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情境式教学探究

2021-02-04张紫薇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教学活动课文

张紫薇

一、情境式教学的概念与理解

情境,一般是指“情况,境地”,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特殊背景。包括机体本身和外界环境因素”,故情境也包含客观的“境”与主观的“情”以及由“情”萌生的主观的“境”之意。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经验共鸣和现实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互动游戏、戏剧扮演等等,都是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二、情境教学活动的创建

(一)教师应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根据学科课程的特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和每个环节的具体要求

例如《苏州园林》需要:(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提升整体感知文章、提取信息的能力:(2)提升信息整合和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3)通过深入文本和进一步小组探究活动,品味和感受中国园林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文化品味,增强文化传承的意识。基于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创建情境,让学生设计中国园林相关主题展板,完成拟标题、写宣传语、画海报等活动,进行作品的交流展示。

(二)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充分的学习资料,组建学习共同体

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情境教学的模式,也不是所有的主题素材都适合运用到情境创设过程当中。一些典型人物传记、富有文化内涵的事物载体,以及具有时代背景的经典故事情节,这样的基础元素,更有利于学生加深情感体验,整合归纳,形成个人独特的见解。对于《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教师可补充:园林名称来源及相关诗文、代表性园林景观介绍(拙政园、个园、颐和园等)、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相关材料。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通过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组建“学习共同体“,鼓励学生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以自主、合作与探究等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创意和见解,学会利用本学科及跨学科的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问题。

(三)合理选择,综合应用教学工具

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和希沃白板等相关的信息化技术已经在教育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可以加强对这些设备的运用,更好地进行情境模式的创设。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中国代表性园林的图片剪辑成视频形式,加上唯美的中国古典弦乐,为学生創设一个良好的情境氛围;在此环境氛围之上,再对相关的文章内容进行讲解,给学生更多的情感渲染和精神熏陶。此外要善于利用线上媒体的优质教育资源,比如可以选取央视纪录片《园林》中的相关片段让学生进行欣赏。

三、情境教学活动与学生的衔接

对于学生的初中语文学习来说,情境教学的打造是为了帮助学生积极参与,辅助学生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语文情境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体现出一定的学科特色,要充分展现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打造情境的过程中,既需要以课文作为依据,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发挥的自由,充分展开联想,展示自己的能力与天赋,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所以,情境的打造需要教师提前设计,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参与程度,通过任务的趣味性提高学生探索的欲望。

学生的参与感给了学生不同的体验,像一些情节连贯突出,情感浓厚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转化成剧本进行表现。在转化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去理解和想象,思考特定情境下人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丰富着自己的认知。这也是对于语言文字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情感等信息,进行升华、提炼、吸收的过程。又如《苏州园林》,学生通过对多座园林建筑的深入探究,完成展板设计或创作推荐语等任务,找到它们之间设计思路的异同,在潜移默化中对课文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印证。

同时要注意,在情境的打造方面,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诱导性,还要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进去。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和能力特点不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同时不给任何学生过多压力,让他们去揣摩,不断优化成果,获得成就感,逐渐增强自信。让每个人都有展示交流,发表观点的机会。

四、情境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

教师更多的担任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引导学生发挥主动作用,要不断地将创新理念和具体行动实施在情境教学中。尤其要让学生以学习主人翁的身份真正参与到情境的设计和组织实施中,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带去更多的活力。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想象力依然很丰富,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发展到较为抽象的水平。初中生正在经历青春期,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主张,所以,教师也要适当放手,给学生更多的权利,让他们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内容创设和情境打造之中。例如教师在讲解初中语文课本中《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任选一座园林,画出或打印园林示意图,然后模拟课文中所描述的方式进行介绍。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深入体会到作者高超的写作能力,并将这种写作技巧应用到作文中。不仅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他们了解中国园林建筑文化,掌握不同的写作技巧。

教师要训练学生情境教学设计的能力,让学生以策划者的角色身份去设计教学的情境。事实证明,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想象力也更加丰富,所以,教师应该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五、情境教学活动与课文的关系

模拟情境不等于要与课文脱节,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学科意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情景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文本解读,语文教学不应该脱离文本。例如课文《苏州园林》,学生在理解文章基本内容,找出各段的中心句,分析文章结构和写作顺序,品析写作手法作用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的方法引导与明确。然后再进行拓展,思考实际生活、模拟情景与文本内涵精神的关联。同时要注意,所创设的情境是否和文本内容相符,比如让学生介绍”身边的校园美景“与介绍”中国园林艺术“,从建筑设计角度看,还是存在着差异。只有将三者更好地结合,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反馈与评价

与传统问答式教学相比,情境式教学下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不唯一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教学强调联系现实生活情境,追求真实性学习结果。真实性学习结果是一种开放性的表现,指教师提出一项学习任务,不期望学生成果反应的一致性,而是关注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个体独创性。这样在学生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创新精神。因此,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如果教师把学生内在的驱动力挖掘出来,他们也会让教师收获更多的惊喜。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教学活动课文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使用说明方法的三个层次
寻踪美感 落足眷意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