值定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巨大内在驱动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道德与法治”课是激发学生追求向真、向善、向美的课程,能够激活学生情感,提供一种道德智慧,帮助学生在今后面对道德困惑时能够做出负责任的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课程,简言之,“非常重要,不可替代”!

有了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价值的准确定位,教师在分析和选择信息时就有了一条非常明确的标准,在课堂上运用的资料才能给不断促进学生道德智慧的形成。

思政课教师一旦准确把握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价值定位,就能在这一基础上分析选择紧跟时代并且适合中学生浏览的信息,学生“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不断提升,学生们学会了用唯物史观辩证的看待事物的方法,道德智慧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

(四)综合运用信息,积极开展课后实践活动

有了课堂的积累,广大思政课教师不要把“道德与法治”课囿于课堂一隅,而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后实践活动,把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不断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延伸。这样的课后实践活动,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综合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在信息的搜集处理过程中,加强了书本知识同现实生活的联系,开阔了视野。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长此以往,对于学生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关系到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是教师人格魅力呈现的过程,是学生和老师心灵沟通、思想碰撞的平台。我们意识到,教育信息化为我们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历史使命,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掌握丰富的时代发展信息和形成渊博的知识体系,把这些展现给学生,我们要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真正引路人!

猜你喜欢

思政道德与法治法治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