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建设策略研究
2021-02-04邓子云
摘要:分析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要求,提出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策略分为主线思路和实现策略两个部分,并提出一种通用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建设主线思路——“坚持学校长期的办学特色方向,以专业群相对集中整合资源,以各种事业平台为载体承担各项建设项目,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学校向高水平发展”。认为实现策略是对主线思路的细化,需要厘清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群划分、事业平台载体和可实施的项目,并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双高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建设策略;主线思路;办学特色;专业群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1)01-0043-08
“双高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是教育部在2019年启动的面向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计划。该计划意在通过国家层面项目的引导,撬动各方投入资源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打造出一批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群[1-2]。截至2020年11月,教育部已发文确定了197所高等职业学校入围“双高计划”,并将入围的学校分成高水平学校建设项目(分A、B、C等3个档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分A、B、C等3个档次)2个类别6个档次,以5年为一个支持周期,当一个周期结束时即作绩效考核,再确定下一个周期入围学校的类别和档次。
不论入围的是哪个类别的项目及属于哪个档次,这197所高等职业学校均需要编制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作为2019—2023年这5年的行动计划和被考核的依据。因此,在编制及实施建设方案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有清晰的建设策略。对于没有入围“双高计划”的高等职业学校,为了在下一个5年(2024—2028年)有机会入围,或以此为契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也需要以“双高计划”要求为目标,将一些新的改革思想、行动编入到学校的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中。
一、建设的总体要求
建设方案应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办学特色与优势、机遇与挑战、发展目标、改革发展任务与举措、预期成效及标志性成果、建设进度、经费预算、保障措施等9个部分[3]。建设方案应着眼于未来,重点厘清2019—2023年在“改革发展任务与举措”部分的10项内涵建设要点上具体应怎么做,再提炼出学校的发展目标、预期成效及标志性成果、建设进度、经费预算、保障措施[4]。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是编制建设方案的依据和要求。学校需要理解、吸收文件內容的精髓,并结合实际情况,编制出具有自身特色和在全国处于高水平层面的建设方案。
下面对建设方案中需重点厘清的10个内涵建设要点的要求分述如下。
第一,党的建设要求。要求通过一些举措、任务的实施,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求通过党的一些事业平台、项目,推动党建与学校“双高计划”建设同步发展[5]。
第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要求厘清学校培养人才的定位,搭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平台,落实“三全育人”[6],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将工匠精神融入培养过程,实施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三教(教师、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改革[7-9]。
第三,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要求。要求学校不仅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上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还要求搭建一些社会服务的平台(如社区学院、研究院等)[10],结合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方向,面向社会提供技术技能培训、科学技术研发、智库咨询等方面的服务[11]。
第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求。专业群的建设不只是群内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整合,还要实施一系列的改革任务,包括但不限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打造、课程思政和工匠精神的融入、1+X证书制度改革、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等[12]。学校需要理清长期坚持的办学定位,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业态,分析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岗位群的需求,导出专业群的组成结构,构建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将学校的专业整合成若干个专业群,并选择出1至2个起到“舞龙头”作用的专业群作为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来重点建设,带动其他专业群的发展[13]。
第五,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要求。要求体现在师德师风建设、名师大师工作室建设及其引领作用发挥、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校企互兼互聘的制度建设及实施、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建设等要点上[14]。
第六,校企合作要求。要求以理顺体制机制的校企命运共同体作为校企合作事业的平台,实现深度的产教融合,落地并开展一批人才培养、员工培训、科技研发、社会培训、产业运营等方面的合作项目。这些校企命运共同体的表现形式为产业学院(有的学者称特色学院)、协同创新中心、联盟等[15]。企业和学校在这些共同体的运营上求同存异,满足双方诉求,可形成长期稳定的运营模式[16]。
第七,社会服务要求。要求上对接国家、省、市层面的战略,下能落地具体的服务项目,服务对象可以是政府职员、社区居民、退伍士兵、国内企业的国际合作项目员工等[17]。这些服务项目往往依托学校长期坚持的办学定位,这样相对更容易树立起品牌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国家层面的战略有“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省、市层面的战略可据当地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各产业发展规划、计划来选择[18]。
