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防心梗的“知识”都是错的
2021-02-04曾燕
曾燕
现在,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里经常会看到一些防治心肌梗死的“知识”。其实这些“知识”并未经过科学证明,或者本就是误区,如果深陷其中,不但耽误治疗,严重的可能会危及生命!下面,我来给大家辩一辩真伪。
1.年轻人不得心梗
心梗的发病高峰确实是60~70岁的老年人,但近年来,年轻患者数量在不断增加的事实也不容忽视。中青年现在多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为了家庭、事业,经常熬夜加班、久坐不动、饮食不规律、吸烟喝酒者不在少数,而这些行为都会使心脏血管内膜过早受损,为健康埋下隐患。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年轻人一旦发生心肌梗死,风险性和致命性更高。这是因为,老年人一般有多年的心脏供血不足,心脏会逐渐适应,形成“侧支供血”的自我保护机制。当血管狭窄导致心肌缺血时,可通过侧支供血发挥补偿作用;而年轻人则缺乏这种自我调整的“预适应”过程,心肌缺血后找不到其他通路补充。此外,中青年人的血管比较光滑,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血管容易出现大范围痉挛,导致大面积心肌缺血,增加猝死的发生率。
2.心梗来袭有预警
在临床上,有50%以上的心梗患者发作前未能识别病前先兆,更有不少中老年患者发病前却无明显症状,结果耽误就诊而导致死亡。这是因心脏疼痛警报系统失灵造成的:①如病变在右冠状动脉,则对疼痛不甚敏感;有的是后壁心肌梗死,也可能不出现疼痛;有的发生心内膜下心肌损害时常无疼痛感觉。②个体差异对疼痛敏感不一样,如有的中老年人对疼痛敏感性差,主要是全身各器官系统退化老化,感觉迟钝,对疼痛敏感性降低。糖尿病患者常有周围神经病变、植物神经功能受损、感觉神经受累,这样便会使痛覺变得迟钝甚至没有痛觉。③过度紧张、疲劳等因素可使人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所以,对无痛性心梗一点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心慌气短、不能平卧、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出冷汗、血压降低、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困倦乏力、胃部不适、胀满恶心、脉搏细弱不规则等症状时,应想到急性心梗的可能,及时就医。
3.心电图正常就不会得心梗
常规体检时的心电图是静息心电图,其结果只能反映检查时的状况,如果在检查时,无任何发作症状,很可能检查不出问题。因此,静息心电图正常,并不意味着心脏就一定健康,也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心梗的风险。如果静息心电图正常,而患者有明显胸闷或者胸痛的病史,建议再加做一个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以观察有无心电图改变等来确认是否有心脏问题。
4.突发心梗用力咳嗽可自救
在心梗发作时,如果使用“咳嗽急救法”来自救,可能会加重病情!因为咳嗽、尤其是用力咳嗽,会明显增加体力及心肌氧耗,加重心肌缺血和坏死,让原本就不堪重负的心脏雪上加霜。
5.速效救心丸是最好的急救药
“速效救心丸”以其形象的名字深入人心,老百姓往往把它当作心脏病发作时的救命药。其实在心肌梗死急性发作时起效最快的是硝酸甘油,应该作为首选急救药物。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含服硝酸甘油,如存在低血压、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就不适合服用。
如果真的出现心梗,应该如此自救:①阿司匹林300mg,嚼服;②硝酸甘油0.5mg,即1片舌下含服,若无法缓解,间隔5分钟可再次含服,若3次后仍不能缓解,需静脉用药;③拨打120,并且明确告知症状是胸痛。