第八,学校治理要求。治理的理念要求把学校的管理工作提高到更高的水平。要求学校以章程为核心,建立起完整的教代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工作机制[19];建立起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和教学诊断机制[20];行业、家长、第三方等多方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评价和决策[21],能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数据治理机制[22]。
第九,信息化要求。要求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包括但不限于教育教学、校园建设、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既要形成结合自身办学定位的信息化支撑和运行环境,又要能支持学分银行通存通用、个性化学习等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职业教育做法[23]。
第十,国际化要求。国际教育应从三个方向展开工作。一是开展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交流和合作[24];二是为国家的国际战略、国际合作项目提供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25];三是举办国际留学生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既可在海外设立分院,也可在校内设立国际学院,开设的专业、合作与服务项目可从学校的主打办学定位开始,这样更容易起步和形成品牌[26]。
以上指出的10个内涵建设要点的要求相对较泛,没有考虑到各个区域的职业教育发展和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因此,要厘清上述10个内涵建设要点的要求,还需要结合区域和学校的实情并在“特色”“高水平”二词上展开思路,考虑设计的建设方案能实施、能实现、能评测,既能在5年期间里让学校取得快速发展,又能在全国处于前列水平,这使得学校建设策略显得愈发重要。
二、建设策略的主线思路和实现策略
建设策略就像一根主线,贯穿起建设方案编制的10个内涵建设要点。建设策略应包括主线思路和实现策略两个部分。
(一)主线思路
坚持学校长期的办学定位,以专业群相对集中整合资源,以各种事业平台为载体承担各项建设项目,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学校向高水平发展,如图1所示。
(二)实现策略
实现策略是主线思路的进一步细化,需要分析清楚学校具体的办学定位、专业群划分、事业平台载体、依托载体实施的项目。
1.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需要学校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下来。绝大多数的高等职业学校在编制学校“十三五”规划中已经明确办学定位。这里提倡学校结合所在区域特色经济产业和办学历史积累凝练办学定位,而不是举办大而全的综合性高等职业学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入围了“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A档,学校的办学定位如表1所示。
2.专业群划分
通常的做法是以对应学校办学定位的1至2个专业群为核心,带动其他专业群的发展。在“双高计划”文件中,规定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重点建设2个专业群,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重点建设一个专业群,专业群整合5个专业并以核心专业命名。专业群已成为高等职业学校整合政、产、学、研等多方资源的一个柔性平台,既可以“跨院(二级学院)建群”,也可以“以院建群”。为了加快和便于专业群的建设,很多学者偏向于讓作为党组织的二级学院党总支、作为行政组织的二级学院建在专业群上[27],也有的学校偏向于按实际情况将专业群建设作为重大项目组建项目团队、建立临时党支部[28]。笔者认为,以专业群作为组建高等职业学校党总支、二级学院的立足点是主流方向,这就更需要学校深入探讨专业群应如何构建。学校可以按“双高计划”要求,以重点建设的专业群作为龙头专业群,以其他专业群(每个专业群整合3至8个专业)作为次要建设梯队。组群的逻辑是从国家及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出发,弄清楚这些区域中重点发展产业的高端业态,用高端业态分析出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再从岗位群职业技能要求导出专业群所需纳入的专业,从而组合成专业群,而不是简单地按专业类将专业划分到某个专业群。
仍以前述的2所进入“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A档的学校为例,其专业群组建情况如表2所示。
3.事业平台载体
事业平台载体多为非独立法人的虚拟组织,在发展到一定人员数、承担项目(任务)稳定时可以成为校内的实体组织,在名称上表现为中心、研究院(所)、基地、产业学院、联盟等。这些平台有的是国家、省授予的牌子或立项项目,也有的是学校自主设立的牌子或立项项目,其目的是通过平台来承接项目(任务),既达成上级的发展战略意图,又促进学校在某个方面快速发展。根据建设方案中的10个内涵建设要点,笔者设计了可供选择的各种事业平台载体,如表3所示。
4.依托事业平台载体实施的项目
依托事业平台载体可实施的项目如表3所示,通过实施项目可将“双高计划”建设的任务逐个实现。以“书院”载体为例,在其中可设立“工匠文化大讲堂”项目,可邀请劳模、技能大师、知名职教专家来校讲座,带来企业精神和文化;在其中可实施“读书月”项目,组织师生开展集体学习活动、读书分享沙龙活动。
(三)其他注意事项
事业平台载体建立与项目实施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专业群不宜过多
一是应建立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对招生、就业效果欠佳,办学难以体现学校办学定位的专业应当淘汰。二是应建立专业群的建设绩效考核制度。三是专业群数量宜控制在“不大于学校专业数量的五分之一”为宜。
2.选择合适的事业平台载体
表3中的每种事业平台载体不一定都要建立,应当结合当地和学校自身的实情,成立适合自己发展的事业平台载体,也不必拘泥于表中给出的名称。
三、建设实践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入围了“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C档,需要编制建设方案,现以其为例进行分析。按照前文所述的主线思路,结合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详细分析如下。
(一)办学定位
坚持“立足长沙,服务‘三湘(湘菜、湘商、湘旅)”的办学定位。深度对接长沙区域中心、覆盖湖南省、面向全国,满足餐饮、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以特色创新为核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狠抓“三教”改革,为长沙建设“美食之都”“会展名城”“世界旅游目的地”“智慧长沙”和打造中国(长沙)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提供强劲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专业群划分
按照“国家‘双高—省‘双一流—市校重点”构建“1+4+N”专业群(如图2所示),专业群的名称统一为“核心专业名称(对接产业名称)”。契合餐饮、旅游、会展特色优势产业,支持餐饮管理(“餐旅会”)专业群建设国家“双高”专业群;契合湘菜、湘旅、现代商贸业、现代金融业的转型升级发展需求,支持烹调工艺与营养(湘菜产业)、旅游管理(旅游服务业)、电子商务(现代商贸业)、会计(现代金融业)等4个专业群建设省内“双一流”专业群,并作为下一阶段的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培育;契合文化创意业、软件业、人工智能、大数據产业发展需求,支持会展策划与管理(文化创意业)专业群、软件技术(软件业)专业群等N个专业群建设市重点建设专业群。
(三)事业平台载体及项目
根据表3所示的事业平台载体,以及适合自身发展实情的原则,设计了如下的事业平台载体和项目。
1.党的建设事业平台及项目
学校依托已成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基地商贸职院分基地、社科基地和即将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和转化项目,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宿舍、进社团,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项目,建成省级以上“三全育人”试点单位;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进校园项目,建成省级文明标兵校园;持续深化思政理论课“四化”(理论教学专题化、案例教学情景化、课外实践项目化、教学资源网络化)改革项目,立项一批思政金课和示范课堂;建设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雷锋纪念馆等已建的八大校外红色育人基地;开展将红色基地宣讲员、道德模范和思政专家“请进来”开展教学的思政专项项目。以党总支为平台,创建3个党建标杆二级学院党总支,10个样板基层党支部;实施“头雁”建设计划,建设20个既思想过硬又业务精通的“双带头人”身份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实施特色党建项目,做到“一总支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将学校工会、团委、学生会打造成为全国标杆,建成5个一流分工会、10个一流共青团组织、3个一流学生会组织。
2.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事业平台及项目
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劳动周+课堂育人三分钟+劳动教育一分钟”的思政与劳动教育新模式;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机制;建立思政课教师对应专业课程思政的机制;组建2个思政名师育人团队,配套建立2个工作室,打造1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依托要建设的6家产业学院建立6个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承担教学改革任务,实施“三教”改革、1+X证书推广、现代学徒制等项目;实施“313”大师名师工作室建设计划,建成“国—省—校”43个大师名师工作室。
3.技术技能创新服务事业平台及项目
建好中国红色旅游文化研究中心,依托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等红色景点,联合江西井冈山、贵州遵义等红色景点,与文化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等行业企业联合成立该中心,开发红色旅游、伟人故里、红色文化研学等精品旅游产品3个以上,挖掘历史文物,收集历史资源,每年举办学术高峰论坛1次以上,开发红色读本3册以上,拍制影视作品3个以上。组建全国现代“餐旅会”产教协同创新联盟,内设现代“餐旅会”研究院和现代“餐旅会”协同创新中心,政、行、校、企共同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标准与产品研发、就业创业等方面设立项目深度合作,每年举办一次餐旅会发展高峰论坛,形成此类标准10项以上,助力5家以上企业成为产教融合型企业。建好教育部已认定的国家现代服务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零售大数据、无人机应用、人工智能、智慧物流、金融大数据等领域的攻关,完成5项以上的应用技术产品研发,为中小微商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基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为“湘品出湘出海”提供咨询、技术和决策服务。
4.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事业平台及项目
按图2所示划分专业群,除餐饮管理(餐旅会)专业群外,其他专业群按专业群建在二级学院的思路,将专业群、二级学院、党总支作为共同体形成“三位一体”的事业发展平台;餐饮管理(餐旅会)专业群采取跨院建群的方式,将建立专门协调机构;在专业群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特色“金课”项目。视职业教育本科办学情况组建本科生院,在“双高计划”专业群和湖南省一流专业群中选取专业以“4+0”“3+2”等方式[29]探索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逐步扩大本科招生规模和专业点。
5.高水平“双师”团队建设事业平台及项目
由已有的教师发展中心牵头组织,实施师德师风铸魂工程、双师队伍创优培优工程、师资管理攻坚工程;建成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成3个国家级“双师”名师工作室、3个国家级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国家级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企业实践基地;培育1名“国家工匠之师”,培育2名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培养3名国家级青年骨干教师;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10名,培养专业教授、名师20名,引进博士15名、引培业内知名的专业群带头人12名。
6.校企合作事业平台及项目
建立6家产业学院,与京东集团、步步高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联合建设6家特色产业学院(如表4所示),探索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的体制机制,推动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项目深度合作。依托6个产业学院,建立标准化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基地2个、标准化培训实训基地2个、创业孵化器2个、企业大学1所(与产业学院共同运营),落地一批重点领域(人群)典型培训项目。建设现代“餐旅会”协同创新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7.社会服务事业平台及项目
成立1所培训学院,实施农民厨师、烹饪爱好者、餐饮管理者、电商创业者、退伍军人、下岗工人等服务人员的职业培训项目。成立援助中心,对口帮助湘西地区、西藏、新疆的职业院校,帮助设计课程体系,开发配套教材,指导其课程和项目建设。依托前文所述的2个协同创新中心,开展智库咨询项目、企业咨询项目服务,研发湘菜菜品形成系列,研发湖湘精品旅游路线,开展各项会展服务项目。
8.学校治理事业平台及项目
以学校章程为核心,健全教代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工作机制。建立学校大数据中心,实现从信息系统自动采集年报数据和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建立业务管理信息统计系统和预警决策模型,通过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分析,发现问题和预测态势,辅助学校科学决策。
9.信息化事业平台及项目
建立教育数据中心,为教学评价、人才培养、教师发展提供全面数据决策支撑,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成才提供智能化服务,包括但不限于非正式学习空间(自修室、休息室、社团、图书馆、档案馆等)的智能应用服务改造(灯光、网络、空调、借阅等设施的自动感应与控制)、网络学习空间(MOOC社区、微课社区、课程平台、资源库)、虚拟仿真实训空间通过教学平台共享等。
10.国际化事业平台及项目
在欧洲、东南亚国家建设海外餐旅学院和电商国际学院,主动服务随国家“一带一路”走出去的餐饮、旅游、会展、酒店、电子商务企业,主动对接沿线国家职业教育,输出职教标准、课程体系、教材教法、管理和服务人员。持续扩大已有的国际教育学院办学规模,面向东南亚地区加大留学生的招生力度,实施一批交换生项目。
综上,在全面阐述对“双高计划”中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建设要求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按“坚持学校长期的办学定位,以专业群相对集中整合资源,以各种事业平台为载体承担各项建设项目,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学校向高水平发展”的主线思路编制建设方案,并详细说明了对办学定位、专业群划分、事业平台载体、可实施的项目的理解与对策建议,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了案例分析。该校坚持“立足长沙,服务‘三湘”的办学定位,将按照“国家‘双高—省‘双一流—市校重点”构建“1+4+N”专业群体系,按照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的10个内涵建设要点的要求建立起6家产业学院、2个协同创新中心等事业平台载体实施建设项目。
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将在后续工作中实施编制的建设方案,即时评估实施情况,对本文提出的主线思路和实施对策作出适度调整;将对各种平台载体的体制机制、运营项目、成本与绩效等方面展开分析,对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展开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潘海生,周柯,王佳昕.“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战略定位与建设逻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142-147.
[2]刘晶晶,和震.“双高计划”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预期与推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0(1):115-122.
[3]郭福春,许嘉扬,王玉龙.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项目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1):98-103.
[4]姜大源,董刚,胡正明,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8(6):98-102.
[5]任波.新时代高职院校党的建设基本内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4):4-6
[6]徐燕.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58-59.
[7]刘松林,陈国龙.福建省高职二元学徒制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9(Z2):34-36.
[8]覃川.1+X证书制度:促进类型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J].中国高教研究,2020(1):104-108.
[9]周建松,陈正江.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9):86-91.
[10]邵晓枫.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困难与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79-84.
[11]马陆亭,宋晓欣.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改革[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70-77.
[12][27]米高磊,郭福春.“双高”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内涵逻辑与实践取向——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138-144.
[13][28]任占营.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变革意蕴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4-8.
[14]李晓东.基于岗位能力视角的高职“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及培养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8):76-81.
[15]周大鹏.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8(3):105-108.
[16]易雪玲,邓志高.探索“专业镇产业学院”高职教育发展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4(Z3):59-61.
[17]韩西清.“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学校校企合作的任务与举措——基于契约理論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9(10):119-123.
[18]邓子云,张大方.关于建立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8(17):44-45.
[19]邵坚钢,周思勇.院校治理视角下的高职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成就、问题与优化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9(8):82-86.
[20]孙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基于教育质量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7(7):90-94.
[21]唐智彬.论现代治理视域下的高职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6(5):63-67.
[22]胡伏湘.基于大数据的智慧职教——内涵、平台设计与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85-91.
[23]吴欣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育人创新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8(9):70-71.
[24]舒畅.国际化视阈下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0):19-21.
[25]刘鸫根,张春晗.当前高职院校改革发展需把握好的五个问题刍议[J].高教探索,2019(10):82-88.
[26]陈琪.“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8(6):87-91.
[29]邓子云,张放平.理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及其15年改革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9(11):93-100.
(责任编辑:张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